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對健康品質的追求,生命健康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我國的醫藥健康產業有十分巨大的市場空間,產業的發展也擁有廣闊的舞臺。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選擇從原料供貨商環節向整個產業鏈的下游延伸,呈現出國際合作的亮眼新風范。
在此次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首屆大會的“醫療創新項目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分論壇上,匯集業界精英,從政策、產業、資本等多角度進行探討,為海內外醫療創新項目的轉化落地提供有效支撐。
轉變觀念助力中國新藥走向世界
(“教育部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校堃)
如今,國內有部分醫科大學對于考核藥物學院畢業生的指標偏離了藥物學院的本源。我認為,高校對藥物學院畢業生的考核僅僅停留在做好畢業論文的層面是不夠的,學校應該鼓勵畢業生走進工廠。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親自參與到具體的實踐中,使學生們對藥物的應用有更直觀的理解。就這個層面來講,我國目前“產學研”在無縫銜接合作上做得還不夠。
在生產觀念方面,過去人們普遍認為,藥物的開發不需要考慮留住人才的問題,通常臨時工就可以勝任。事實上,在藥物研究領域,特別是在生物藥物的研究方面大多都需要高端人才。能否留住高端人才,將直接影響高新技術藥物的落地和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立足新時代進行思考,在藥物的開發上擁抱新理念,轉變新思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藥物研究一定能夠走在世界前列。
體制創新服務國民醫療健康
(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清明)
醫療器械是醫療保障最基本的裝備。過去,我國在臨床上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有90%需要從國外進口。2014年,我國的醫療器械進入嶄新的階段,特別是在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試點出臺以后,產品和生產許可實現了解綁,這為國內醫療器械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自此以后將成功打通我國從科研到市場的高效轉化過程,有效縮短了醫療器械的上市周期,更好地促進了國產醫療器械的升級和迭代。
令人欣喜的是,5G技術的實現開啟了智慧醫療的新時代。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醫療機器人、廣泛應用于醫療行業的物聯網以及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都將成為賦能傳統產業的利器。智慧醫療的出現,將從源頭上解決許多傳統醫學行業存在已久的瓶頸問題,如醫療設備通過無線采集數據、遠程醫療診斷與監控、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設想將成為現實。
此外,個性化定制的醫療服務也將“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3D打印、云計算、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個性化定制的醫療服務還將在口腔、骨科、整形外科等專業發揮巨大作用。以整形和美容為代表的顏值經濟,也將帶動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
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圍繞醫療管理和醫療器械所開展的服務模式將應運而生。比如,醫院的醫療技術、循證管理、設備管理、資產管理等都可以獨立出來,由專業的社會機構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還有第三方服務、專科疾病管理、民營醫療機構等,都將對現有的保健體系起到多元化的支持和補充作用。
實際上,許多臨床醫生都有非常好的想法和構思,但是缺乏項目轉化和落地的渠道。國藥器械將主動抓住這個整合行業資源的機會,掌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積極進行服務醫療器械全產業鏈的規劃和布局,打造醫療器械的生態圈。未來,國藥器械還將從研發鏈、孵化鏈、供應鏈到服務鏈打造若干產業平臺,促進器械在醫療產業的全方位發展。孵化和轉化平臺的建設還將為大專院校的科研單位、醫院臨床的研究項目的轉化提供孵化功能,從而促進有價值的產品盡快進入市場。
大健康產業創新大未來
(恒瑞醫藥集團副總裁徐宜富)
現在是最好的時代,我們正在從事最好的行業。大健康戰略、創新戰略以及當前一系列的新老醫改政策,都極大地鼓舞了國內外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有數據顯示,我國的大健康產業占GDP的5%,大健康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有無限的空間和希望。
當前,產業升級轉型驅動是主流趨勢。在我國,仿制藥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到轉型創新升級的階段。靶向藥、生物藥器械化等,已經成為當前時髦的話題。我認為,生物藥的發展將會是一場新的技術革命。
目前,我國的醫改政策正在支持國際創新藥的加速開放、審批和納入中國市場。在創新藥的發展過程中,醫改仍在路上。我們堅信,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國創新藥市場將會迎來創新大未來。
搭建平臺促進國外創新藥落地本土市場
(新生源集團總裁任軍)
創新藥蜂擁而至,中國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許多新挑戰。有許多國外創新醫療產品一直有很強烈的欲望進入中國市場,但當國外醫藥廠商與中國的醫藥產業對接時,項目的落地卻遭遇“水土不服”的現象。比如,國外醫藥廠商很難獲得政府政策的關注和紅利的支持,或者在產業對接方面,不可避免地發現有許多“斷層”。
新生源集團作為供應商,25年來一直致力于行業的研發、藥品注冊、生產經營和資本運作,一直致力于打造“醫研企”協同平臺,幫助引進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和國際更廣范圍的合作。協同創新的平臺正在促進中國醫藥創新和世界醫療產品的雙向溝通。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我們集聚各種各樣的創新要素。有一點非常重要,治病救人應當是國際醫藥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才是考慮盈利。臨床服務做好了,治病救人的目標實現了,促進了藥物的銷量,也為園區帶來了產值。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政、醫、研、企各自都獲得各自想要的回報。
為國外醫藥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創造良機
(捷邁醫藥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榮輝)
歐美的醫藥企業對于進駐中國市場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是他們也面臨著許多尷尬的問題,尤其是文化上的差異。首先,我國醫藥企業的運作方式與國外企業不同。其次,法規是國外醫藥企業面臨的非常大的挑戰。此外,中國的投資理念跟他們的期望差別很大。比如,在中國大多數投資會傾向于后期已經成熟的項目,風險越低越好,這種“保守派”的做法跟國外醫藥企業的期望相差非常大。
最后,對歐美醫藥企業來說,臨床資源也是非常大的挑戰。他們進駐到中國市場的初衷,是希望能和中國的知名臨床醫生合作。但事實上,兩者在直接配合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非常多的困難。如果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好的合作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從不同的產業鏈里面選取相應的資源,通過這個合作的平臺,將價值鏈串在一起,從而幫助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醫藥企業與臨床資源建立聯系。同時,幫助他們對優勢資源進行協同創新,促進項目更好更穩的落地。我認為,從漸進性的創新到顛覆性的創新,以上的演變過程也許可以為醫藥企業與臨床資源建立聯系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