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彎彎
摘 要:針對新課標和教育部提出的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要求,發展思維能力很關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初步總結出了第一學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即:圖文結合—比較區分—概括了解—小組合作—實踐拓展。此方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第一學段;思維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課程目標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針對新課標和教育部提出的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要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重點。傳統的第一學段課堂伊始就是認讀這節課的生字,識記生字之后,請學生讀課文,把課文讀熟練,這樣的教學總是在一個平面上展開,千篇一律,老師教得機械,學生學得累。課堂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是欠缺,長此以往對孩子思維的發展很不利。為更好地適應新教材改革的要求,結合語文教學的實踐,筆者初步總結出了第一學段培養學生思維力的方法,即:圖文結合—比較區分—概括了解—小組合作—實踐拓展。此法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
一、圖文結合,啟動思維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的思維發展階段劃分為:感覺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而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結合第一學段孩子的發展特點,在教學時,教師利用圖片這一形象化的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進而由圖片過渡到文本,圖文結合,引發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有梯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啟動學生的思維。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善于結合教材中的圖片或者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打下基礎。
我在執教《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借助課文中的兩幅插圖以及網絡上的本故事的視頻截圖,分別是主人公觀賞小葫蘆、葫蘆葉上長滿了蚜蟲、鄰居勸他捉蟲、小葫蘆都落了。利用直觀的圖畫,輔以一定的連接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來展開講述。不再是簡單直接地講故事,而是看著圖片表達,適合低段孩子的思維發展特點,給學生以抓手,降低概括難度。
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小步走,在形象化的圖畫觀察中,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再來講故事,為學生融入文本的學習搭好梯子,讓學生紛亂的思維活躍起來,為突破難點做準備。
二、比較區分,活躍思維
心理學指出,思維能力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其中比較力是思維能力的一種表現。教師設計課堂教案時,可以找找文本的相似點,巧妙設計,在比較中促發學生思考。教師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互相討論,結論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逐步顯現。以下是筆者在執教《我要的是葫蘆》時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老師想問同學們,你們說“盯著‘一個葫蘆”和“盯著‘一棵葫蘆”有什么不一樣?
生:盯著“一個葫蘆”,眼里只有小葫蘆,盯著“一棵葫蘆”就要看著一整棵葫蘆。
師:那么一整棵葫蘆是怎么樣的?
生:一整棵葫蘆包括葫蘆葉、葫蘆藤、小葫蘆等。
師:那種葫蘆的人眼里是盯著什么?
生:只盯著一個葫蘆。
師:是啊,這個種葫蘆的人只盯著一個葫蘆,不關注一整棵葫蘆。心里眼里只有小葫蘆,根本沒把葫蘆藤、葫蘆葉放在心上,更不在乎葉子上爬著的蚜蟲,結果蚜蟲把葉子吃了,最后小葫蘆都黃了、落了。
生:我們不能只盯著葫蘆,要關注一整棵葫蘆,觀察葫蘆藤、葫蘆葉、葫蘆花和小葫蘆。
師:沒錯,我們要關注整體。如果只看局部,忽視了它們之間的聯系,就會像這種葫蘆的人,讓蚜蟲把葉子吃掉,小葫蘆無法從葉子里吸收營養,最后一個葫蘆都得不到。
比較區分,課堂的教學圍繞一點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相同點和不同點,引發學生思考。在生生討論、師生討論中,課堂中學生都投入其中,那么思維與思維互相碰撞出火花,讓課堂熠熠生輝。同時,也為教師的引導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便于教師帶領學生突破重點。
三、概括了解,穩固思維
概括是思維過程的一環。心理學認為,小學生能從對事物外部特點的概括(形象概括)發展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抽象概括)。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引導學生概括,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眾所周知,能力的獲得需要平臺去鍛煉,而教師作為平臺的架設者,就要合理利用教材,利用課后的習題、網絡資源等,巧妙整合,合理運用,同時,引導學生在舞臺上各抒己見,進而指導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領悟并掌握方法,將這個思維的方式穩固下來,沉淀后運用,并在今后的課文學習中得以展示。這樣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能力得到發展。
以下是一位教師在執教《羿射九日》時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老師這里有四幅圖畫,先來看看第一幅,說說講了什么。
生:十個太陽炙烤著太陽,人類的日子過得很艱難。
