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榮 呂彩榮
摘 要: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使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對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改變。然而,目前大多數語文課堂只是在教學中加大了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并沒有真正將“互聯網+”應用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針對這種現象,對“互聯網+”對初中語文教學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展開分析,并探究切實可行的應用舉措,以供初中語文教師參考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語文;積極作用;應用舉措
我國在21世紀初就進入了“互聯網+”教學時代,這對我國語文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發展平臺。但十多年過去了,語文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在根本上沒有變化和創新,“互聯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應用的舉措,使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料,進行高效的語文學習,促進語文教學的智能化、實用化。
一、積極作用
(一)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
由于初中生的人格已經初步建立,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個性,所以對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出現了明顯的性格、愛好傾向。傳統的語文課堂要想使學生閱讀課外材料,只能通過教師印發或者學生購買書籍的方式,這就使每個學生閱讀的課外材料從本質上來說是相同的,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揚。“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超文本鏈接,學生只需點擊自己感興趣的鏈接地址就可以進入閱讀,賦予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能閱讀到不同的課外資料,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積累。
(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圖片,還能播放美妙的音樂和生動形象的動畫視頻,能在語文課堂中真正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三)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初中生的情感經歷和閱讀經驗有限,在朗讀課文時經常抓不住作者要表達的感情,這就對文本的分析、理解造成了障礙。傳統的朗讀教學只能是教師示范,但教師只能在朗讀技巧上對學生進行點撥指導,自身的情感經驗根本不能轉移到學生的身上,無法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就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在講《秋天的懷念》一課時,學生沒有經歷過雙腿癱瘓,自然無法讀出作者的無奈和焦躁,和母親離世后的堅定和悔恨。如果教師只是用語言來指導,效果甚微。這時就可以讓學生觀看網絡上癌癥媽媽照顧癱瘓兒子的視頻,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情感陶冶的教學目標無形中就達成了,這就降低了閱讀理解的難度,使朗讀的作用得以展現。
(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語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語文的學習能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精神。愛國教育從來就不該是語言上的教育,在學習優秀革命傳統的課文時,教師可以播放網上道德模范的英雄事跡和我國重大成就的紀錄片,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愛國主義深入人心,從自我做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應用舉措
(一)應用到課前預習
“互聯網+”的優勢就是資源共享,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
為學生布置利用互聯網進行課前預習的作業,讓學生自主到網上搜集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于作者經歷、寫作背景和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春望》時,教師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對作者的寫作背景進行了解,總結杜甫的寫作風格,這就使學生對杜甫憂國憂民的形象、杜詩的寫實風格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應用到朗讀理解
教師應該一直把語文課本的朗讀、分析和理解作為教學重點,將互聯網作為輔助教學的媒介,特別是學生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的課文,教師就應該運用視頻、音樂等技術手段來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例如初中語文課文中有一篇詩歌《黃河頌》,作者用形象、激昂的語言,描繪了黃河奔涌的壯觀、神奇,但有的初中生根本沒親身去看過黃河,北方的學生更想象不出黃河九曲連環的畫面。這時教師就應該結合信息技術,在課堂上播放黃河奔涌的視頻或者音樂,讓學生如臨其境,直觀地感受母親河的神奇魅力,在背景音樂下高聲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應用到教學創新
在語文的學習中,教師應創新傳統教師講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實現自我發展。例如初中語文古詩的學習,教師就完全可以布置學生利用互聯網制作語文課件的任務,指導小組合作制作,在課堂上讓學生充當授課教師,教師在一旁對于學生的不足及時進行補充、指導。這樣真正做到了將課堂還給學生,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還能培養學生的信息整合和技術運用的能力,使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互聯網+”教學時代的到來使語文教學面臨新的挑戰,語文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發展的要求,勇對挑戰,積極探索高效的“互聯網+”模式下語文教學的應用舉措,將兩者有機融合,并且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最大程度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初中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健康人格的建立,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劉艷艷.“互聯網+”時代下的中學語文教學變革[J].長江叢刊,2018(1):96.
[2]臧小艷.“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論教學[J].學園,2018(1):63.
[3]李洪學.“互聯網+”時代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J].教育信息技術,2017(1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