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輝
摘 要 當前,在城鄉結合的特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欠發達,父母不得不背井離鄉出去打工賺錢。隨之而來的是孩子放在輔導托管機構,造成我區的留守兒童隊伍龐大。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亟待解決,本文試著從學校、學生、輔導托管機構三者互動方面做些探討。
關鍵詞 留守兒童;教育對策;城鄉結合;校外輔導;托管機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146-01
我所在的工作單位是一個處于城鄉結合的特殊地區,在這個特殊的地區里亦產生了特殊的教育現象,那就是我們這個區的留守兒童隊伍龐大,校外的輔導托管機構更是應運而生,遍地開花。我作為本區的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造成我區留守兒童厭學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根據觀察和調查,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是周托,經常是周五下午被接回去洗洗澡,換洗一下衣服,周日下午就又被送到了所在的輔導托管機構,因此,留守兒童的大部分生活時間就是在校外輔導托管機構渡過的。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和精神上極度缺乏安全感,表現為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就膽怯自卑,再加上在感情和情緒上不能得到疏導和排泄,從而造成生活和學習上的不自信由此產生厭學情緒。
二、學習壓力大,作業量增多
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習壓力日漸增大,老師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布置的作業也相對增多。而留守兒童回到輔導托管機構后,除了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要完成輔導班老師額外布置的作業。為了孩子們“提高”成績從而提高輔導機構的聲譽,及便于日常孩子們的紀律管理,輔導班的老師大都會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直到所有的孩子都把作業完成,最后統一在老師的帶領下洗漱睡覺。所以學習壓力增大和作業無限的增多也是我區留守兒童產生厭學的根本原因。
三、課外生活的單調、沉悶、枯燥、機械、重復
我區留守兒童在學校主要是學習,而到了所在的輔導托管機構就是寫作業吃飯和睡覺,基本上連玩耍的時間和權利也沒有了。到了周末由于很多孩子是在親戚家,所以在生活上也很少有豐富的活動等。日復一日,長期單調、沉悶、枯燥、機械、重復的生活,所有的這些都使留守兒童產生了的厭學情緒。在長期的教學與班主任工作中,我總結了以下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幫助留守兒童消除減輕厭學情緒的一些對策,希望能為城鄉結合學校的教師在降低學生厭學率方面提供一些借鑒和改善。
(一)對于留守兒童不僅要充滿愛心,還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毋容置疑,一個好的教師或班主任,首先要對學生充滿愛心,那么對留守兒童更要如此。愛是打開心靈的鑰匙,我們教師首先要把真誠的愛融入到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后進生,特別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有時在性格上表現冷漠,桀驁不馴,但他們的內心其實更需要愛也更渴望愛。所以只要你以真誠的態度對他們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孩子們就一定能感受到。其實孩子們向我們要求的并不多,對他們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一句夸獎,甚至一個撫摸都能讓他們無比的欣喜,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二)與家長勤溝通、勤互動、增強家校配合
同家長的溝通交流主要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面談。我盡可能地爭取家長回來的一切機會和家長聯系面談,在和家長面談之前我會先把孩子的表現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列一個提綱,這樣才會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然后把孩子之前一段時間的行為、習慣、性格、心理等變化如實告訴家長,以便找出原因,從而采取最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二是通過現代化的交流工具軟件,比如電話、QQ、微信等等進行交流。有了情況及時和家長溝通,而很多留守兒童的家長也總是會主動的和我交流,共同探討解決方法,實現家校互動,家校配合。
(三)和留守兒童所在的輔導托管機構加強合作聯系,減少不必要的作業,豐富孩子們課余生活
比如可以和輔導托管機構合作,讓孩子們把自己看過的書集中起來,成立圖書角,在學校布置課外閱讀作業,在輔導托管機構作業完成之后可以完成學校布置的閱讀作業。這樣不僅豐富了課余生活,也讓孩子增大閱讀量,擴大了知識和眼界,對于輔導托管機構而言也方便了對孩子們的管理,這真是一舉多得的辦法。
(四)讓留守兒童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讓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在活動中發動其他孩子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體會到集體能給予的關懷和力量,從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和溫暖。在過去的兩年中,我鼓勵幫助班級里的留守兒童參加了演講、科技大賽、征文大賽、書法繪畫、六一表演等,孩子們很多獲得了獎,無疑這使他們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從而有效地消除和減輕了厭學情緒。
如何讓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飛翔在明媚藍天下,幸福的成長,我相信只要我們愿意去探索,用愛心去澆灌留守兒童的心田,那么就一定能讓留守兒童的成長之路綻放奇光異彩、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張俊良,馬曉磊.城市化背景下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J].農村經濟,2010(3):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