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獨立學習的一種學習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以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自學這種學習能力與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自學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己獨立讀書、思考、記憶、做練習,開動腦筋查找資料,不斷地總結學習經驗、學習方法,使自己能夠獨立獲取知識。對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在小學階段,語文是三大主科之一,是一門語言性較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肩負著比較重的教學任務,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傳授給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十分有限,因此,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打開嶄新的學習天地。
一、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語文自學興趣
首先,有趣的課前導語是激發學生自學興趣的重要環節。針對不同的課文、不同學齡段的學生,要制定個性化且有趣的導語。有趣的導語可以很好地抓住學生的心理,學生的興趣點也會非常明顯。所以,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就要力求導語形式的多樣性,努力做到每堂課都生動有趣,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教師可以圍繞課文主題設置一些問題拋給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值得注意的是,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有技巧性,不要硬邦邦地直入主題,這樣才能夠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其次,在課堂上精心設疑是培養學生自學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內心的疑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果學生對于教師講的內容沒有疑問,就證明學生沒有進行自主思考,也會間接削弱學生的自學興趣。因此,在進行課堂設疑時,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緊緊圍繞教材,突出教學的重點,另一方面要遵循探究問題的規律,由淺入深,做到難易適中,這樣既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充分享受自學的樂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大多采用教師以板書或者多媒體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限制了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參與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在課堂上則是起到主導作用,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學習,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實際教學之中,還有一些科技類、散文類的課文,不適合采取趣味教學,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直接給予學生正確的自學指導,具體培養自學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課前預習,教師在教授新課之前列出預習大綱,學生通過大綱進行有針對性的自主預習,通過查字典等方式理解生字意思,將不懂的段落標記出來,以便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第二,課后主動復習,及時熟背生字,復習課堂上整理出來的筆記,并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第三,指導學生思考文章用意,這種方法可能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講比較困難,但只要學生認真分析、思考,一步一個腳印,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逐步得到提升。教師在學生培養自學能力的路上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發現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三、營造良好氛圍,探究自學能力的培養
在自學能力培養過程中,師生共同交流各自的自學心得也是一種有效的培養自學能力的途徑。小學生的心智還處于不成熟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帶領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學會獨立學習。通過師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師直接掌握學生整體的自學能力,針對學生自學方法的不足提出正確的指導,而且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借鑒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流過程中,要營造一個相對輕松愉快的氛圍,這種氛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傾訴欲,將自己遇到的困難及時與教師、同學分享,教師與同學可以為傾訴者提供正確的指導與幫助。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只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教師要想提高小學生語文教學效率,就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不斷優化教學措施,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準確了解小學生自學能力的整體水平,以新課程標準為要求目標,以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為出發點,制定出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自學能力培養策略。
參考文獻:
[1]黃粥治.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23):47.
[2]劉竹.新課改下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J].速讀(上旬),2016(9):240.
[3]黃利霞.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J].魅力中國,2017(37):128.
[4]朱良福.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J].商情,2018(25):260.
作者簡介:高天明(1962.09—)男,漢族,甘肅永登人,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大同鎮中心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