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現今重大的民生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導致就業心理問題頻發,嚴重阻礙了高校大學生順利就業、創業和擇業。本文從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多方面因素對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常見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大學生順利就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心理問題 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陜西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項目:紅心工作室(項目編號:1921)。
作者簡介:李雯,西安外國語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C91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67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加劇,畢業生數量持續攀升,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畢業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自我認知欠缺、知識儲備欠缺等多方面因素,或多或少出現了不良的就業心理問題,成為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絆腳石。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不僅歸結于學生自身因素,更與社會大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息息相關。
本文主要針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體現出的主要心理問題如從眾心理、自卑心理、自負心理、依賴心理、焦慮心理等,從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主觀因素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以期為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就業心態、促進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一)自我認識欠缺,產生從眾、自負心理
現今的大學畢業生已來到“95后”的時代,年齡一般在21-24歲區間,還處在人格逐漸成熟和逐步完善的階段,對自我認知缺乏準確性和一致性,其思想意識、行為指南、就業觀念易被外部環境影響,就業過程中難免產生盲目從眾的心理問題。目前“考研熱”、“公考熱”的現象無疑是從眾心理最突出的反映,主要是因為現今的大學生易受新興事物和社會思潮的影響,在校期間很少思考符合自身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在面對就業、升學等大事上,往往參照家人、同學甚至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想法,比如在校招的時候隨大流去人多的崗位投簡歷,跟風考研、考公,盲目創業等情況。
此外,多數學生對自我性格、興趣、自身能力、專業背景不能有利結合和定位,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盲目追求大城市就業、熱門行業,或是片面要求“專業對口”的職業。為了他人認為的“安慰”“高薪”“發展前景好”等評價,舍其所長,帶著功利性和攀比心,硬是與他人爭過獨木橋,錯過其他更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
除了從眾心理,還有很多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過度自信,自視家境優渥,社會資源豐富,從而高估自己的就業能力,不顧自身實際水平,一味向往高工資、高層次、高地位的“三高”工作。名校畢業、熱門專業畢業的學生也存在自負心理,認為自己比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更有優勢,一味追求世界五百強企業、國企、事業單位等高門檻的職業,而實際能力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最終只能就業失敗。
(二)獨立意識不強,產生矛盾、依賴心理
就業依賴心理在“95后”大學生身上體現尤為突出,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在父母、爺爺奶奶乃至整個家族的呵護下長大,也在學校、社會的關懷下成長,習慣大事小事聽父母和學校的意見,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和決斷力。在畢業就業上也逐漸依賴父母、老師的幫助,更有甚者認為憑借家庭的社會關系、父母的人際關系就能不勞而獲,甚至將自己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公務員的責任推給父母,責怪他們沒給自己安排好工作,或是有埋怨社會競爭力大,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借口。這種依賴心理只會讓自己變得懶惰和被動,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劣勢,一旦沒有靠依賴他人獲取到就業機會就會心存怨憤,更不利于以后的職業發展。
現在的就業市場早已脫離“包分配”的時代,“自主擇業”使得畢業生更有自主權,卻讓部分學生陷入了矛盾的就業心理。他們并不愿意先就業再擇業,反而在先擇業上面臨許多心理沖突。比如去大城市發展和回家鄉的矛盾、大公司平臺高但工作辛苦和小公司輕松卻發展空間不大的矛盾。大多數學生雖然渴望在社會上一展才干,拼搏出一番事業,但苦于知識儲備缺乏、社會資源、資金的匱乏,追求安逸享樂的惰性而選擇“一步到位”的工作,一窩蜂地涌向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無疑加劇了就業難問題。
(三)抗壓能力不足,產生自卑、焦慮心理
一些大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產生自卑的心理,他們有的是因為自身條件不自信,比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履歷不突出等,有的是自身抗壓能力不足,在求職中受挫幾次就對自身能力持有懷疑態度,不敢正視現實,不能理性地看待就業競爭,容易將找工作的失敗歸結于學校不好、專業不好、家庭關系、性別歧視等外界原因。錯誤的歸因讓他們感到恐慌和極度不自信,不敢參與激烈的就業競爭,自卑和怯懦的心理使得他們在求職時表現出緊張、害怕、不善言辭,最后在面試中無法展示出自身優勢,表現不佳,錯失就業機會。
畢業生在身處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往往會因為目標不清、面試受挫、抉擇困難而產生一定心理壓力,感到惶恐不安、緊張焦慮等情緒。大多數學生在大一到大三的學習階段很少考慮過未來的職業方向,在進入大四時突然感受到就業壓力便開始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擔心以自己的能力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以及對踏入社會的迷茫和對未來的職場生活過度擔憂和緊張。在臨近就業時,畢業生對社會了解不深,存在很大的困惑和迷茫,這與他們在對自己定位不清,對職業生涯沒有清晰規劃有很大關系。即使在選擇職業上有清晰目標的學生,在最初能保持從容的狀態,在真正筆試、面試能求職環節中仍會顯得緊張焦慮,尤其在幾次求職失敗之后,更容易焦慮不安,懷疑自我。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社會因素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帶動了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劇,我國每年畢業生數量持續攀升,仍有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業市場的供需平衡還需逐步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地區發展不均衡,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吸引大批畢業生滿懷希望的尋求機會,然而一線城市所提供的就業崗位遠不及涌入的畢業生。此外,就業市場存在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各種問題,如招聘單位對大學生的性別歧視、學歷歧視、選人用人上唯關系論、就業信息不充分、招聘流程不透明等等,都給剛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帶來巨大壓力。
