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軍平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也隨之進行了調整。傳統的課堂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注重的是以教師為主體,苦讀加邏輯的教學模式。課堂以教師灌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新課改以來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性,主張調動師生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多向互動
一、引言
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就要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從而達成好的教學成果。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集中利用有限資源,結合學科特點,采取各種措施,進一步促進教學互動的開展,實現互動效果最大化.
二、初中道德法治教學開展多項互動的重要性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圍繞學生的品德修養開展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好品格的人才。互動式教學方式能營造積極主動、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通過討論、辯論、交流、分析等多種形式的互動,是枯燥的書本知識變的生動、條理化,有利于學生吸收掌握。再者師生之間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這種互動,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轉換能力都是極好的鍛煉,也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一個渠道。最后,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開展多項互動式教學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著很積極的作用。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多項互動的基本方略
1.互動教學的前提是以教師互動為前提
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涉及教學內容十分廣泛,有關于為人品行教育、愛國教育、法制基礎教育等多方面內容。教材內容的涉及面廣,課前教師要做好核心教學任務分析,課堂上教師要以核心任務為中心,引導學生展開對相關知識的討論。在授課前,教師要先介紹相關知識提出教學要求,安排學生一些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內容,為學習新知識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比如,在《中華一家親》這一章節,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要求學生借助圖書館或網絡查詢的手段收集、整理關于我們國家民族、風俗文化、山川、江河等各方面知識,可以是文字、圖片、小視頻等。這樣的方式第一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的精神,第二是教師開啟互動交流的前提。學生在課前有了準備,就可以保證有課堂氣氛的活躍性,進行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都能有的放矢。
2.互動教學要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多思考,勇于提問
教師與學生之間定位準確,有利于展開互動。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是無法開展有效互動的。課堂應該交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只有每個學生的才能充分施展,才能形成有效互動。教師要和學生成為朋友,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開展互動交流。另外,教師還要要做好引導和指導工作,圍繞學生興趣點設計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和能動性,鼓勵學生認真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疑問。
3.情景教學是影響師生互動的外部因素
教學情景是醞釀教學所需精神、文化、思想,還有心理氛圍。為了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場景和氛圍把學生帶入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依法進行自我保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舉例,自己的合法權利有沒有收到過侵犯,學生馬上活躍的參與話題討論,如有父母不經過允許私自翻看自己短信的;有學生反映學校有給人起外號,甚至個別欺凌事件等等,通過實例,又經過老師的講解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準備侵犯未成年人權利的典型案例來具體講解,在案件分析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參與扮演受害者、檢察官、律師等角色,一個小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相關法律知識。
4.教學活動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互動式教學也講究學生與產生教學關系的人或情景之間的互動
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實踐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理論聯系實踐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尤其是道德教育要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通過周圍人的反饋和評價,也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比如,初中學生處于青春叛逆階段,雖然都會說明白父母的艱辛,要孝順尊重父母,但很多學生實際卻做得不好。開展給父母做一頓飯的活動,雖然這是一個常用的主題,但卻也是學生能更加體會父母艱辛,了解父母身體,和父母有效溝通互動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明白自己偶爾為父母做一次的事情,但父母每天堅持為自己做,這是一次很好的人文情懷教育。
互動式教學是經過多方試驗教學效果顯著的好方法。借助情景有效互動,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引導開啟了學生探求思考的大門。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嘗試多運用多項互動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康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互動教學[J].名師在線,2018(8).
[2]徐宏.建構互動模式,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動”起來[J].教書育人,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