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智惠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適合兒童閱讀的各類讀物是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地創造條件,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階段,為了取得更高的語文素養和語文學習能力,學生通常是加強閱讀訓練,增加閱讀數量,提高閱讀水平,從而達到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能力。結合實際情況剖析閱讀現狀,探究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看法和意見,試圖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提升閱讀水平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語文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何行之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則針對此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一、小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概述
閱讀習慣是由實踐鞏固下來的閱讀方式、方法、程序等的通稱,即適應閱讀所需要的、熟練的行為方式與思維定式。好的習慣正確反映閱讀能力,終身受用,有利于學習;壞的習慣對閱讀起干擾作用,影響學習。好的閱讀習慣,如認真仔細讀書,善于思考質疑;自覺預習、復習,善于總結心得;善于吸取知識、思想,牢固有效地記憶;先讀序言、目錄,適當利用參考材料;及時查閱字典、詞典;按時完成閱讀計劃等,這些都是好的閱讀習慣。好習慣的養成使人終身受益,小學階段是良好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它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觀念,是整個教育的關鍵時期。但是通過觀察、訪談和問卷,發現本校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存在一些問題。
二、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現狀及問題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能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也為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本人就目前課外閱讀習慣的現狀進行一定的梳理,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一)思想不夠重視
有教師、家長、學生對自己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夠重視。教師忙于教學任務,沒有對學生課外閱讀做一定的要求,還有的教師認為閱讀占用的時間不如給學生多寫一些生字詞,多把課本讀熟背誦,他們沒有意識到閱讀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見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有的教師則認為,閱讀習慣的培養無關緊要,最重要的還是關于知識的傳授;家長們也忙于生計,認為學生來到學校,就是老師的事、學校的事。沒有要求和監督,就沒有執行力,學生也就更加冷淡,不夠重視,閱讀效果落實不佳,課外閱讀習慣就無法建立。
(二)讀本選擇不合理
因為時代的發展,我們所選的讀物主要分為紙質讀物和電子讀物,還有日常所見生活閱讀,我校調查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紙質讀物不感興趣,對電子讀物選擇不合理,對常見的生活閱讀不用心,不會選擇書籍。在應試教育下,學生課外閱讀的功利性太強,小學生課外閱讀書大多是學習作文的寫法,但是,學生要寫出佳作,更需要一種底氣,這種底氣以深刻的情感體驗、豐富的語感體驗、大量的語言素材的積累和厚實的社會生活知識做基礎,所以需要廣泛閱讀。有的家長認為學生不能讀所謂的“閑書”,怕孩子學壞,導致學生不能自主選擇讀物,直到小學畢業也沒有讀過像樣的純文學書籍,閱讀的數量質量較低。
三、培養小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方法和途徑
為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不僅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要讓他們掌握閱讀的一些方法。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夯實基本教學,為學生自主分析和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培養他們一定的技能技巧,最終提高語文素養,從而讓學生終身受益。
(一)教師應對學生課外閱讀提供有效指導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作為教育者,需要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進行指導和提供必要的幫助,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1.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短短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就想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閱讀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激發學生閱讀名家名著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可按照學生的年齡、性別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向學生推薦不同書籍。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之前,應當先讓學生喜歡上書中的內容。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育時,可選擇帶有情節的故事,如《伊索寓言》念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對這些書產生閱讀興趣,從而引導他們主動去讀這些好書,多讀書,提高閱讀的質量。
2.指導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
(1)閱讀不可“偏食”
小學生讀課文、讀課外作品往往有“挑食”的壞習慣。他們往往熱衷于情節性強、有趣味的作品,而對于一些自己不太喜歡的作品則棄之不讀,閱讀的目的并不全在于“消閑”,而在于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對各類讀物“一視同仁”,努力拓展自己的閱讀面,多方涉獵,全面吸收。
