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 重慶 400010)
口干癥,即口腔干燥癥,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口腔唾液分泌與消耗失衡,口腔黏膜干澀,進而出現口干、口渴現象,引發患者不適,甚至產生交流、煩躁等情緒,影響患者恢復速度[1]。鼻內鏡鼻竇手術由于解剖位置特殊,術后會出現口干顯現,必須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本研究重點分析在術后口干癥中使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改善效果,現報到如下。
將醫院隨機選取的18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設置的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為90例,觀察組:男51例,女39例,年齡范圍21~52歲,平均年齡為(39.2±2.6)歲。對照組:男49例,女41例,年齡在20~54歲間,平均年齡是(40.1±2.1)歲。對比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術后鼻腔堵塞,患者配合,且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患有合并口腔疾病、代謝障礙,以及存在引起口干癥狀其他方面因素。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使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式:①對術后口干癥狀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②通過知識培訓,加強護理人員對口干癥定義、特征、成因、危害等知識的了解,使其利用知識進行有效干預。③護理人員向患者普及相關知識,指導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的方式。④引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練習,減緩過度緊張、交流等不良情緒。⑤護理人員教導患者練習捏鼻飲水,要求使用溫開水,并堵住鼻子緩慢下咽。而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則禁止練習,防止引發感染[2]。⑥護理人員與手術醫師溝通飲食和禁食時間。⑦術后每隔2小時進行患者體征評估,確保吞咽功能正常。⑧改善大容量濕化給氧量,保證吸入氣體濕度,降低口干癥狀[3]。
比較兩組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護理前后的評分狀況,分數越低護理效果越明顯。對比患者的治愈率和患者滿意度,概率越高患者恢復狀況越好,患者認可度越高。而比較患者復發率,概率越低,說明護理方式越加有效。
將SPSS20.0軟件收集的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數據作為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方式表示,而計數資料則用數(n)率(%)表示,分別用t檢驗法與χ2檢驗法進行比較,若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鼻內鏡鼻竇手術后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分,術前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護理效果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護理效果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 觀察組 90 21.23±8.21 9.06±4.08 對照組 90 21.26±8.56 14.52±6.23 t - 0.024 6.955 P - >0.05 <0.05

表2 兩組治愈率、復發率和患者滿意度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復發率和患者滿意度,觀察組三項指標分別為96.7%、6.7%和95.6%,對照組分別為78.9%、21.1%和74.4%,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術后口干癥不僅會給患者到來嚴重不適感,產生不良情緒,而且還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利于早日恢復健康,對此,就應優化護理方式,對口干癥狀進行改善[4]。本研究主要分析在鼻內鏡鼻竇手術后,使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處理口干癥狀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護理前兩者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分值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使用綜合護理方式對患者口干癥狀的護理效果更加明顯。對比兩組治愈率、患者滿意度指標,觀察組分別為96.7%、95.6%,對照組分別為78.9%、74.4%,前組概率均高于后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使用綜合護理干預后,既可以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健康,又可以使其更加認同護理方式,利于患者配合護理人員進行治療。比較兩組護理后的病發率,觀察組為6.7%,對照組為21.1%,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綜合護理方式處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方式。
綜上所述,對鼻內鏡鼻竇手術后患者使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術后口干癥狀,提高護理效果,減少術后并發癥,增加身體舒適感,相較于常規護理方式,患者的認同度更高,臨床護理作用明顯,推廣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