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應對學生減負專項整治帶來的新情況,同時保障小學生放學與家長下班存在的時間差中學生的安全,社區“四點半課堂”興起。為促進社區“四點半課堂”在武漢市的推廣實施,本研究深入走訪率先試點的江岸區三個社區,通過訪談、觀察及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情況,發現社區均存在專業程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安全保障不足、合作模式單一等問題。文章結合調查發現,提出了對應的完善推廣建議。
關鍵詞:社區托管 “四點半課堂” 問題 推廣建議
一、研究背景
“四點半課堂”(又名“四點鐘學校”),指以社區為依托,并利用社區已有的活動場所和人員條件,在放學后的下午4:30~6:30之間,把社區里一些因為家長工作而沒有人看管的孩子組織起來,集中進行學業、心理和行為上的輔導,是社區托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
從對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和實施情況來看,我國對其重視程度正逐漸提高,但研究和實踐仍較為缺乏。我國“四點半課堂”模式僅在部分地區興起,從1998年至今,雖在寧波、濰坊、上海、深圳等地相繼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四點半課堂”試點工作,[2]但我國大部分地區并未得到普及。
武漢市江岸區率先進行試點,2018年2月已正式啟動實施青少年寒假社區托管項目,致力于解決社區“雙職工”家庭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寒假“看護難”問題,幫助青少年學生度過一個文明愉快的假期。基于此,本文擬對江岸區的三個試點社區進行調查,探索其中托管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二、對象與方法
為深入了解江岸區三個試點社區(J、H及Y社區)的托管教育實施現狀,本研究對托管課堂進行觀察研究,向社區家長發放調查問卷,走訪社區負責人、志愿者、托管班教師等,多途徑了解情況。
(一)J社區
J社區開設“四點半課堂”已近十年之久,因此其在資金運轉、師資來源、志愿者招募、課程設置、教學器材配備等各方面經驗豐富。其招生對象沒有明確的限制,以該社區轄區內的小學低年級學生為主。據以往招生情況,報名參加社區“四點半課堂”的學生有二十幾人,但最終固定下來的只有十幾個。
1.物質條件
J社區托管服務中心環境較好、設備齊全;托管服務由社會組織承接,具體為社會組織與街道簽訂協議(包括資金使用、質量評估標準細則),并由區、市兩級民政局撥款15萬元用于人員工資等。
2.社區文化
這里的小學生大多數由爺爺奶奶照看,由于老人輔導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不足,因此,托管服務在該社區需求較大。除此之外,J社區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圍促進了“四點半課堂”的開展,社區活動豐富 (如“萬家宴”“燈展”腰舞隊),居民凝聚力較強,且居委會也會向托管中心推薦志愿者。
3.課程設置
“四點半課堂”以輔導學生完成作業為主,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會開展如課外閱讀,帶領小朋友參與小游戲等興趣類課程。其主要特點在于課程設置靈活,主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制定課堂內容。在“無作業日”,社區“四點半課堂”還會開展一些文體活動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豐富課外生活。此外,居委會也不定期地與社區托管中心聯合舉辦紅色文化教育。
總體而言,該社區實現了社工、社區、社會的“三社聯動”,還達成了“社區+志愿者”的合作辦學模式,但還未涉及到與企業和學校的合作。
(二)H社區
該社區“四點半課堂”在辦學模式上,與第三方機構——H外語學校合作,由該機構安排教師和志愿者。當前能保證每天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和志愿者負責看管學生,招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1.物質條件
H社區“四點半課堂”的資金是由江岸區民政局撥款到街道,隨后街道將相關資金撥給第三方機構——H外語學校,作為非盈利的社會性組織,該校為H社區的“四點半課堂”提供教師及志愿者。
H社區“四點半課堂”教學場地具備,有充足的圖書、投影儀等教學設備,但體育健身器材目前并沒有為學生所使用。
2.課程設置
“四點半課堂”由第三方機構、社區與社工組織多方參與,實現了社工、社區、社會的“三社聯動”,達成了“社區+志愿者”的合作辦學模式,但缺少與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因該社區所在轄區內沒有學校,因此還未涉及到與學校的合作。
H社區“四點半課堂”主要有以下教學內容:
①完成作業(這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家長最看重的地方)。
②室內興趣拓展(內容和時間均不固定,視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有英語短片、下棋、魔方等)。
③紅色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并沒有專門化、系統的課程,一般融入到日常的課程中,如觀影教育)。
④常識教育: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并進行安全教育。
