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促進了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思政”不同于傳統的“思政課程”,新的教學理念為其賦予了新的含義。構建“課程思政”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完善思想道德品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高職院校教書育人的能力,完善課程教學體系。文章就主要從“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等方面進行探討,為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的體系轉變提供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問題;策略;“課程思政”
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素質拓展一直都以思政課程的開展來進行鞏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思政課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需要,必須探討新的教育方式來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格,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完善,是非觀更加清晰,這也是高職院校在設置教育目標的過程中的主要任務。
一、構建“課程思政”體系的重要性
“課程思政”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開展的創新的教育手段,其擴大了思政課程的教育領域,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其內涵主要是在其它課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構建大課程教學的理念。構建和完善“課程思政”體系,對于學生來說,增強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的學習時間,針對具體的專業和領域,能夠在各階段學習專業的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知識,完善學生的思政意識,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性的實用化的人才,畢業之后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實現有效銜接,而“課程思政”在這個階段就充當了完善的教育者的角色,詳細的在專業課程中,實現了職業道德,職業法律,職業意識的傳播;對于教師來說,能夠增強教師的已有教育經驗和時代新理念的融合,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的能力,完善教師的知識體系,并且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專業課程的特點實現精準結合,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將思政課程轉變為“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轉變,是適應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增強了高職院校和社會各企業之間的對接,提高了高職院校培育人才的質量。總的來說,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是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校的教學目標開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構建“課程思政”體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思政”體系在構建的過程中,由于是對于新教育形式的探索,存在很多因素的阻礙,開展的不是十分順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體系的管理和實施制度不完善
“課程思政”體系自構建以來,一直在不斷地摸索著前進,對于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一直都未有明確的規定,各高職院校也都是在自身的教學范圍內,開展相對應的教學滲透,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就能融會貫通思政理念,從而樹立思政意識。但是,“課程思政”體系的管理和實施制度不完善,就給各高職院校的教師帶來了困擾,該如何開展教學以及滲透什么樣的思政理念,成為教師思考的問題,制度的不明確帶來了前進路途上的阻礙。
(二)專業課教師缺乏系統的思政理論知識
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大多都來自企業一線,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更擅長專業技能知識的教授。但他們往往沒有經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中,效果并不理想。這也導致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作為課堂的服務者,引導者,不能全面的把握思政的教育內容,出現了“課堂思政”的脫節,沒有和學生做到有效的銜接,將思政知識融會貫通的投入到專業知識的課程中。
(三)“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單一
“課程思政”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相融合,是一種增強學生思想道德政治意識的行為的有效手段,但是傳統的課堂還是只停留在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上,對于思政課程的內容的融匯也只是停留在口頭講授上,并未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相結合,學生并沒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學生也并未將思政理論性的知識內化為自己在生活中生活的規范,面對問題處理時的有效性原則,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
(四)“課程思政”缺乏統一的評價標準
“課程思政”在開展以來,如何衡量其開展的有效性與否,目前來說并未存在統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也就對學生在“課程思政”的教育下,是否突破了原有的阻礙,對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識形成有效性規范,沒有相關的衡量標準。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降低了配合“課程思政”理念的興趣,從自身的主體性去主動的適應課程開展的新形勢。因此,這是學校在后期必須要完善的問題。
三、構建“課程思政”體系的有效性策略
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是新形勢下對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要求,也是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要做出的課程變革,教育的理念在不斷地更新和發展,體系和制度在不斷地完善,雖然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礙,尤其是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我們必須提出有效措施,給予解決,實現教育的進步,主要有以下幾個策略。
(一)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政,拓展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職院校開展的課程主要是針對社會各行各業開展的職業專業教育,其實用類課程多于普通的人文知識以及思政知識的課程,存在偏向性。因此,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政,拓展課程思政,增加思政的應用范圍和廣度,突出“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要想完善此課程的開展,就必須完善其管理制度和落實的措施等,對專業課進行有效梳理,對于不同門類的專業課程,要進行詳細的二級劃分,并對融合的思政知識進行整合,在各專業領域下要注重的思政知識進行重點標記,教師在二者之間找到有效的平衡點,突出有效范疇,拓展整個課程的邊界。專業教育和思政知識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推動思政課程的有效改革,形成思政課、職業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讓思政課程在高職院校中活了起來。知識體系本身也是相互貫通的,任何課程都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只有充分的將其利用,才能達到全面的發展。
