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鴻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對《新聞1+1》的選題、內容、主持人等進行分析,研究《新聞1+1》的成功之道以及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聞評論 ? 節目特色 ? 發展趨勢
央視《新聞1+1》2008年開播,每期節目內容從最新時事、公眾關注的話題、臨時性突發事件中選材,以敢說、敢評為其宗旨。通過主持人對話的形式對最新的最熱的事件進行評論,深受歡迎。
一、《新聞1+1》的主持風格
節目主持人和評論員,本身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對于節目的收視率會起到良好的作用。作為一名新聞觀察員,既能像專家學者一樣分析問題、評論新聞、解釋真相,同時又能大膽提出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同時又不缺乏理性的思考。《新聞1+1》之所以在眾多的節目中成為佼佼者,與主持人良好的主持風格密切相關的。由于節目形式是直播,因此更考驗主持人的現場掌控能力,主持人在節目中能清晰地報道新聞事件,代替觀眾進行追問,同時又不乏理性的分析,從而在受眾中獲得廣泛的信任與好評。
二、《新聞1+1》的人文關懷
《新聞1+1》報道的主要內容是社會民生,是真正為群眾發聲的新聞評論類節目。新聞媒體一方面要真實報道新聞事實的真相,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做有“溫度”的媒體,想群眾所想,體現的是對人的關注。《新聞1+1》的宗旨就是為群眾呈現最質樸的新聞,它的角色定位就是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新聞1+1》始終保持人文關懷。
1.人文關懷表現在維護民眾的人格尊嚴。《新聞1+1》過去的節目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普通人的關注度極高,春節打工人員回家問題、養老問題,以及社會楷模事跡的報道。從這些事件的報道中可以看出新聞媒體對群眾的人格尊嚴的維護。2016年6月17日的一期節目是關于鄉村教師的《鄉村教師蔣國珍,一個城市的紀念》,體現出了濃濃的人文情懷。直播中我們真真切切體會到這位老人一生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讓觀眾為之動容。通過節目短片也讓我們走進許許多多平凡卻又偉大的人物生活,真切體會到平凡中的大愛,讓我們體會到人性的美好。
2.人文關懷表現在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新聞媒體一項很重要的責任就是為百姓發聲,關注百姓的訴求。《新聞1+1》走進了解留守兒童的真實狀況,節目中通過短片以四川某村為例對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排查,讓受眾了解排查過程以及當地相關部門排查的決心。節目中所呈現的不是口號式的內容,而是以實例真切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反映勸返留守兒童父母工作的具體開展過程。《新聞1+1》通過新聞報道讓人們關注個人權益的維護,對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三、《新聞1+1》關于突發事件的報道
《新聞1+1》關于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有關山體滑坡、地震災害、暴雨災害等。作為以直播形式存在的新聞評論節目有自身的獨特優勢。由于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危害性,因此在事發后受眾第一時間想了解事發地點的現狀,期待能夠最快最真實地了解事件的進展。突發事件的性質決定了對突發事件的及時報道與處理十分重要。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還關系到社會輿論的發展。總之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守望者、風向標,在突發事件中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積極應對,真正發揮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趨勢
1.直播依然是一種重要形式。相比于錄播先編排后播出而言,節目直播的形式更具有時效性,尤其是在信息飛速傳播的今天,直播的形式更符合時代的發展變化。通過《新聞1+1》我們可以看到,直播的形式也促進了新聞節目的編排與改革,新聞傳播的過程也變成了群眾參與的過程,更符合新時代群眾的新聞需求。
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直播的形式,在技術條件日益成熟的今天,是不可阻擋的,面對直播時代的來臨,電視媒體要立足實際,大膽創新,展現電視這一媒介在新聞評論方面的獨特優勢。
2.適應新時代,追求個性化。網絡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對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知識水平在提高,評論對象的范圍不斷擴大,受眾在網上了解信息的多樣化,使受眾對于同質化的內容逐漸失去興趣,因此個性化的評論對于新聞評論類的節目來說至關重要。首先是主持人個性化。《新聞1+1》中主持人睿智犀利、幽默風趣,這樣的搭檔使節目的個性化風格更明顯。傳統的一板一眼的主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受眾需要,主持人的個性化主持對于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注重對主持人綜合素質的培養。其次是節目內容的個性化。新聞評論類的節目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針對用戶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內容。《新聞1+1》在內容的創新方面推出了系列專題的報道,突破傳統的模式,敢于在內容上進行創新。
3.深度報道與新聞評論相結合。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的速度上有絕對的優勢,傳統媒體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就應該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追蹤熱點話題,深入解讀事件真相,不斷豐富節目的形式。《新聞1+1》在關注熱點事件的同時,挖掘事件的影響,對熱點事件持續追蹤并配合深入的解析評論。由此可見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對新聞事件如實的報道固然重要,同時更應該注重對事件評論的深度,事實真相與深度評論交叉進行,環環相扣,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
《新聞1+1》在受眾中有很高的權威性,它的成功為我們帶來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全新制作理念,它未來的發展也將繼續影響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走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增強媒體競爭力,提高社會效益,打造品牌欄目將是未來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發展的重要趨勢。總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還要不斷地進行創新與探索,要緊緊把握住時代的脈搏,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張少宇.白巖松主持藝術淺析[J].青年作家,2012:8;[2]李薇.論新聞報導中的人文關懷[J]. 新聞知識, 2012:8:112;[3]白巖松.不用大話說大會,為了美好生活新愿景——巖松夏丹十八大觀察.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4;[4]王磊.《新聞1+1》開創中國電視新聞評論新范式[J].當代傳播,2008: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