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課本講解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課堂情境,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課堂教學措施之一,結合課堂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
課堂教學情境是指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從教學的需要和學生認知的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相關的場景或者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才有課堂教學,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課堂教學情境的設定,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的學科知識基礎,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尋找那些學生所熟知的場景或者事物,進行情境創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改變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中,從單純的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構建者,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的創造精神。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地設置課堂教學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在數學情境教學中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增強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興趣,以培養學生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思維,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情境設置應該遵循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
興趣可以有效提高一個人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情境設置,首先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情境設置中,可以利用游戲、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對數學課教育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探索的積極性,提高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網絡的效率。良好的課堂教學設置,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入學習和鉆研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助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向課外進行延伸創設,主動地進行課后的延伸和探索,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
2.現實性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應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教學離不開生活數據。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置中,應該盡可能使用學生在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一些數學知識和數學信息展開課堂教學。從而讓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數學課堂教學緊密的結合,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提高學生將自己數學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實踐的能力,從而達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完美結合的目標。
3.啟迪性原則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教學情境,能夠啟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并能夠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所講解的內容,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狀態下,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并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數學思維和創造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動機,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和智慧,提高學生數學課堂學習效率。
4.體驗性原則
教學情境的設置一定要直觀化和具體化,讓學生能夠很容易抓住情境的關鍵,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和體驗數學知識,讓學生通過猜測、反思和觀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學生能夠主動體驗、積極探索教學內容的目的。
5.開放性原則
在課堂教學的情境設置中必然涉及問題設置,教師在課堂情境中設置的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開放性,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索和積極構建知識網絡,對開放型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探討和公開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課外延伸。
二、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1.在課堂導入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良好的情境設置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于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好奇心,讓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從而能夠更加積極的接受新知識,構建課堂知識網絡,提高學生數學課學習效率。在課堂導入階段設置良好的課堂情境,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創造寬松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保持一節課良好的教學和互動狀態,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
2.在知識講解中設置課堂情境,加強學生知識內化
在重點知識講解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該設置課堂情境,將課堂知識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系,讓學生在教學中加深對于講解知識的理解,提高對知識的印象。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教師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提高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體驗,讓學生在積極互動中深入理解并主動體驗所講解知識,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情境設置中,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知識內化的速度和效率。
3.創設教學情境,啟發學生做好課外延伸
教學情境的創設一定要直觀化和具體化,讓學生能夠很容易抓住情境的關鍵,將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和體驗數學知識,讓學生通過猜測、反思和觀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課堂情境中設置的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開放性,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探索和積極構建知識網絡,對開放型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探討和公開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課外延伸。
三、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手段與措施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景設置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運行情景設置的原則和情境設置的時機,下面討論情境設置采用的手段或和措施。
1.利用生活經驗導入新課,引發學生思考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往往依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判斷和學習。因此,教師要在情境設置中注重學生和喜好東西的認知和感受。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特點,從生活情境中能找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是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概念,讓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體會數學知識的社會和生活,能引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教師無論在課堂導入,還是教學中,應該將數學課堂教學情境與學生的自身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認知數學的知識規則和概念,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認知的能力。數學知識的講解和課堂教學情境的設置,從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到突破點,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尋找數學的方法與途徑,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也可以讓學生認知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達到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目標和能力,能夠有效拓展學生數學知識的運用。
2.講數學故事,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特別是小學年級學生對于故事有著特別的興趣,小學低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通過故事講解可以讓他們很快進入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有趣的故事跟枯燥的數學知識相結合,通過生動的數學故事的講解,讓學生深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產生對數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氛圍中掌握數學教學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故事表達出來。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如在“商不變性質”的教學中,小學生對于這些知識感到不解與困惑。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理解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產生興趣和提高學生數學的理解能力,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講數學知識相對枯燥,但是故事講解數學可以讓學生講枯燥的道理與生動的故事相結合,從而讓學生記住故事的同時,記住數學知識。當然,數學知識的講解并不是老師可以隨口就來,這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精心的準備,仔細的思考,將數學知識與故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能夠自己感悟到其中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規律,并能夠將自己所感悟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規律,運用到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這一過程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從數學故事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水規律,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故事欣賞能力,同時養成學生從故事中學習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習慣,學生通過閱讀故事或者聽故事講解來提高自己知識的能力。
3.通過設置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
教學中教師進行平淡無味的講解,讓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也不能激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通過設置一些問題來設置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課堂思維,引導學生的課堂互動。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多提問,多思考,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實現通過問題引導,在問題引導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互動,在互動中思考數學規律和數學問題,探討和認識數學概念,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目的。在“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之和為180°。如果一個圖形的內角之和超過180°,會是什么樣的改變?這樣的提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也許學生不能回答所提問的問題,但是學生在探索和探討中能夠加深對于三角形內角之和的理解和認知。課堂有效的問題設置,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創造性,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記憶和數學規律的探索,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對于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金曉天.小學數學有效問題情景的創設[J].教學月刊,2007(12).
[2]王群.如何使數學情景創設更有效[J].教學月刊,2008(1).
[3]呂華軍.尋求“解決問題”與“計算教學”的有效結合[J].教學月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