許燕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校本課程已經引起了教育者的廣泛關注。如何在初中語文校本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每個教師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立足于教學實踐與感悟,從“設置新課導學,培養自學能力”“小組合作交流,增強探究能力”和“點評展示答案,提升綜合能力”這三個方面入手,就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發表個人的認識與看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學習能力
初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時期,語文是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重點科目。開發初中語文校本課程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對學生未來語文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以下,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圍繞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展開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一、設置新課導學,培養自學能力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階段,學生學習的效果對課上教學活動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從目前學生的預習效果來看,學生預習效率較低,不能很好地明確預習的方向和重點。
針對此種情況,我們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新課導學案來引導學生進行預習,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如下的導學案:首先是資料鏈接,即通過資料來了解老舍,如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其次是疏通文中的生字詞,給“濟南、著落、寬敞、澄清、暖和”等詞語注音,解釋“響亮、慈善、秀氣、響晴、空靈”等詞語的含義。再次是初步感知課文,通過初步閱讀,回答“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作者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濟南冬天的總體特點?”“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問題。最后是回顧與總結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難,課上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探討。通過導學案的指導,學生可以很容易掌握這些基本知識,既提高了預習效率,又為課上教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小組合作交流,增強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交流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根據本校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不斷優化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將其分為三種不同的交流情況,如幫扶對子交流、AB對子交流、小組交流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交流方法,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言文時,筆者請小組交流討論“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說了哪些話勸他及時治病?對扁鵲的忠告,蔡桓公是怎么評論的?”“扁鵲說了哪些話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嚴重?”“第四次見蔡桓公時,扁鵲為什么‘還走?”這些問題用課文中的原句可以比較容易地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筆者請學生發揮想象并討論“扁鵲第四次覲見時‘望了桓公一眼便‘還走時的內心活動。”“扁鵲第四次覲見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動及做法。”通過對扁鵲心理活動的設想,既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又可以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
三、點評展示答案,提升綜合能力
學生討論交流過程的成果展示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而教師點評展示的過程則是對學生的重要反饋。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合理點評可以使學生清楚地認知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使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進而做出一定的改善,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時,筆者曾提出“魯提轄為什么要三次消遣鄭屠?表現了魯達什么性格?”“寫店小二的三次反應有什么作用?這叫什么寫法?”等問題。在學生探討之后,筆者請小組代表發言。接著小組代表說:“我是1組的××,我代表我們組來回答這兩個題目。三次消遣鄭屠是為了激怒他,使其主動動手,為打找正當借口;亂對方分寸,更容易打到;反映了魯達粗中有細,有勇有謀的性格。店小二的三次反應反襯魯達氣豪膽壯,顯示了其力量的強大。這里用了側面烘托的寫法。”學生回答后,筆者提問“大家還有什么補充嗎?”最后針對學生回答的答案給予了點評,同時也對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形態等做出了評價。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校本開發的過程中,我們應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靈活、科學地改革我們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語文綜合能力。在今后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將對初中語文校本課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做進一步研究,爭取為初中語文校本課堂教學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游思源.如何利用校本課程強化語文與生活的聯系[J].學語文,2017(6).
[2]張茂華.強化校本課程應用推進語文課改研究[J].成才之路,2017(15).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