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
摘 要: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以實現教學目標,完成相應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既能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又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促使學生掌握現代化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結合點,將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進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整合
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巧妙運用,給數學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辟了廣闊前景。因此教師不妨讓信息技術成為初中數學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進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巧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展開課前預習
新課標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預習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數學相對于語文等科目而言比較抽象,學生單看數學教材的話并不能收獲很好的預習效果。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不妨設計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的微課件,從而讓學生在微課件的幫助下更好地構建新知。
例如,“確定圓的條件”,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經歷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的探索過程。在運用微課件呈現這一課的導學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經過一個點的圓,做經過兩個已知點的圓,進而再引導學生做經過三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的圓。教師可以在微課件中引導學生復習圓心、半徑、垂直平分線等相關知識點,從而為學生的新知探索做好鋪墊。而且教師還要在微課件中呈現相關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檢驗自己的自主預習情況。基于微課件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新知構建,更加高效地展開圓的探索。如果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遇到了無法自主解決的問題,那么學生可以將其反饋給教師。
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享他們課前構建到的新知,如學生是如何確定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的圓,學生是如何解決課件中的練習題目的,學生學習過程中有著怎樣的疑問等。如果學生能夠清晰地講述他是如何做出不在同一條直線上三點的圓的,那么就說明學生已經初步構建了新知。教師則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進而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前預習,課堂教學真正地做到了以學定教,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二、巧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教學實踐證明,恰到好處的數學問題情境,既能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能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如果把數學知識比作食鹽,那么數學問題情境就猶如含有食鹽的美食,學生單吃食鹽的話肯定是難以下咽,但是學生會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吃下很多食鹽。學生單調地構建數學知識的話比較低效,但是學生會在數學問題情景中高效地構建新知。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能夠圖文聲像并茂地呈現數學知識,創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因此,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
例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能根據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的半徑之間的數量關系來揭示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情境圖片,即關于日出運動軌跡的情境圖片,一幅是太陽還沒有從海平面升起,只是露出半張臉的情境圖片;一幅是太陽剛剛從海平面升起,太陽外邊的底端與海平面重合的情境圖片;一幅是太陽從海平面完全升起,并且已經跳離海平面的情境圖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以上三幅情境圖片,抽象出具體的圖形,從而讓學生展開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探索。
再如“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比例的性質。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我國的地圖,在比例尺為1∶8000000的地圖上,測得南京與徐州的距離為2.5cm,那么學生是否可以根據已知信息求出南京與徐州之間的實際距離。學生通過這個具體的問題情境,會展開比例性質的學習和運用。
三、巧用信息技術,展開分層教學
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性的,同樣的知識點,有的學生能用較短的時間加以構建,然而有的學生卻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教育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師要展開分層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也能認識到分層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和教師精力的限制,教師實施分層教學時總是力不從心。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層次性的微課件,然后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活動,進而讓課堂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
首先,教師可以巧用信息技術,層次性地呈現知識內容。如“正多邊形與圓”,教師要在課前制作如下微課件,其一是針對班級中等水平以下學生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相關知識點的復習以及基本概念的學習。如正多邊形的概念,正多邊形的對稱性,等等。其二是針對班級中等水平以上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量角器作正多邊形,并探索正多邊形與圓的內在聯系。教師要運用直尺和圓規作一些特殊的正多邊形。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的具體反饋,靈活運用不同的微課件,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學有所獲。
其次,教師可以巧用信息技術,層次性地呈現數學練習題目。既然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那么教師就要呈現層次性的練習題目,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構建數學知識的成就感。如“確定圓的條件”,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如下練習題目:(1)已知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分別做出它們的外接圓,觀察它們外心位置的特點。(2)直角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16厘米和12厘米,則此三角形外接圓的半徑是多少?教師可以要求班級學生必須做出第一道題目,選擇性地做出第二道題目。
四、巧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備課階段,教師會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并基于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確定好教學重難點,然后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活動。學生必須要突破重難點,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而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直觀化,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例如,“圓周角”,這節課的重難點就是引導學生理解圓周角的概念及其性質,經歷圓周角與圓心角關系的探索過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件圖片展開圓周角概念的構建,頂點在圓上,并且兩邊都與圓相交的角。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兩直線與圓相交的不同圖形,讓學生判斷其是否是圓周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量角器測量同弧的圓心角和圓周角,讓學生探索同弧的圓周角和圓心角之間的大小關系。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引導下,會建立圓周角的直觀感知,清晰地理解圓周角的概念及其相關性質。
再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課的重難點就是引導學生利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的半徑r之間的數量關系判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讓學生探究三種位置關系下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大小關系,讓學生運用d與r的大小關系解決相關問題。
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能夠在短時間內呈現相應的圖形,其既能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還能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巧用信息技術,增大課堂容量
傳統的教學工具就是黑板、粉筆、教科書,最多還有一本教輔書籍。而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呈現大量的文字,還能呈現圖片、視頻,教師甚至可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名師微課,讓學生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例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學會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決有關實際問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多個例題,并呈現相關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學以致用。如某商店6月份的利潤是2500元,要使8月份的利潤達到3600元,這兩個月利潤的月平均增長的百分率是多少?學生在解決這道例題時,要先分析清楚題目中涉及的等量關系,設定出未知數,進而通過求解未知數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上述數學問題中,如果設月利潤的月平均增長率是x,那么7月份的利潤是2500(1+x),8月份的利潤就是2500(1+x)2,如此通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會知道x的值。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其他的數學例題,讓學生結合多樣化的例題,總結出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的規律,形成一定的解題思路。
再如,“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聯系。如呈現y=x2-2x的圖像,呈現x2-2x=0這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讓學生展開直觀的對比分析。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運用二次函數及其圖像確定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或解集。直觀形象的課件圖片會加深學生對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關系的理解。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相關的名師微課,讓學生在不同教學思路的引導下構建新知,讓學生見識到更加廣闊的數學世界。
總而言之,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基礎支撐與創新動力。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研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各科學習網站,各科學習型的APP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進行深度整合是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數學課件的實效性。而且教師還要巧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展開課前預習,創設問題情境,展開分層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并增大課堂容量,進而在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杏英,楊良畏.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幾點建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
[2]曲秀娟.淺析初中數學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J].內蒙古教育,2019(2).
[3]李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
[4]王生銀.關于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現狀的分析[J].學周刊,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