同時該社區托管中心極為重視與學生家長的及時溝通,以家長的需求為主。因家長最主要的需求就是保障學生的安全及輔導學生作業,所以其“四點半課堂”的重心也放在這兩個方面,家長的滿意度較高。
(三)Y社區
Y社區“四點半課堂”尚未開展,正處于準備階段。據計劃,招生對象為該社區轄區內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社區將購買社工組織負責托管服務項目,同時,該社區托管中心不打算與企業合作,認為私人企業會進行商業宣傳。作為同轄區的共建單位,S路小學會幫助社區托管中心進行一定的聯合宣傳。
總體而言,調查的三個試點社區開展“四點半課堂”的時間不一,但最晚開展的也已進入前期準備階段。前期宣傳都有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接收的對象多為小學1-3年級學生,以各社區所在轄區的學生為主,且所接收學生人數均較少,最多的J社區固定下來的也只有十余名。托管時間方面,均為上學期間每周一到周五,從下午16:30放學至18:30,周六周日不提供托管服務。同時教學資源、條件整體來看均較為齊全。
社區“四點半課堂”由民政局撥款,保障了資金來源。而社區聯系社會性組織承接,保障了師資來源。同時三個社區均實現了社工、社區、社會的“三社聯動”,在辦學合作模式上達成了“社區+志愿者”模式,但均未達成“社區+學校”及“社區+企業”模式。
社區的“四點半”課堂的課程內容以輔導學生完成作業為主,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開展一些興趣課程,豐富學生的興趣愛好,如課外閱讀、組織開展小游戲等。同時,已開展托管的社區也都有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紅色文化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
三、問題與原因
此次調研中的三個社區“四點半課堂”開展中共同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托管班專業化程度不高
從總體上來看,調查中的三個社區都存在著托管班專業化程度不夠高的問題。
1.教學人員專業素質不夠高
“四點半課堂”的教學人員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專業性,其最主要體現為教學人員專業素質不足。而主要原因,即為這三個社區都缺乏了“社區+學校”的合作辦學模式。三個社區“四點半課堂”的教學人員均主要由志愿者及社工機構的社工人員組成,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沒有從事教育教學方面工作的相關經驗,且沒有獲得我國教師資格證的認定,同時可能缺乏學科方面的相關知識儲備。相關教育教學知識、學科知識、教學技能及自身素質等,使得社區“四點半課堂”的教學人員專業素質有所欠缺,不利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作業輔導和興趣課程的講授。
2.課程設置專業性不夠強
托管班在其課程設置上也缺乏專業性。實際上,社區“四點半課堂”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著托管班自身課程設置與家長期望輔導作業、提升學業成績之間的矛盾。通過與三個社區負責人訪談以及問卷調查對社區學生家長的采訪來看,大部分家長希望托管班以輔導和幫助學生完成作業,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為主。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40.8%的家長希望托管班以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為主,明顯高出另三個促進學生課外綜合發展方面的期望。
圖1 家長對托管服務的期望
當問及有關該社區“四點半課堂”課程開設的情況時,社區負責人均表示,社區“四點半課堂”在作業輔導之外必然會開設一些促進學生興趣發展的課程。但考慮到家長的期望和學生實際的需求,不得不更多地以保證學生完成作業為主。
H社區負責人介紹到,該社區“四點半課堂”自身課程的時間安排非常靈活,完全視學生完成作業情況而定。若學生沒有在托管時間內完成作業,該學生就不必參與課外課程學習。但實際上,一方面,課程安排過于靈活將導致課程時間的零散,另一方面,托管班的課程安排完全由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而定,完成作業后剩余時間的多少也將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這表明當前社區“四點半課堂”的課程在時間安排和內容選擇上均不夠系統,未形成課程體系。
(二)學生間干擾難以避免
社區“四點半課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學生之間的學習注意力相互干擾的情況。J社區負責人表示,當學生們都在認真地完成作業時,其中一個學生突然做出引起其他學生注意的舉動,如突然說話,或因完成作業開始玩耍,都會一定程度上干擾其他人的注意力,甚至讓全班同學都開始議論起來,直至教學人員使之平息,學生們才會恢復到之前的專注狀態。
導致這種“散漫”的學習環境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從社區“四點半課堂”自身性質來看,其并非屬于正式的班級。傳統的班級被定義為一種將年齡相同、文化程度大體相同的學生按一定的人數規模建立起來的教育組織。而該托管班由于學生人數過少,也并未將其按年齡進行劃分。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由于家庭環境、成長環境、自身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性格和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對托管班的輔導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另一方面,托管班可能缺乏相關的課堂規范及規則的制定,由此使得社區“四點半課堂”中不可避免存在學生之間注意力的相互干擾。[3]
