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潔 閆曙光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方劑學是研究和闡明治法與方劑配伍規律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1],是中醫藥高等教育中的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作為中醫基礎和臨床各科的橋梁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作為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在培養過程中不僅應具有扎實、系統的中醫理論和本學科專門知識及技能外,還應具有有較高的科研創新能力和臨床診治能力。但方劑學作為中醫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各高校均存在重理論輕臨床的弊端,如何提高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臨證能力,充分發揮方劑學橋梁學科特點是當前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眾所周知,中醫臨床是按照“四診合參(辨證)-確立治法-遣藥組方”,即理、法、方、藥的過程診治病人[2]。由于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為學術型研究生,根據培養方案要求僅有3個月的臨床實踐時間,如此短的臨床實踐,根本不能滿足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臨證能力培養的需求,所以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學生辨證論治能力是符合疾病診療過程的教學模式?!斗絼W案例分析》是我校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開課學期為第2學期,40學時,共2學分。筆者以如何加強本課程建設,提高本學科碩士研究生臨證能力進行了積極探索,現總結如下。
我校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所用《方劑學案例分析》課程教材,為本學科導師及主講教師摘錄古代和近現代中醫名家經典案例,以《方劑學》教材順序編寫而成的自編教材。在案例選擇上,有臨床表現簡單明晰,便于學生分析的典型病例,如麻黃湯證、桂枝湯證的臨床運用案例;有體現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經典病案,如歷代醫家運用吳茱萸湯治療陽明寒嘔、少陰吐利及厥陰頭痛等三經之證的異病同治的醫案,或均為外感,但依據是否兼加他邪,是否傳變之不同,歷代醫家運用的同病異治的經典醫案;更有諸多復雜癥狀,較難辨證的案例,如兩臟或多臟合病,臨床表現雜亂,需合方運用的案例。通過優選案例內容,以提高學生辨證論治、以法遣方的能力。
《方劑學案例分析》是理論與臨床緊密聯系的一門課程,為達到提高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臨床診治能力的目的,在教學方法上就不應拘泥于單一的講授形式。結合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開展多元化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臨床學習及應用的積極性,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互動式教學。在《方劑學案例分析》課程授課過程中,若僅限于教師講而學生聽的單一接受模式,本應精彩的案例分析則會枯燥、乏味。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圍繞病案的難點、疑點共同討論,以激發學生對知識點的思考。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多采用以學生講為主教師評為輔的方式,依據案例的臨床癥狀,通過病因病機分析,確定治法,遣藥組方。由于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有別于其他中醫臨床研究生,所以在給出組方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將對方劑的君臣佐使、性味歸經、特殊配伍及用量等做以詳細剖析,從而掌握古今名家組方之精髓。學生將病案完整分析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病案分析的精彩與不足之處作以詳細點評,真正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彼此交流,從而達到提高臨床診治能力的目的。
PBL教學模式?!耙詥栴}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為PBL法,該教學模式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3,4]。此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以激發學生學習自主能力為目標。在《方劑學案例分析》課程中運用PBL教學模式,我們多采用學生課后學習的型式,如針對某一個病案,教師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學生則依據問題,課后查閱大量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運用此法,不僅僅針對病因病機分析及方劑配伍規律等設計問題,而更多涉及了醫案的出處、歷史背景以及醫家在同類疾病中的用藥特點等等問題。通過此法的運用,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歸納不同醫家的用藥特點及規律,為臨床運用夯實基礎。
臨床跟師教學模式。盡管本學科導師及主講教師為《方劑學案例分析》這門課程選擇諸多經典案例,但課堂上的案例分析與臨床實際病例的診治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為了提高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臨床診治能力,利用我校名老中醫資源優勢,安排本學科研究生在名醫工作室跟師學習,每周不得少于半天,從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跟師學習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僅限于抄方、跟診,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在辯證中重視細節,如中焦脾虛之人,有無土虛木乘,有無心脾氣血兩虛,有無中氣下陷,在脾不統血時是否偏于陽虛等等,在跟師抄方的同時,只有重視了這些細節,才能加深對疾病的認識[5]。通過臨床跟師學習,不僅鍛煉了學生與病人的溝通能力,還提高了臨證水平,更是對名老中醫專家經驗的總結及傳承。
我校碩士研究生專業課考核方式多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或開卷考試(如撰寫論文、臨床調研、實驗報告等),但對于《方劑學案例分析》這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考核方式絕不能局限于開卷或閉卷考試。本門課程的考核我們采取多形式結合的方法,其中包括病案分析閉卷考試,不少于20份的臨床跟師病案討論,以及學生平時課堂回答問題、課后收集資料的表現,閉卷考試、案例討論、平時表現各占考核總分的30%,為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習自主性,發揮探索精神,將另外10%作為機動分。此考核方式,加大過程性評價比例,可最大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保證整體教學效果。
總之,《方劑學案例分析》課程旨在讓方劑專業碩士研究生提高臨床診治能力,并為今后臨床實踐夯實基礎。通過對案例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體系的全面改進,加強了課程建設,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反饋教學效果良好,普遍認為通過案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一系列的改革,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夯實了臨床診治技能,通過課堂案例分析、臨床跟師等方式,不斷強化本專業碩士研究生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了方劑學橋梁學科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