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


摘 要:學習前測在了解學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口訣教學是基于乘法含義的理解而組織教學的,教師要設計有效的“學習前測”內容,根據“學習前測”的結果,進行分析并及時調整教學,使“學習前測”更好地應用到教學中。
關鍵詞:學習前測;數學思考;數學活動;深度學習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認知出發。學習前測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將學習內容編制成測試題目,在備課之前對學生進行測試,測試的結果會較為準確地告訴教師學生“現在已走到了哪里”。針對性的學習前測,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真實情況。只有基于“學習前測”的結果分析,確定的學習目標才是準確的,學習內容才是鮮活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的能力素養真正提高。
筆者以“5的乘法口訣”為例,開展了基于“學習前測”的口訣教學研究。
一、源于問題,設計前測
學習前測的內容要直指這節課的核心問題。“5的乘法口訣”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探索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探索口訣的記憶方法,難點是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而作為口訣教學課的第二課時,學生已經有了1~4乘法口訣學習的基礎,積累了一些編口訣、記口訣、用口訣的經驗。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設計了學習前測問題:你知道“三五十五”是什么意思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一寫,畫一畫。以此來前測學生對于口訣意義的理解程度。我們不難發現,學習前測的設計就是給你一個抽象的問題,讓學生在大腦中經歷抽象—具象—形象的過程,立足學生的真實起點開展學習,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
二、分析前測,掌握學情
上圖呈現的是他們分別以算式和畫圖的角度,所表達出來的對“三五十五”這句口訣含義的理解。從我所任教的2個班的前測數據看,約90%的學生能理解乘法口訣的意思,知道乘法算式與乘法口訣是有聯系的,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得出乘法口訣,更能畫出具體情境來解釋乘法口訣的含義。可見,學生對乘法口訣并不陌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較為豐富,有著較高的認知
起點。
但就學習個體而言,對口訣含義的理解存在怎樣的差異,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將這些知識遷移到“口訣編寫”的活動經驗上?如何利用這樣的差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編寫口訣的興趣?
三、基于前測,調整教學
縱觀1~9的乘法口訣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口訣教學的結構基本一致,先從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列表計算幾個5相加的和—根據乘法的意義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根據這些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學生一直是借助情境圖,看表填空,看式填空,看口訣填空。而根據前測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已達到了本節課所學習內容的邏輯起點,這樣的低起點常規教學是否可以調整、提升,讓學生坐得住、聽得進、想得活。這樣的思考堅定了筆者繼續研究下去的信心。
筆者及時調整教學目標,以明確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為基礎,通過“我會畫—我會寫—我會編”讓學生充分經歷口訣的編寫過程,并以能靈活運用乘法口訣作為本節課的重難點。
以下是筆者調整后的教學流程:前測我分享—口訣我會編—口訣我會記—口訣我會用。
1.前測我分享
讓學生結合“三五十五”這句乘法口訣說說是怎樣想的?
2.口訣我會編
談話:我們通過畫一畫,寫出了含有5的乘法算式,編出了乘法口訣。用這樣的方式,你們有信心編出所有的5的乘法口訣嗎?
學生獨立完成口訣編寫。
(1)呈現:無序—有序—有序且算式完整。
(2)小組討論:哪一幅是你心目中的最佳作品?說出你的理由!
(3)自我改善:現在我們再看看自己的作品,你覺得下次你再編口訣時需要注意哪里?
3.口訣我會記
(1)自己記一記:跟你的手指分享一下5的乘法口訣;
(2)老師考考你,同學考考你:你知道涂色的格子有幾個嗎?你想到了哪句乘法口訣?你是怎么想的?
(3)分享:剛剛在對口令的游戲中,你的同桌有沒有哪句答錯了?哪位小老師能幫他很好地記住這句口訣?
4.口訣我會用
先畫一畫,再寫一寫。
(1)跳2次,跳到( ? ?)。
□×□=□ ?口訣:
(2)口訣:“五五二十五。”
表示跳( ? )次,跳到( ? ?)。
(3)你想讓青蛙跳( ? ?)次,跳到( ? ?)。
□×□=□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說說是怎樣想的?
5.全課總結
談話:小老師們,這節課你們教得過癮嗎?你們教會了大家什么知識?你自己又學會了什么新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繼續研究了5的乘法口訣,知道了它們怎么來,怎樣寫,怎么編,有什么用。其他數也有乘法口訣嗎?也能像這樣去研究嗎?