(三)宣傳力度不夠
調研發現社區對于其“四點半課堂”的宣傳仍有所欠缺。一方面,宣傳對象不夠廣泛。從問卷調查過程中對家長的采訪情況來看,許多家長表示并不知情;另一方面,宣傳深度有所欠缺,大部分的家長表示完全不了解或只了解一點,而真正做到非常清楚的家長占極少部分。如圖2所示,僅有18.4%家長比較了解,而59.2%的家長表示只了解一點,還有22.4%的家長并不知情。這表明社區在對其宣傳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圖2 所調研的所有家長對該社區“四點半課堂”的了解程度
(四)接送安全難以保障
三個社區均表示不能夠保證學生放學后從學校到社區托管班路途上的安全。社區負責人在訪談中表示社區只能保證學生在托管班場地內的安全,而對于學生路途上的安全難以負責,因此三個社區均不提供接送服務。
托管班難以保障學生路途上安全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安全責任體系的不健全。社區作為無償為學生提供課后托管服務的機構,主要由志愿者和社工組織提供的社工構成。若提供接送服務,學生在路途上發生意外,安全責任到底歸結于哪一方?是應當由社區負責?還是志愿者?抑或是社區的社工,甚至是家長負責?社區“四點半課堂”的安全責任體系沒有健全,安全責任沒有進行劃分,從而難以保障學生路途的安全,沒有提供接送服務。這也將不利于吸引更多家長前來托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發展。
(五)合作模式較為單一
三個社區在“四點半課堂”辦學上,均存在辦學合作模式較為單一的問題。他們均只采用了“社區+志愿者”的合作模式,而未涉及“社區+學校”和“社區+企業”模式。缺少與學校的合作辦學,將難以為社區托管班提供有較高專業素質的教師,也不利于托管班進行系統的課程設置。缺少與企業的合作辦學,也將不利于社區“四點半課堂”獲得更多更充足的資金和活動平臺等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區“四點半課堂”的發展。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試點社區“四點半課堂”共同存在的問題及其開展所得成果,將提出相應建議使其能更好地推廣。
(一)促進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四位一體
社區“四點半課堂”的開展需要做到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的四位一體。一方面,通過四方聯合,要進一步拓展合作模式,促進“社區+學校”和“社區+企業”合作辦學。通過社區與各類專門學校的合作,如讓小學派專門的學科教師前來社區托管班進行授課,以此提高教學專業性;通過參與初高中學校舉辦的如生涯規劃課程、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以及參與大學舉辦的特色講座等,來豐富學生經歷、拓展視野;同時獲得大學生志愿者的支持有助于社區“四點半課堂”更好地開展。
另一方面,通過四方聯合,進一步加強相互溝通。不僅需要加強社區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使得社區“四點半課堂”能夠更進一步了解所托管學生在學校上課的課程進度、學習重難點等,以便于更好地輔導學生作業的完成,同時也要通過與學校的溝通交流,使得社區“四點半課堂”的教學人員從中學習教學經驗和技巧等,并個性化了解每個托管學生的學習情況等,以促進托管班在學生作業輔導和教學上更好地開展。
另外,社區也需要加強與每個托管學生家庭之間的溝通。不僅需要通過溝通從家庭中獲得有關托管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更需要將學生在社區托管班中的表現等積極及時地與家長溝通,以促進每個托管學生個性化的更好地成長。
(二)建立特色科學的課程體系
社區“四點半課堂”需要建立一定的課程體系。首先,其應對自身托管班性質進行準確定位。社區“四點半課堂”作為在減負背景下出現的新型課堂,不應當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其在完成保障學生安全及輔導作業的基本任務的情況下,應具備自身特色。其功能應當是開展素質教育,以彌補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應試教育的不足。其目的應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個性品性、人格、興趣愛好和能力等的發展。
其次,社區“四點半課堂”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應當具備系統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可設置一些如手工、音樂、美術、書法等方面的興趣類課程,促進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另一方面,也可適當設計實踐類課程,通過讓學生參加服務社區敬老院老人等的公益活動,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甚至參與初高中或大學舉辦的知名講座等活動的形式,豐富學生經歷并開拓眼界。同時,甚至可形成社區“四點半課堂”的品牌課程。如此次調研中,Y社區在其“四點半課堂”的開設計劃中,明確提到要建立一支由其托管學生組成的特色服務隊,以此促學生和社區的共同發展。
