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蕓

摘要: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產生的青少年發展理論,對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具有5個“C”的發展目標和開放式的理論結構,其研究重點在于發現青少年積極發展的內部和外部資源,并通過生態化的策略來促進其發展。本研究在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的背景下,結合大學生心理彈性發展的現狀,探索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培養.以促進大學生的積極健康發展。
關鍵詞:積極青少年發展;發展資源;大學生;心理彈性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生命歷程急劇變化的時期,有其復雜性和多變性,因此,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一直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重點。然而,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青少年發展研究一直圍繞“缺陷補救”的原則,研究者的關注點是“青少年是存在缺陷的”,其研究重點是如何發現這些缺陷并進行及時補救。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發展系統理論(Developmental svstems Theory)逐漸成為青少年研究和實踐服務領域的主導理論,發展心理學家開始重視個體發展潛能的可塑性。20世紀90年代,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以下簡稱PYD)開始出現在美國青少年發展研究領域。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角色轉變的重要時期,他們的社會化過程關系到其價值觀的定型及人生的發展。探索影響大學生心理彈性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培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將從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產生的現實與理論背景出發,通過闡述其主要觀點,結合大學生發展現實,在PYD的理論框架下探究適合我國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培養策略。
一、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概述
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源于積極心理學和發展系統理論。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界的嶄新研究領域,強調人類的力量、美德、積極情緒等對個體發展的意義。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學的許多分支學科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奠定了心理學基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發展系統理論逐漸成為青少年研究和實踐服務領域的主導理論。在此理論框架下,發展心理學家開始關注青少年發展的可塑性和生態性,主張從系統性、可持續性方面來促進青少年的積極發展。此外,PYD有五個“C”(見表1)開發目標和一個開放的理論結構,并通過生態化的策略來促進發展。PYD的核心觀點包括:第一,將優勢作為發展的基礎,強調促進最佳發展的因素,而不是與問題行為有關的因素:第二,強調個人在家庭、學校和社區等多種環境中的發展;第三,重視關系,認為積極的發展是青少年有意和有意義的關系的結果。
二、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發展資源
Benson在1990年提出的發展資源是指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一系列相關經驗、關系、技能和價值觀。這些資源可以增強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發展的社會和心理優勢。相關的PYD研究結果表明,發展的促進因子模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模型側重于促進青少年發展的外部環境的積極特征,這種模型是由Pittman(2001)提出的促進青少年發展的七個關鍵投入主導,即穩定的場所,基本關心和服務,健康同伴及親子關系,高期望和標準,角色榜樣、資源與人際網絡,具有挑戰性的經驗和參與,貢獻的機會以及高質量的輔導和培訓。第二類模型是以Eccles等人提出的關注積極發展的個體為特征,他們描述了28種既能夠“促進青少年時期的成功發展”,又可以“推動個體向下一階段——成年期實現最優化過渡”的個體資源。這28種個體發展資源被歸為四個維度,即身體發展、智力發展、心理與情緒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第三種模型是以Barber和Olsen(1997)提出的側重健康發展的個體和環境特征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為重點。他們使用聯結、規則和自主性三維互動經驗來說明青少年與家庭、學校、社區等互動的特征。
發展資源模型從整體和互相關聯的視角出發,把個體技能和生態環境有機聯系起來,既關注青少年自身擁有的天賦、能力等優勢,又包括了社會支持、規范和期望等外部資源,這些共同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建立必要的社會化經驗。同時,發展資源模型認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環境對發展資源的獲得有重要的影響。
(二)發展目標
青少年積極發展理論反對消極地看待個體發展,致力于建立積極的青年發展觀。PYD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責任的合格社會成員。研究者認為,通過組織活動和提供發展機會,年輕人可以充分發揮其潛力。2004年,Lena和其他學者總結了PYD發展的有效經驗,并提出了PYD的五個“C”目標,即能力、自信、聯結、品格、關愛與同情。
PYD的五個“C”的發展目標是PYD理念的體現。通過一系列的發展資源,社會和家庭可以促進青少年實現上述發展目標。五個“C”發展目標的達成有利于青少年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具備相應的社會能力與自信,并和周圍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主要理論假設
PYD在探究發展資源及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探索了發展資源與發展結果之間的關系。這些假設主要包括堆積效應、共同愿景、多種路徑及社區改變假設。筆者主要以堆積效應為例。堆積效應簡單而言就是指資源越多越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堆積效應又分為垂直堆積與水平堆積。垂直堆積是指在同一時間點上青少年獲得的資源總數與當前及今后發展結果的關系。水平堆積是指相對于單一情境中的資源,在多個生態情境中體驗到的資源的累積效應與積極發展結果的相關度更高。堆積效應表明,個體生態背景中的促進因素對人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與具有發展性的生態環境進行多層面、大量的接觸可以促進個體的充分發展。雖然堆積效應認為發展資源越多越有利于青少年的積極發展,但Benson(2007)認為在考慮為青少年積極發展提供資源支持時,應該關注文化背景的差異。青少年所處的社會情境與文化背景不同,發展資源對發展結果的影響也不同。
三、PYD對大學生心理彈性培養的啟發
第一,改變應對挫折的消極模式,以積極的干預方式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研究把研究重點集中在如何改善不良行為上。PYD認為在促進青少年發展時應該將優勢作為發展的基礎,強調為個體提供促進其最佳發展的資源。從積極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在研究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的策略時,應該關注大學生積極發展的資源,發揮社會、社區及學校的力量為大學生提供發展資源,促進大學生積極發展目標的達成。
第二,重視PYD發展資源的內部因素,關注個體積極品質的培養。PYD發展資源的內部資源主要包括投身于學習、積極價值觀、社會能力與自我肯定四個方面。我們可以從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入手,通過引導、示范等方式培養大學生公正、誠實、關愛的品質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能夠用正確的社會交往技能與周圍人進行良好的溝通。
第三,從社會生態化模型出發,重視社會整合作用對個體發展的影響。積極青少年發展理論認為青少年的積極發展必須重視社會生態資源的利用,要從支持、授權、規范及期望、有效利用時間等方面的外部資源人手來為大學生提供發展資源。我們要為大學生提供支持性的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及學校活動,重視學業發展,合理安排個人時間,對自己有高期望以及培養為他人及社會服務的理念。
第四,重視大學生積極發展與消極行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健康成長。PYD從促進青少年積極發展的角度闡明了青少年積極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及應達到的發展目標。也有眾多的研究證實積極行為的增加會導致消極行為的減少,但是積極發展的青少年也會參與有一定水平的危險行為。這也說明,我們在研究積極行為的同時不能放棄對消極行為的研究,在對優勢發展資源研究的同時也要關注青少年消極發展的危險變量。大學生由于本身的特征在其發展過程中會面臨更多的風險性因素,我們在重視大學生積極發展資源的同時也要關注不利于其發展的風險因素,以及發展資源與風險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