四、結合前測,反思教學
1.以前測為依據,多維探究,理解口訣
學習是主動與知識互動的過程。學習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師沒有辦法把知識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學習不是單純的被動接收,學習不是簡單機械的記錄,學習不是信息和資料的堆砌,學習就是“煉制新概念”的過程。學習就是自我發問,學習就是和現實對質,學習就是與他人對質,學習就是自我表達,學習就是辯論,學習就是建立網絡。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沖突、質疑、爭論和接受的過程。
這樣的學習前測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站在課堂正中央。
前測分享中,學生呈現了“三五十五”這一幅幅作品,教師注重設計:比如說“5個3”和“3個5”圖與式的對應,其實就是“三五十五”這句口訣的2個含義,而且能把圖—式—口訣有機結合在一起。在課前,學生的前測作品可能只能反映出其中的某個點,對口訣含義的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刻,但通過課堂上孩子們集體的智慧、生動的講解,他們便能將這些點串聯成線,進而達到一個完整的面的學習,多維探究,有效地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他們的這種水平,比我想象中,比教材想象中的要高得多,基于他們現在高起點的學習,教師及時調整課堂教學。
2.以前測為根據,“畫”“話”數學,方法遷移
為了學習,必須建立一種不協調感,采用“提問、對質、辯論”等手段,瞄準“舊有概念”的“硬核”,打破學習者大腦所建立的脆弱的平衡,讓先有概念“失衡”。所以,每一次改變都源于一次不快的經歷,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一次威脅。過往經驗的意義被改變,個體闡釋現實的方式,甚至賦予人生的意義,都會被打亂。
在“畫數學”的這一過程中,孩子利用從前測當中積累的口訣產生過程的經驗,能讓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在畫的過程中都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統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學生。實現了從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的轉變,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真提升。
緊接著在比較中“話數學”,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有序、完整的編口訣的基本思想。這樣的過程,與其說孩子們經歷一個口訣是如何編寫出來的過程,不如說他們經歷的是這一系列口訣是如何編寫出來的過程。
學習就是改變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學習就是一個“解構”和“重構”的過程。解構并摧毀“錯誤的舊概念”,重構并形成“正確的新概念”。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接納新的知識,鞏固或者改變原有的認知,形成新的認知的過程。
在編口訣這個環節中,有一部分學生或從最喜歡的一句口訣編寫,或從最簡單的一句,或從最難記的一句開始。這是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真實呈現,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從口訣意義的理解上去編寫,無論是有序、無序,還是有遺漏的,都是他們的真實起點,是他們課堂上真正要習得的本領,讓學習真發生。瞧!他們的圖從一維上升到二維式的呈現,空間想象力提升了,口訣的意義理解更深刻了。
3.以前測為論據,數形結合,深度學習
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繼續借助數形結合,將教材中的練習進行改編,設計了三個不同水平的問題,水平一問題:讓學生經歷從圖形到口訣的應用,水平二問題:再讓學生經歷從口訣到圖形的應用過程。水平三問題:放手讓學生獨立經歷從編題到解題的完整過程,在問題三中,學生寫出了5×8,5×10,5×100……這樣的算式,我們發現有那么一些學生已然能建立乘法的模型,從抽象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在一般意義上解釋具體事物,能運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練習不僅深化了學生對乘法口訣意義的理解,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還促進了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的發展。
像這樣的課堂是什么帶給我們的呢?是學習前測帶給我們的!學習前測帶給我們的是,每天你面對的是活蹦亂跳的孩子的真實的想法,不是教材上告訴你的,也不是教參上告訴你的,更不是某些報紙、雜志告訴你的。美國科學家布盧姆曾開展過一個千人觀察,得出一個重要的假定,孩子在4歲時,將獲得50%的智力,8歲時,將獲得80%的智力。現在8歲的孩子的智力水平會達到怎樣的水平,他們的前置性學習有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筆者會繼續研究實踐下去,相信“5的乘法口訣”這節課一定能帶給后續口訣教學課新的起點,新的思考,新的教學方式。
數學課堂教學,首先要擺脫“自我為中心”的備課陋習,把“備學生”落到實處。多年的實踐與思考表明,學情前測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價值。學情前測有方法、有工具,使教師們做學情分析有了抓手,科學又精準;學情的把握,是教學的起點,為教學過程的“以生為本”奠定了基礎,“畫”“話”數學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基于學習前測的練習發展了學生的深度學習。可以說,學情前測就是為了學生的“學”而存在的。
參考文獻:
[1][法]安德烈·焦爾當(André Giordan).學習的本質[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4).
[2]周玉蘭.把握學情前測 實現有效建構:探析小學數學中學情前測教學的應用[J].小學時代(I教育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