另外,在社區“四點半課堂”課程的時間安排上,應當有一定的規則,不能太過靈活而導致課程時間的零散,也不能像H社區完般全以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來安排,應形成較為固定的上課時間,可依據學校的作業時間(如有的學校有“無作業日”)以及收集家長和學生的意愿之后來較為固定地安排課程。
(三)提高宣傳廣度和深度
社區“四點半課堂”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宣傳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需實現宣傳方式的多元化,不僅做到線上在社區相關Q群、微信群、公眾號、社區相關網站等的宣傳,同時也要做好線下的在宣傳欄貼出告示、制作宣傳海報、在召開居民大會或社區活動舉辦時集中宣傳等宣傳工作,實現多樣化的宣傳。通過宣傳方式多樣化的實現,來克服如老年人較少上網、年輕人較少關注社區公告欄等的不足,以擴大宣傳對象的覆蓋面。
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宣傳的深度,注重宣傳中對社區“四點半課堂”介紹信息的完整性、深入性和易懂性,方便居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有助于吸引更多家長前來托管。
(四)發展特色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的發展對于該社區“四點半課堂”的開展至關重要。需要通過更多地舉辦社區特色活動,來拉近社區居民間的距離,融洽關系,提升相互的信任程度,以此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
一方面,社區活動的開展為該社區“四點半課堂”提供了獨特的活動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居民對社區居委會信任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其理解和認同該社區“四點半課堂”的辦學宗旨、特色等,從而更加積極地讓學生報名參加,幫助擴大招生,促進其發展。
同時,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其發展。如J社區“四點半課堂”從不缺乏志愿者,社區中許多老人或家長等都義務擔任其志愿者。居民積極性的提高有助于吸引社區有一定教學經驗、水平和素質的居民擔任該社區“四點半課堂”的教師,并吸引更多居民前來擔任保障學生安全的志愿者,有助于該社區“四點半課堂”的發展。
(五)完善安全責任體系
應當進一步完善社區“四點半課堂”的安全責任體系。當前我國的社區“四點半課堂”的開展,雖有政策支持,但仍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定。基于社區“四點半課堂”免費特點,其自身性質決定了許多責任劃分的不明晰。當前其安全責任體系還未健全,經調研的三個社區均不敢提供接送服務,僅只承諾保證學生托管班場地內的安全。因此,進一步完善社區“四點半課堂”相關制度、法律,促進其安全責任體系的完善,不僅對托管學生的安全,也對于其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五、結果與討論
“四點半課堂”是社區主動應對中小學生減負專項整治帶來的新情況所采取的模式,本研究通過多方途徑實地調研,對武漢市江岸區社區托管教育的實施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究了解。研究發現,試點社區在此模式下采取的措施對于家長需求和學生成長兩個方面已有成效,如,保證學生課外安全、減輕家長經濟負擔、豐富學生興趣愛好等等。其中,目前的暑期托管教育依然以輔導和看管為主,而課外活動、特色課堂為輔;同時,基于不同的社區文化和居民特點,它們又在課程、管理等方面各持特色。但是研究也發現,目前的實施在專業化、安全性方面還是有所欠缺,且在非寒暑假時段的社區托管模式則尚未成形。
基于此,為進一步完善、發展、推廣社區托管教育,首先,社區“四點半課堂”應對自身托管班素質教育的性質進行準確定位。其次,希望各類專門學校和社區實施合作,如讓小學派專門的學科教師前來社區托管班進行授課,以此提高教學專業性;大學生志愿者提供支持將有助于社區“四點半課堂”更好地開展。另外,不僅僅是社區相關人員,包括關注的居民、學生志愿者、自媒體運營平臺等也應多多關注民生教育,均可以提高宣傳廣度和深度。線上利用相關Q群、微信群、公眾號、社區相關網站等予以宣傳,線下的利用宣傳欄、海報、或社區活動集中宣傳。最后,進一步完善社區“四點半課堂”相關制度、法律,促進其安全責任體系的完善,不僅對托管學生的安全,也對于其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當然,通過調研情況來看,當前若要真正進一步發展其“四點半課堂”,并非單靠社區就能完成,而需要多方的合作參與才能最終促成。在此,特呼吁社會引起重視,不僅早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社區“四點半課堂”安全責任體系,同時也需要家庭、學校、企業及眾多社會力量的配合。只有各方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及早行動,才能將社區“四點半課堂”更好地推廣下去,有助于真正減負的早日實現,使得學生們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2] 周純義,任曉秋,王娜.“四點半課堂”的現狀、困境及出路[J].現代教育科學,2011(08).
[3] 譚慧容.上海市小學生晚托班現狀研究——以H晚托班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張思進(1998-),女,湖北紅安人,湖北大學教育學院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