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
師以能為本,有能則可為。現代小學數學教育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認知、表達、實踐、交往和教學等能力,而在這些能力要素中,教學能力最為重要,它是教師內在本質的集中體現。提升教師這種“內核型”教學能力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內核型”教學能力的內涵認識
“內核型”教學能力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所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的總和,是教師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數學課堂所傳授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都有明確的指向性。教師所具備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思想等個性化品質,必然會影響其教學行為。這種長期積累的個性品質將會逐漸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模塊,即“內核型”教學能力,它是教師應有的素養。這種能力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變化著的操作行為。
一是內隱性。教師有些能力是能夠表現出來的,而且還可以觀察到,如普通話的表達、粉筆字的書寫等。而有些教學能力是難以觀察和展現的,它隱藏于教師的教育智慧之中,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當課堂教學一帆風順的時候,它表現為一種類似的透明物體,看不到其特殊性;只有當教學出現阻力的時候,它才能顯現出特殊功效。
二是綜合性。當面對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教學知識優化的過程、技術媒體的整合和使用時,就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智慧去處理相關的問題。這種處理問題的辦法,就是對教學問題的整體性進行綜合處理。教師也許不能準確說出處理問題的具體策略,但他們依據自己的經驗還是能處理好問題的。
三是反思性。教師思維的流暢和多元是“內核型”教學能力的特征。將諸多屢次運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整合成一個可以隨時調用的“模型”,是教師經過多次打磨和優化的結果。教師內在的教學能力,需要他們在教學實踐、專業閱讀和教學反思等基礎上進行反復磨煉、不斷反思和優化才能獲得,而思考和改進又是“內核型”教學能力形成的關鍵。
二、“內核型”教學能力的模塊分析
小學數學教師的“內核型”教學能力模塊,是一個復合型的集合體,主要由以下幾個模塊組成。
1.專科能力模塊
專科能力是數學教師立足課堂的基礎性能力,它主要表現為教師對數學學科知識和數學思維的理解。如教學“方程”時,教師首先要清楚地知道小學生學習方程內容所涉及的平衡、移項、計算等專業內容,還要知道方程是如何產生的及產生的背景,以及方程與算式之間有什么關系。教師只有準確把握學科的學習內容,才能讓學科能力模塊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科學習提供幫助。
2.課堂教學能力模塊
課堂教學能力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能力,它是教師“內核型”能力的主要構成,其他能力的發展都是圍繞它的提升進行。
一是課堂駕馭能力。課堂駕馭能力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學習的潛在能力。數學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能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數學文化等學科領域知識進行系統嫻熟的運用,能對影響學習的因素進行適時有效的把控,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診斷和調整,使數學學習的本質得以凸顯。其主要表現為對學生學習秩序的控制能力,對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能力,對課堂意外事件的協調處理能力等。
二是分析學生能力。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認識和研究學生就是教學的起點。在數學學習之前,教師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各年齡段學生的學習特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學習心理需求和學習方法。
三是評價達成能力。“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是為如何“教得好”奠基。為此,教師首先要具有評價自我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問題解決的過程和思維品質的形成等,進行細致觀察、科學評價,據此及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
3.科研能力模塊
科研能力是數學教師實現教學規范化,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能力。
一是教學反思能力。教學反思能力不是對教學進行機械反思的能力,而是在思考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比如,在處理同一個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想到: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教學流程是否整合了教師對學生的充分理解?教學環節是否還可以作進一步的優化?這應形成一個穩定的教學機制,是在教學結束時立即進行的“第二課堂”,而不是一種任務和形式。
二是表述觀點的能力。教師由于教學風格和教學經歷的不同,有時需要將自己對教學的理解放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與他人進行交流探討。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提煉和表述能力。若向報刊雜志投稿,則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書面表述能力。
三是專題研究的能力。教師職業是一個需要創造和充滿創造可能的職業,教師在研究專題中體現出來的研究能力是其專業化的重要體現。教師要學會閱讀并善于篩選相關的基礎資料,要將資料中的核心觀點轉化成具體的知識,找到問題的焦點,并提出具體的研究策略。
4.技術能力模塊
現代社會處于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教師應具有對技術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是技術使用能力。技術使用能力是掌握當下常見的媒體技術和軟件技術的操作方法,能夠熟練地操作課堂所需的相關技術,以更好地豐富課堂學習情境。二是課程整合技術的能力。將課程實施和技術選擇進行巧妙整合,無論是技術形式的選擇,還是技術效果的呈現,都要為課程服務、為學習服務。
三、“內核型”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
能力有與生俱來的,還有通過后天培養、塑造、鍛煉而獲得的。數學教師的“內核型”能力需要在個人學習、教學研討、規劃梳理、培訓研究等多樣化的活動中積累形成,有效的策略是能夠促進數學教師“內核型”能力發展的策略。
1.在深度閱讀中提升理論審視能力
對教育理論進行系統、深入的閱讀,能夠提高教師的理性思辨能力,有利于教師對數學課堂進行個性化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要在閱讀教育名著、名師文本、教學札記的過程中有所體悟,增強閱讀的透視能力和捕捉能力;要善于抓住當前數學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并結合學科研究方向,系統審視自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行為,提升理論學習的反思度和敏感度;要打破學科界限,學以致用,打通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之間的通道,使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技藝和教學智慧日趨成熟與完美。
2.在細節捕捉中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教師的一種理性智慧。通過反思,教師能夠對自己的教育觀念進行客觀、理性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對教學策略進行有效調節,并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觀念。教學反思更是一種典型的行動研究方式,是提升數學教師“內核型”教學能力的重要路徑和必修項目。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往往會置身于某些教育現場,這些生成性的現場生動、深刻,甚至出人意料,顯得彌足珍貴。事后,就需要教師通過教學隨筆、教學日記、教學札記等方式將其梳理出來,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智慧去捕捉、發掘現場所蘊含的教學哲理,并自覺充實、豐富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這些細節的及時記錄和認真梳理應成為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機遇和契機。在此關照下,諸如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等教學問題才能凸顯其價值和意義。數學教師的“內核型”教學能力正是在這樣一種“學習—實踐—思考—再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和發展的。
3.在多元對話中提升共同體建設能力
教師“內核型”教學能力的提升路徑還應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系統。這個系統,一方面依賴于教師的成長規劃和專業實踐;另一方面,需要教師打破自我封閉意識和思維定勢,體現為一種多元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因此,發展共同體建設應成為提升教師“內核型”教學能力的物態呈現形式。教師們積極參與學科組、年級組、名師工作室等不同層級的發展同盟體活動,與專家、同行、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使其理念的內化和實踐的遷移更加深入有效。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對話與多元互動并不意味著盲從和全盤否定自己,而是要在一系列的學習、借鑒中發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建構起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學實踐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提升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4.在實踐循環中提升行動研究能力
行動研究能力是“內核型”教學能力的根本指向,理應成為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終極培養目標。它是基于“實踐—反思—行動”的基本形式,包括理論研修、實踐展示和經驗提煉等環節。教師基于問題進行反思,針對問題調整策略,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導實踐,運用于教學,反哺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實踐和研究的知行合一者,其專業知識的豐富和教學技能的形成是在不斷的假設、檢驗、比較中呈螺旋式上升和發展的。這使教師“內核型”教學能力的提升更加系統,更具實踐意義和指導效能。
總之,教師“內核型”能力的提升是其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師資培養的主要項目。從對教師能力外在形式的關注向教師能力“內核”關注的轉變,可從根本上轉變當下教師缺失教育追求和學科理解的現狀,進而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豐富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內涵。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