師:這是羿射日的原因,也是故事的起因(板書:起因)。接下來看看第二幅和第三幅圖畫,想一想這兩幅圖分別講羿在干什么。
生:羿射下九個太陽,留下了最后一個。
師:這是羿射日的經過(板書:經過)。那么第四幅圖,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大地重新出現了勃勃生機。
師:這是羿射九日的結果(板書:結果)。你們看,(把四幅圖依次放入火車圖片中)我們把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串聯在一起,就像一列小火車,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完成的故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教師有目的的提問、引導和總結,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并將故事性的文章可以根據事物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來概括這一規律和火車車廂一節一節串聯結合在一起。可見教師形象的比喻對總結方法的重要性,那么學生碰到類似的問題,可以用這樣的辦法去解決突破,讓學生“會學”,從而提高遷移能力。
四、小組合作,發散思維
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倡導的學習方式,幾個小組成員圍繞一個問題或任務,通力合作,解決疑難。而學生之間有差異,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的家庭氛圍的熏陶,學習的需求和學習的方式不同。第一學段的孩子,喜歡和同伴交流,愿意一起完成任務,教師利用學生樂于一起學習的特點,利用小組合作的優勢,設計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或開展活動,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在討論中思維得以發散。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沙灘上的童話》一課時,課文就是孩子們在沙灘上壘城堡的過程中,你一言我一語編織了有意思的童話故事,這就是玩耍間互相合作獲得的美好結果。我借助課文這一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們也像文中的小朋友一樣,四人小組合作,來編一編童話。于是,我借助課后習題,讓學生小組間根據開頭編故事。當然我也準備了一些圖片,作為提示,以便孩子發散思維。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派代表來說一說,大家討論熱烈,故事也相當精彩。有小組這樣編道:在一片沙漠里,有一座莊嚴的城堡,城堡周圍壘起了高墻,每到夜晚來臨,城堡里都會傳出動聽的歌聲,里面是住著百靈鳥嗎?我們決定夜探城堡!組成突擊小隊,合力挖地道潛入城堡的內部,原來是一位鄰國的公主被囚禁在此。我們商量對策,躲開護衛,救出了公主。學生在討論中發散了思維,收獲了樂趣,為下次的合作做鋪墊。
小組合作讓40分鐘的課堂不再是個別學生的展示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通力合作中,人人開口,人人參與,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同時,在討論中,生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點撥,從而發揮同伴效應,活躍的學生帶動靦腆的學生,沉穩的學生安撫激動的學生,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讓他們在主動學習中發散思維,獲得別樣體驗。
五、實踐拓展,深化思維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實踐和創新相輔相成,在實踐中發現,進而引發新的思維,獲得新的發展。立足課堂,教師引導學生樂學、會學、活學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出課堂,與生活對接,把語文學習放到廣闊的生活資源中,在實踐拓展中,發現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深化思維。
我在教學《中國美食》一課時,教材里有一處泡泡“我還能說出更多的家鄉美食”,本是對課文的延伸。針對這一提示,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我開展美食拓展實踐活動。
課前布置任務,做一道家鄉菜并拍照。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有了課前的實踐體驗,上課時,學生對“煮、炒、燒”等烹飪的方式,更有興趣,因為學生在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它們,為上課時識字、認字、理解打下基礎。課后,我開展了夸夸自己家鄉菜的活動,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拍攝的照片,同時介紹家鄉菜,可以介紹食材、做法和味道等。有學生介紹了蕭山老底子的特色“十碗頭”,老底子的沙地人結婚時用來招待客人的。在學生的介紹中,讓孩子們了解自然淳樸的老底子文化,同時學生還自己做了其中的一道“榨菜肉絲蛋花湯”。在實踐中體會。孩子們在課堂上集思廣益,從中發掘家鄉美食的魅力,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還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新課標里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通過連結課堂內外,實踐體會,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將語文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知識這張網,從內向外蔓延開去,課堂內容也得到了深化,也豐富了學生知識的密度,拓寬了學生知識的廣度,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教師應立足課堂,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針對課文的要求,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運用合作、探究、討論等具體形式循序漸進地培養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反復訓練中,發展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發展,在實踐中提升,讓其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