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宜
根據上級教研部門的文件精神,筆者以調研的形式聽了我校教師執教的三節家常課,這三節課是由學校指定的,分別由三位教師來執教,從整體來看很不錯,但其中也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我想以細節為切入口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解讀教材的能力不夠,表現對教材處理上
第一節課“搭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這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教材主要是通過擺一擺、搭一搭,在觀察,動手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在擺搭的過程中體驗搭配的有序性,做到不遺不漏,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以“搭配服裝”這個情境為載體,教師出示兩件上衣與兩件下衣,讓學生去選擇如何搭配。搭配穿衣服這一環節是教材的主要情境,應作為教學的重點去處理,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深刻地感受如何搭配這一主要的內容,為下面的早餐午餐的搭配作鋪墊,但執教者沒能考慮到這一點來使用教材,把后兩個環節的內容看成了與第一個內容同等重要,這處理有失偏頗,筆者認為前者是基礎,是導向,是目標是引領要加大力度,讓學生做到觀察細致,重點思考,討論透徹,主體參與,讓學生唱主角,教師少說精說,只有學生強勢課堂才能有高效的課堂。
二、預設不足
預設不足表現在兩個教師身上,在“搭配”這節課上也存在預設不足,教師用出示課兩件上衣,兩件下衣(一條褲子,一條裙子)。讓學生幫助妙想,選擇如何穿衣,有幾種搭配方法時,有些同學說是6種,當時老師一下愣住了,老師心目中只有4種,學生卻說出了老師想象中4種外的兩種,在學生說另外兩種搭配方法時老師才明白,原來學生另外的兩種搭配是兩件上衣分別與裙子與褲子組合搭配(在我們這個地很多成年女性和女孩子包括一部分學生也有這種穿法,在長褲的外面再穿個裙子)由于這一點是來自孩子的現實生活經驗,教材上沒有,老師備課時也沒有想到,當時老師有點慌亂,沒有及時的引導,解決好這一突發事件,處理起來比較生硬,這種做法是對學生思考觀察不負責,對課堂的神圣缺乏敬畏。那么怎樣處理呢?筆者認為:(1)同意孩子們觀點,因為這種穿衣方法現實生活中有,存在即合理,同時又不影響學生對“搭配”這節課知識理解與掌握,反之更能激發孩子的主體參與意識。(2)講清規則,“只能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褲子與裙子不能同時穿,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了。其實,我個人認為出現了這種情況還因為教師備課的預設不夠充分,這種現象的出現恰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一種超越教材內容之外的生成,要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巧妙地引導與化解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不正是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表現嗎?
預設不足還表現第二個老師身上,也是上的一節綜合實踐課“共同的休息日”,這節課結合“共同的休息日”這一常見的生活情境探索與時間有關的現實問題,探索并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在觀察中感受日歷中包含的豐富數學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體會時間與數學之間的密切關系。其實這節課我個人認為除了這些之外,教材本身還存讓在學生搜集整理他們休息日的過程滲透著統計的思想,準確的說應是統計的一種變式。后來用維恩圖表示它們全家共同休息的時候缺少了交集的圖形的情形,這是不是也沒有做到充分的預設呢?
三、缺乏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這也體現在兩個老師的身上,第一個體現在“搭配”這節課上的4種搭配以外的2種搭配,以上已有所敘述,這里我就不贅述了。第二個是另外一個教師在上“比的應用”練習課時出現的問題,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六年級二班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例6:7,女生比男生多5人,男女生各多少人?在出示問題后有學生在求一份數有多少時,列出(7-6)×5,老師一看與自己心中的想法不一致,立刻讓學生說應當列式為5÷(7-6)。只見孩子嘴巴張了幾下想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卻沒有給孩子說出自己理由的機會,我想如果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說不定孩子能說我們都沒有想到的精彩。因為每個人對同一個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證明孩子們的有些想法往往更逼近事物的本質,所以老師不要怕孩子說錯,更不要怕出錯,給他表達想法的機會,實際上就等于給他們創新提供了空間,也是給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激發興趣,燃起熱情。
四、缺少細節意識
這個問題是在老師讓孩子們在黑板上做練習題時出現的。在計算結果帶單位時,一位同學用括號把單位括上,另一位同學沒有用括號括上,對于這樣的細節,教師沒有能抓住,在這一節課上有很多同學上黑板前板演時,都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見平時老師對這方面關注的不夠或者說就沒有去關注。聽課的年級是六年級,也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年了,這個問題應引起任課老師的注意,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書寫規則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