(二)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就要轉變傳統的思政課程的教育理念。思政課程是一個小范圍的課程的概念,主要是針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知識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正確的思想觀念的樹立,迎合當下正確的黨性標準和修養,增強法治意識,從而有效規范個體行為。作為高校的公共課,是需要每個學生都學的。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融合,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教育理念的明晰經過了幾個階段的探索,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的課程標準要求到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的德育課程的一體化設計,再到如今的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有效轉變,真正的實現了教育理念的進步,走在了教育的前沿。轉變教育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從傳統的理論知識的形象記憶轉入實踐課程的真實性記憶,學校和教師對此要起到高度的關注,確立“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擴大范圍,樹立創新的教育理念,從而幫助“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轉變教育理念不僅需要學校的首創,教師的輔助,學生的自主,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和社會氛圍的營造,才能在大環境中促進學生“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并逐步得到較好結果。
(三)創新“課程思政”的教育形式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進一步的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認真做好新時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的“課程思政”體系要更加完善,就要創新“課程思政”的教育形式[4],豐富課堂內容,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程內容上融入不同的優秀的課程元素,課程思政由于不同的專業,不同的教學模式,使用不同的教學設備,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不同的課堂要利用專業特性,提供直觀的形象思維,在多媒體教學的設備中和智慧教室的引入中,充分的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情景式教學,充分的內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學生雖然在虛擬的環境中,但是在教師的情感引導下,學生的投入的氛圍中,調動感知功能,實現“虛擬和現實”的互補。
(四)尊重學生主體,注重個性需求
新課程理念要求各高校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個性化發展。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時代的變化性促使學生的思想多樣,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以及需求也是多樣的。高職院校作為教育媒介,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的尊重的特性,發現學生的特殊性,做好課程的分層分類引導,從不同的專業性質的角度,依據職業人的素養,能力方面確定課程的主題,使之與思政課程充分結合,實現連通。課堂中對于當下的熱點,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式的教學進行充分的討論,明晰學生的觀點和認知,在這個基礎上,深刻的理解思政知識。同時,要關注現代化社會中網絡教育的導向作用,利用智慧教室和多媒體的功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了解社會熱點,網絡化是現代教育中突出的要點,對于學生的內容擴充和理解,形式多樣和趣味,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改變了傳統的枯燥的思政課程的開展,而是更加直觀、生動、形象,易于理解,給學生提供了諸多便利。
(五)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課程思政”體系是一個新的龐大的體系,需要每個在這個過程中探索的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尤其是高職學院的專業課教師,學生和他們接觸最多,他們作為引領者,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一方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就要全面的增強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教師做到以身作則和表率作用,為學生樹立典范,教師是學生在學校的家長,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會學到教師的言行,規范教師的思想道德就如同規范學生的思想道德一樣,具有一體性;另一方面,教師要提高業務能力,不僅要系統的掌握思政方面的知識,還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尤其是注重在高職院校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以及在校園中的大環境下的影響學生的性格和心理變化,要給予高度的關注。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能充分的融合思政知識和專業知識,并且針對學生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教學,充分的從學生角度出發,挖掘學生的內在價值并加以發展,幫助學生明確人生,充分的做好一個在學校服務學生的角色。
四、結語
文章就主要從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方面,闡述了其構建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等,力圖從學生,教師和學校三個主體的角度來找到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策略,并且提高個人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對于新課程理念和形式的探索,摸索出具有規律性的道路,對于三者來說都有極大裨益,高職院校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專業化的人才, 也能讓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淼.高職院校建設“課程思政”之路徑剖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
[2] 王錫金.運用“服務-學習”模式 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性[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3] 白雪.文化生態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6(10).
[4] 李偉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課途徑探討[J].河北工程技術學院教學與研究,2016(02).
[5] 曲洪波,岳宏杰.“混合式教學”在推進高校思政課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探索[A].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暨第七屆中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論文集[C].2016.
基金項目:文章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專題)項目、研究課題(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機制及實現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8SJA1491。
作者簡介:張俊,蘇州百年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