(二)學校因素
首先,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差距,一些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較大,專業設置也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很多學生專業知識掌握有限,社會實踐更是缺乏,因而在求職過程中屢屢受挫。其次,大部分高校對學生的教育上缺乏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針對性教育,導致學生在大學四年只知學習專業知識,不知結合自身實際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因而在大四求職時迷茫無措、矛盾焦慮。有的高校雖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針對大四的就業指導卻相對缺乏,沒有提供求職中需要的簡歷制作、禮儀規范、面試技巧等相對針對性、實效性強的課程。最后,高校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雖然大多高校有心理健康咨詢等專業機構提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但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狀況普查、學生個體的心理咨詢和疏導、心理危機事件處理等方面,針對大四學生的就業心理教育欠缺。
(三)自身因素
當代的大學生以“95后”為主,他們是從小被家庭和學校呵護培養出來的新一代,自信又脆弱、獨立又依賴,自我認識不清。更有大部分獨生子女從小未經歷過挫折、打擊,從未有不如意之事。因此,在求職中體現出兩個特征,一是過度依賴他人尤其是家庭的幫助,不愿主動直面激烈的就業競爭,期望父母能利用家庭的社會關系幫助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二是一旦在求職中受到一點困難或挫折就畏縮不前,產生擔憂、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探討
(一)社會方面
政府在社會就業大環境上積極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不斷完善就業政策和服務機制、加強就業市場和就業法規的建設,從而緩解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可以鼓勵大學生去西部地區、鄉村地區就業,對在邊疆建功立業、回家鄉投入當地經濟建設的畢業生提供補貼或獎勵;加強與高校的交流溝通,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促成校企合作平臺的建立,提供大學生在校期間實習鍛煉機會,幫助大學生提升其實踐能力;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加大就業政策的宣傳和解釋力度,建立大學生就業的服務機制,提升大學生就業的咨詢服務水平。政府還可以通過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來擴大就業,增加創業貸款額度、提供創業資訊平臺等。
(二)學校方面
高校應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大學生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教育。首先,高校應建立相對完善且可操作性強的就業指導體系,針對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級學生的階段特征和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就業指導課程。比如針對低年級學生開展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探索自我興趣、性格、能力等,加深學生對專業和職業關系的理解,制定符合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職業目標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針對高年級學生提供就業指導課程,可邀請知名企業、行業領先者的職業人來講解,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式、國家的就業政策和扶持力度,傳授求職相關的技能如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
其次,高校應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教育和疏導。一線輔導員應從多種渠道了解所帶學生的心理狀況,經常性的與學生談心談話,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幫助他們疏解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學校心理中心也可針對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做相關的講座或互動式咨詢、減壓活動,幫助學生在就業期間放松心情、調整狀態,以健康的心理狀況面對求職和擇業過程。
(三)學生方面
就業大環境、學校專業背景、家庭情況等都是畢業生在求職時無法改變的現實。從學生自身方面,不能因為就業競爭大、家庭經濟差、學校名氣小等因素自暴自棄,而應該面對現實迎難而上,調整自身心態,提升自身能力,憑自己實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大學生在校期間應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僅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還要積極實踐鍛煉,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方法。最后,在求職時,應有一個健康的職業觀和擇業觀,不盲從、不依賴,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求職時的成就和挫折,這將是人生一段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王志賢.大學生就業心理困境干預途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1):80-82.
[2]魏鵬程.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7(7):107- 109.
[3]單丹丹.高校畢業生不就業現象分析及教育引導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7(4):108-110.
[4]高云山,白雪燕,馬曉玲,等.心理因素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82-84.
[5]劉蘊.“90后”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引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6):64-65.
[6]胡先鋒.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2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