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林
摘 要:讀寫結合就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和作文進行有效融合,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教學情景,讓學生進一步加強對問題的理解,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和吸收,在此基礎上完成寫作。這種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發(fā)揮出了巨大作用,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主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方式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讀寫結合;應用分析
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和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學習內容,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的核心。而對初中生來說,由于要面臨中考的巨大壓力,而中考閱讀和寫作更是整個語文考試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初中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是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提升合作效果
隨著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初中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技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而多媒體技術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鑒于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將生活場景進行有效融合,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實際教學效果。多媒體獨特的呈現(xiàn)方式能從感官上對學生形成刺激,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實際進行《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將我國傳統(tǒng)端午節(jié)場景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教學了解吃粽子、劃龍舟比賽、系五彩繩等傳統(tǒng)端午節(jié)活動,教師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通過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提出關于端午節(jié)的各種問題,而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不僅對我國傳統(tǒng)端午節(jié)的各種民俗進行全面了解,而且也能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得到有效提升,由此進一步提升實際教學效果[1]。
二、通過語言渲染,加強讀寫結合
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對教師駕馭課堂的實際效果形成很大影響,而對語文教學來說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用尤為重要。通過對實際教學內容的情景渲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通過語言描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這是巧妙運用語言技巧,通過熱情洋溢的講課方式能夠將學生快速帶入課文情景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建生活情景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就是語言渲染。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生活情景創(chuàng)設的重要性。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的過程中要不斷磨練自身的語言藝術,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例如在針對《昆明的雪》這篇文章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語言能力,充分應用極具渲染性的語言來描述課文中的情景,讓學生對課文中所描寫的情景感同身受。然后可以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自身生活實際場景來進行寫作,通過教師對文章環(huán)境以及情景的渲染,讓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而通過學生的進一步閱讀對自身家鄉(xiāng)的雪景進行深入思考和回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文章,通過這種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三、角色扮演,強化讀寫結合效果
1.基于教材角色扮演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本劇逐漸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形式。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課本劇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實際語文學習效果。在課本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不同角色,在角色扮演中深入體會不同角色的思想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對作者人物形象塑造技巧進行深刻體會,與此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機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2.基于文章內容進行適當延伸
通過教材延伸和合理拓展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把握能力。通過將課本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拓展和延伸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而且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對實際教學的廣度以及深度進行合理擴展,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補充,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更加全面,而且通過教材延伸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在文章學習閱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改變,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式,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實現(xiàn)閱讀和寫作的有效融合,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晨.基于讀寫結合理論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調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劉雨琳.人教版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讀寫結合探討[D].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