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聾生英語寫作不僅在高校單考單招的英語考試中所占分值較高,而且是學生英語綜合能力運用的很好體現。本文從問題提出、實踐分析、方法探究共三個方面略談了高中聾生英語寫作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聾生;英語寫作;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王杏城,合肥特殊教育中心高級教師,浙江大學在讀教育博士。
失去了聽和說的信息接收和反饋,聾生英語教學委實不易,挑戰的同時又孕育著探究的機會。寫作是英語綜合能力運用的一種體現,高校設置的聾生單考單招英語考試里,寫作是必考題型,占15-30分不等,但學生丟分慘重,甚至不得不讓那道題空白。高中聾生英語寫作舉足輕重,有必要探究適切的教學方法。
1.高中聾生為什么懼怕英語寫作?有的老師為什么在聾校高中預科至高二階段回避布置英語書面表達的作業,僅在高三要求學生突擊背誦英語范文?
2.英語寫作訓練有沒有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律,由詞匯到短語、句子、段落和作文的訓練過程?
3.考試大綱和說明是高考的復習指南,聾校的高中英語老師是否鉆研了一些高校的聾生單考單招的英語考試大綱和說明?是否對照課本,落實了考試需掌握的知識點及寫作題型示例?
高中聾生懼怕英語寫作,原因多元:1.記憶能力弱,無法借助音標記憶詞匯,詞匯量小;言語表達亂,語序習慣顛三倒四或句子不完整;想象和抽象思維薄,句子理解不夠清晰和深刻。高中聾生間普遍存在一種現象,欲下筆寫作卻搜尋不著恰當詞句,表達受阻。2.生活圈子相對窄,寫作內容豐富程度有局限。3.老師教學方法欠佳,難以調動聾生寫作積極性。
聾校高中一般是四年制,英語作業就傾向于抄寫類。調查發現抄寫類的英語作業為多數,其次是“聽”寫(使用手語和手指語表示)、默寫,再次是句式和句型變化的少量練習。對基礎訓練冊上的英語書面表達題,聾生抄寫參考答案蒙混。有的老師認為批改英語作文是老命傷“才”,就一筆勾銷,越懶越疏忽,導致在高三前與英語書面表達的作業絕緣。單靠高三臨時背誦范文,一口吃個大胖子,噎著或消化不良。缺乏腳踏實地的訓練而夢想一步登天,直接進入寫作殿堂,免不了挫折感強。功夫若下在高中階段的日常,關注詞句段篇的過程訓練,水到渠成亦可自然。
據筆者調查,有的老師盲目任教課本,對聾生單招的考試大綱和說明視而不見或置若罔聞,排斥將課本與它們相結合加以探究,鉆研的主動性不足。該考試的英語寫作是要求考生根據提示進行書面表達,應能:書面表達問候、告別、感謝、介紹等;使用一定的句型、詞匯,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注重基礎的寫作練筆,對癥下藥地輔導,方可逐步晉級。
針對以上問題及分析,筆者在高中聾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了若干方法。
1.詞匯奠基。如果將英語學習比作大廈建筑,詞匯則像一塊塊磚頭,是最基本最基礎的材料。寫作是英語學習的高階,離不開詞匯的積累、整理、挑選和搭配。緊抓聾生詞匯學習是起始,理解、記憶和運用詞匯,采取“每單元一首歌”,打印歌詞,欣賞和學唱歌曲。
2.句型操練。有了磚頭還要搭建框架,擴展土木工程。英語語句表達,首先可以模仿套用句型,舉一反三,再創造新鮮美妙的句子。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堂記錄重點短語和句型更有效。指導學生做課堂筆記及句型實操。
3.話題推薦。開展“每周一文”活動,話題由學生們自己輪流向班級推薦,選擇高考作文真題或貼近身邊的大小事來敘述或議論,強調真情實感和表達規范。
4.分享評價。每周另辟專門一節課,請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寫作成果,展開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和老師點評。“認識你自己”,他人的評價有益于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成長自己,超越自己。
5.信息平臺。在QQ群、聊天組、博客和公眾號等平臺發表學生作品,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和興趣;制作相關網頁等二維碼供學生課外掃描,鏈接寫作信息,拓寬知識面。
6.專項課目。不定期地上寫作專項課,集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意識,重視寫作,訓練寫作的方法技巧,裝潢英語學習的高樓大廈。
筆者近日給高一聾生講了一節英語寫作專項課《Writing an email: Dragon Boat Festival》,形式是郵件寫作,回復筆友問詢中國端午節的事宜。憑著聾生視覺優勢,播放視頻《楚國八百年》動畫系列之屈原,幫學生知曉端午節背景。并以端午別稱、農歷日期及散文《端午的鴨蛋》和粽子、香囊、艾草等圖片和動態畫面引導學習詞句。再學習郵件格式、典型例句,評價的四要素“思想、語言、結構、書寫”及精彩部分。輔以范文示例,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一段歷史文化的延續,以華為企業做德育材料,中國人骨氣硬,有愛國心。
高中聾生實際水平不同,據此提出不同的要求,利用分層教學,促進樂于或勇于寫作;在過程中及時遞呈支架支持學生寫作;加強英語作文常規訓練,比如從英語造句或英語小日記著手。對高中聾生英語寫作教學,師生雖然出現畏難情緒,但實踐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之一。
[1]李薇.體驗性教學對聾校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
[2]何遠強.聾高中支架式英語寫作教學法的實踐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17(23):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