(2)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如略讀法、精讀法、默讀法、摘抄評論法、寫心得體會法等多種閱讀方法訓練閱讀技巧,幫助學生快速提高閱讀水平。同時課外閱讀應持之以恒,每天要定時定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可以采用“早讀晚看”的方式進行閱讀,早上大聲朗讀文章,晚上靜看半小時書籍,老師和家長可從旁協助,通過教讀、領讀方式幫助學生通過閱讀障礙,獲得閱讀樂趣,涉獵各種知識,長此以往,他們就會覺得課外閱讀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必不可少,進而進行自覺閱讀。
(3)幫助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看書”,在讀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這樣做:一是重點的詞句畫圈;二是關鍵性的詞句用點指出;三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應及時向教師、家長、同學請教。可使用摘抄、編提綱、寫體會、制作卡片、閱讀成長記錄冊等方式來鼓勵學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記錄冊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背誦,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讀書,促使學生形成邊讀邊思考的閱讀意識。
3.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在日常課外閱讀過程中,要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要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提出質疑,激發質疑積極性,對文中語句的質疑、人物肖像的質疑、情節安排的質疑以及故事背景的質疑,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要積極在頭腦中形成關于對文字內容描寫形成圖文聯系,對文章進行理解與感受,從而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感悟的能力;要進行德育自我教育,不僅要讀懂文章,更要明白道理,得到啟示,學會做事做人;要培養積累好詞好句的能力,做到讀、寫相結合,從而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二)學生應主動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的主體,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反而是積極主動參與。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閱讀,并將閱讀的內容積極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為了做好課外閱讀,以下幾點可以借鑒:
1.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好習慣
小學生因為識字水平較低,在閱讀過程中經常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積極翻閱各種工具書,不是猜字猜意思,主動掌握使用各種工具書,多用字典、詞典,從小養成使用詞典、字典的好習慣。這樣做不僅能避免讀書不認真的毛病,而且還能培養學習的興趣,加速學生字、詞的積累,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能力。
2.養成自學的好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是有限的,且大部分知識都是基礎性知識。要想全面提高其綜合素養,掌握大量的知識,需要在自學當中獲得,尤其是閱讀。因此,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努力擴充自己的課外閱讀量,并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與能力。對于學生自學,教師和家長只需在旁邊稍稍提點,暗中觀察孩子的課外閱讀方式,一旦發現不對,立即糾正;也要對他們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欣賞,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選擇書籍,閱讀書籍,品味書籍,有時可以要求學生摘抄精華、提出疑惑、寫出感受、相互交流、總結方法、共同分享等。通過概括內容、復述原文、體會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條理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較、綜合、聯想等思維方法把課外讀物讀懂讀透,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寫的境界。
(三)落實家校社聯系,共筑良好氛圍
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老師、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和社區應積極向家長宣傳動員,讓無意識的活動變成有意識的行動,提供舒適的閱讀場所,開展名師名家講座和閱讀宣傳動員活動,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給予閱讀指導方法的培訓,提高其思想意識和指導課外閱讀的能力,提倡親子閱讀,共同宣傳好讀書、讀好書、讀一整本書、讓學生堅持讀書一生、一生都讀書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的行動來營造讀書氛圍。例如:一是利用班級板報的形式張貼各種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二是開展各式各樣的關于閱讀的班會活動;三是在班級中設立讀書角,提倡自帶書、分享書籍,提供多種好書;四是建立閱讀卡,對閱讀進行記錄跟蹤,定期進行閱讀辯論和交流。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學生漸漸地把閱讀當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樹立終身讀書的習慣。
總之,閱讀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與道德觀,同時可以鍛煉小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有效途徑之一,閱讀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終身學習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我們不僅要改變閱讀的教學觀念,更應該在閱讀方面多留心、多指導;家長與教師一定要齊心協力,立足小學生的認知世界與情感需求,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鼓勵他們堅持閱讀,樹立終身閱讀理念,最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龐作涓.淺談小學中年段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