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基礎英語學習,為國家更好更多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對基礎英語課程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要落實好基于課程思政的基礎英語教改任務,就要充分挖掘其思政內涵,發揮其育人功能,把英語第二課堂作為其重要渠道,協同作戰,實現第一、第二課堂價值引領的大合唱。
關鍵詞:基礎英語;課程思政;第二課堂;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他同時強調,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要以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唱”,帶動不同課程立德樹人功能的“大合唱”。
英語第二課堂是指學校在基礎英語課堂教學(第一課堂)任務以外安排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為學生營造的接觸英語、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的環境和活動,它具有集知識性、自主性、多樣性和計劃性為一體的特點,是整個英語教學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
一、職業院校英語第二課堂的運行現狀
英語第二課堂是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學校開設的英語角,舉辦的英語演講比賽、辯論會、歌會,成立相關的社團協會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好形式,筆者連續多年嘗試課外安排學生自愿組合錄制編輯英語小視頻,其內容主要涉及個人素養等相關方面,得到很多學生的響應,踴躍參與,學生提交的英語小視頻質量在逐年提高。
(一)靈活多樣受到學生喜歡
據了解,職業院校英語課堂教學還沒有真正實現基于學生基礎的分層教學,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個體的需求,很大比例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而第二課堂則更多考慮了學生的興趣,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可以自愿參加不同的項目,學習、活動的方式靈活多樣,頗受學生喜歡。
(二)有效互動吸引學生參與
據隨機調查,85%以上的學生喜歡互動性好的課堂及活動。第二課堂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有更多的互動機會,學生的參與感強,這一點非常契合“OO后”學生的學習習慣。我們在工作實踐中也發現,在英語課堂上懶散的表現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幾乎找不到,絕大多數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遠遠高于第一課堂,不少還成為了第二課堂的活躍分子。
(三)理實一體獲得學生認可
今天的學生,他們不喜歡上大課,不喜歡說教,不喜歡“填鴨式”學習,更喜歡參與式、體驗式學習。第二課堂可以做到理實一體化,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為學生的體驗式學習和自我拓展提供機會。
的確,英語第二課堂比第一課堂更能獲得學生認可,更能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效果也好很多。因此,英語第二課堂有條件在知識傳播中發揮價值引領作用,有條件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有條件落實“課程思政”的改革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給其他非思政課程落實課程思政的一個明確指引。在具體實踐中,仍有不少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沒有突破傳統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仍局限在知識傳授和聽說讀寫譯能力訓練上,其“課程思政”功能沒有得到真正地發揮。
二、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第二課堂教學模式與作用反思
英語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其課程思政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凝練和挖掘語言知識中的育人價值,幫助學生領會語言的內涵,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培養文化自信、批判性思維、塑造理想人格、禮貌教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就業服務。但從落實“課程思政”要求的角度看,英語第二課堂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內容零散
研究發現,在指導思想上,英語僅僅被視為一種交流的工具性,沒有賦予其思想價值引領的功能。在第二課堂項目與內容選擇上,為了凸現外來語言的文化內涵,學習素材的取舍時更多強調原汁原味,對中國文化和思政元素的滲透明顯不足。不同于普通思政課教師,英語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對于講什么、講多少、怎么講、采用什么樣的話語方式、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在實施“課程思政”時,由于缺乏系統性思考與規劃,內容零散,顯得非常隨意。
(二)形式簡單
受指導教師自身閱歷和素養的局限,英語第二課堂的組織形式還是沒有跳出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不像文體類第二課堂,很多還在不斷重復著英語課堂上常用的教與學模板,聽、說、讀、寫、譯,生詞、語法、課文、練習的老戲路還在繼續上演,很多剛開始躍躍欲試的學生慢慢失去了激情,甚至出現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之間的割裂乃至沖突,預期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都沒有真正得以落實。
(三)收效不佳
由于非思政課程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尚未真正形成,有想法沒做法,有想法沒辦法的問題依然很突出。在評價英語第二課堂的學習效果時發現,學生很少能把語言學習與個人綜合素養提升聯系起來,很難達成樹立文化自信、消除思想困惑的效果。
英語第二課堂的“思政”效果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是教師對英語課程的思政價值認識不足,對英語課程的人文屬性認識不足,對英語課程思政內涵的挖掘重視不足。因此,非思政課在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時,有幾種不正確的觀念亟需改變:一是認為課程思政就是把思政課內容搬到非思政課程中去;二是認為課程思政就是改變原來課程的性質,就是增加思政內容,減少知識內容;三是認為課程思政就是改革課程,是對原來的課程體系推倒重來。
三、基于課程思政的職業院校英語第二課堂策略研究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手段。”在英語第二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發揮英語課程的隱形育人功能,即在培育學生綜合素養過程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給學生浸潤積極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正是語言人文類課程本身所具有的這種人文屬性和潛在的育人功能,為“課程思政”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載體。
(一)精心規劃,措施保障
真正落實課程思政要求,首先學校層面要高度重視。一要長期關注對課程思政理念的宣貫,二要逐步完善課程思政內容的規劃,三要建立實施課程思政的激勵機制,四要持續支持課程思政渠道的拓展。
課程思政應該是校長工程、書記工程,不能停留于一般性號召,更不能變成徒有“虛名”或“一陣風”,要力戒形式主義,而是要真抓、抓真,實抓、抓實,持續推進,不斷深化。要真正發揮好第二課堂的“課程思政”功能,需要幫助教師消除狹隘的“思政”觀念,做好統籌與規劃,建立激勵機制,形成定期研討和交流制度,鼓勵全員、全程、全方位參與。在鞏固好第一課堂“課程思政”效果的同時,發揮好第二課堂的獨特優勢,讓第二課堂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渠道,實現協同育人的“大合唱”。
(二)主動作為,全情投入
第二課堂不同于第一課堂,指導教師有很大的創造空間,在設定學習目標時,要落實思想導向、做人導向、處世導向,使學生在心靈得到啟迪,學業有所長進,生活更加豐富,身心得到鍛煉;在篩選學習內容時,重視引入與學生興趣、社會熱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的內容,以充實參考素材;在引導學習方法時,要充分考慮采用新時代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鼓勵多采用演講、辯論、表演等形式的參與式、體驗式學習,充分調動學習者的興趣及主觀能動性;在組織活動時,既要有浩大的聲勢,把面上的學習組織好,又要鼓勵小組活動,也要把基于新媒體的在線學習、在線研討、在線考核、成果展示作為重要的學習組織形式;在評價學習效果時,把“思想政治素質、語言應用能力提升和職業意識培養”等內容列入考核測評項目,真正實現知行合一。
(三)目標導向,有序推進
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實現第二課堂的課程思政目標,離不開學生的重視與積極參與。學校要加強引導,站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引導同學們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要完善制度,將第二課堂納入培養計劃,賦予其合適的學分,學校共青團組織要落實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英語第二課堂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有利于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發揮主流價值的引領作用,從而實現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增強判斷力,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樹立文化自信,提升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 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68):67-69.
基金項目:文章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根校園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JKSJD121。
作者簡介:趙麗娜(1971- ),女,陜西渭南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基礎英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