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斌 耿穎

摘要:環境工程學是一門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新興綜合性學科,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踐經驗的要求也比較高。當前,在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卓越計劃”及專業認證背景下,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應當不斷地優化、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尤其是應注重專業方向課程的全覆蓋及實踐環節的強化。
關鍵詞: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卓越計劃”;專業認證;課程體系
環境工程學是一門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新興綜合性、邊緣性學科,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不僅涉及水、氣、固體廢物、噪聲等各類環境因子的防治,而且涉及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規劃與科學管理等。相應地,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數量多且內容涉及面廣,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踐經驗的要求也比較高。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起步較晚,華東理工大學在1973年成立了“三廢”治理研究室,專業從事環境保護研究工作,這是國內最早的環保科研單位之一。1977年,清華大學在排水工程專業的基礎上成立了環境工程專業。研究數據表明,2001-2010年,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平均年增幅達到30%,環境工程專業在我國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然而,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多年來一直不容樂觀,每年大量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不得不從事與專業關聯不大的工作,或者部分環境工程專業學生選擇繼續深造以延遲就業。近年,基于就業的壓力,在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卓越計劃”及專業認證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應當不斷地進行優化、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
一、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及其對課程設置的要求
(一)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
2005年7月,人事部、建設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印發了《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暫行規定》《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考核認定辦法》《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等,這些規章制度要求自2005年9月1日起,對從事環保工程專業工程設計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執業資格注冊管理制度。注冊環保工程師是經考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證書》,并依法注冊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環保工程師注冊執業證書》和執業印章,從事環保專業工程設計及相關業務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就是培養未來的注冊環保工程師的“搖籃”。
(二)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課程的要求
按照《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考試大綱》,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分為基礎考試和專業考試,基礎考試包括基礎課部分和專業課部分。基礎課主要有高等數學、物理、化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計算機應用、電工電子技術、工程經濟、泵與風機、環境工程微生物等課程。專業課不僅包括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等污染治理類課程,還涵蓋環境法規、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等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和管理類內容。專業考試包括環境法規與標準、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及專業案例分析(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三選一)。
從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內容來看,除必備的工科基礎課程外,專業課程必須涵蓋水、氣、固體廢物、物理性污染等全部環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課程。當前,部分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設置專業方向,課程以水污染控制為主,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等課程則為選修課,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方向課程或選修課。這樣的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不符合注冊環保工程師提出的學生應全面掌握專業知識的要求,使學生畢業后在考取注冊環保工程師時有較大的難度。此外,物理性污染控制作為一門課程,包括噪聲污染和電磁污染控制兩部分內容,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內容需要對此進行調整。
二、“卓越計劃”及其對課程設置的要求
(一)“卓越計劃”
2010年6月,教育部啟動了針對工科類高校教育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該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白吭接媱潯敝荚谂囵B、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卓越計劃”的基本原則是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教育部與中國工程院聯合制定“卓越計劃”通用標準,與行業部門聯合制定行業專業標準。高校按標準培養人才,并參照國際通行標準評價“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質量?!白吭接媱潯蓖ㄓ脴藴史譃楸究啤⒋T士和博士三個層次。同時,“卓越計劃”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卓越計劃”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課程的要求
實施“卓越計劃”的重中之重就是高校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目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行業標準尚未發布,天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依據通用標準已制定并開始實施適合本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方案或專業規范。依據通用標準,課程體系需要加大實踐、實訓等相關課程的課時、學分比例,按照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要求,環境工程專業本科主干課程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應由企業導師指導或學生到企業生產實踐中完成。
三、工程教育認證及其對課程設置的要求
(一)工程教育認證
工程教育認證是實施工程學位與工程師國際互認制度的重要前提。20世紀80年代,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發起構建國際工程教育與工程師互認體系,并簽訂了《華盛頓協議》。為推進我國工程師制度的改革,加快我國工程教育與國際工程教育互認體系接軌,我國于2006年開始開展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并成立了全國工程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2012年,我國組建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2013年6月,國際工程聯盟大會接納我國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會員。這是提高我國工程教育質量、促進我國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并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基礎和關鍵,對我國在工程技術領域應對國際競爭、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7年8月,環境類專業認證分委員會試點工作組成立。該工作組積極開展環境工程專業認證試點工作,起草了《環境工程專業補充標準》等文件,并多次組織對認證專家的集中培訓,從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一支專業的認證隊伍。2012年4月,環境類專業認證分委員會正式成立。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已有23所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通過認證,其中,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已通過了第三輪認證。
(二)工程教育認證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課程的要求
《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要求課程設置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要實現: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總學分的20%;有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要結合本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環境工程專業補充標準》除明確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及專業類課程外,還規定實踐環節應包含:環境工程基礎實驗(主要是環境工程原理、環境監測和環境微生物學實驗等)、污染控制實驗(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和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實驗等),課程設計(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等),實習(主要是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并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以及科研創新,同時規定畢業設計(論文)要做到一人一題,其內容和深度應達到一定的要求。
四、新形勢下環境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優化
工科類專業本科畢業總學分一般在175學分左右,其中,公共基礎平臺課程50-55學分,占總學分的30%左右,學科基礎平臺課程35-40學分,占總學分的22%左右,專業課程(含課程設計)及實踐、創新等課程70-90學分,占總學分的48%左右。專業認證要求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總學分的20%,專業課程及創新等所占學分僅有28%左右。
環境工程專業涉及水、氣、固體廢棄物、物理性污染(噪聲、電磁等)及環境評價與規劃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鄭州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在2012年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已按照注冊工程師考試要求,將噪聲污染控制工程優化為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為了滿足“卓越計劃”及專業認證需求,2015年,鄭州大學在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將學科方向主干課程全部設置為必修課,因總學分的限制取消了專業模塊課程(按模塊選課學生不能將主要專業課全覆蓋),并將管道工程、環境工程施工調整到了課程群中。同時,鄭州大學適度壓縮部分課程的學時或學分,如取消了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設計、水泵與水泵站課程設計及管道工程課程設計等,增加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與課程設計、固體廢物處理與利用實驗等。此外,鄭州大學調整了課程群中的選修課,提高了不同方向的教學深度,達到了提高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效果的目的,并突出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色(見表1)。
為了適應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卓越計劃”及專業認證等的要求,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專業課程安排必須全部覆蓋水、氣、固體廢物、物理性污染等環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課程,以及環境評價與規劃管理課程等,同時還要強化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實踐教學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同的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對課程體系進行統籌考慮,從而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環境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