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是目前初中德育課程一體化的主要渠道,也是實現中學德育目標、完成中學德育任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總結本校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德育課程一體化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作初步探索研究。
關鍵詞:德育一體化;道德與法治;探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以學生生活為基礎,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法律素養、社會參與能力和國家意識。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突出課程的德育功能,以把學生培養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為目標,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德育課程一體化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主要做法如下:
一、開展問卷調查,尋找制約道德與法治學科德育功能的因素
從教師、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德育效果的評價來看,作為德育主渠道,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為此,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對本地區幾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師生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制約道德與法治學科德育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1.道德與法治考試評價制度不盡科學,束縛德育課程功能
本地區道德與法治評價只有書面考試一種形式,雖然由閉卷改為開卷,題型也靈活多變,但“采點得分”的閱卷模式仍然側重于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和分析材料能力的考查。即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但不代表他一定能在考試中得高分。于是,為了提高考試分數,88.86%的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經常背誦課本知識和做題,短短一個學期,學生用在背誦課本知識、訓練解題能力的時間幾乎占去了三分之二,背離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初衷。根據以往中考成績分析,考高分的學生依然是平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考低分的依然是平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這就說明目前我市道德與法治考試評價制度重點衡量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德育的影響甚微。
2.有些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素養不高,教學方法不當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性、開放性、靈活性都很強的學科,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要以學生為中心,體現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些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德育課程一體化改革的浪潮中,一批年輕的道德與法治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觀念,按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不斷改變并完善教育教學行為,課堂德育效果顯著提升。但是調查結果顯示,46.76%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并沒有轉變教學理念,習慣于“填鴨式”“灌輸性”教學模式,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情感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消失,這也是影響道德與法治德育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3.部分學校沒有深入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
為更好地落實《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的精神,我區大多數中小學都結合本校實際制定了實施方案,也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德育優質課比賽,一段時間內“德育一體化”成為學校的熱門話題。但是,調查問卷顯示,84.78%的德育工作者認為學校制定德育一體化實施方案后并沒有有效推進落實,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德育一體化方案的實效性。許多新事物在人們尚未充分認識它之前都會產生抵觸和排斥心理,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被人接受。“德育一體化”的提出也是這樣,各學科教師包括道德與法治教師習慣于以前的教學模式,他們不愿意也不善于做出改變,如果再缺乏學校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監督機制,只能半途而廢。
二、針對制約德育功能的因素,制定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方案
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從評價制度、教師素養、學校推進三個方面分析了制約學科德育實效性的因素,接下來又針對這些因素,制定了如下改革方案。
1.成立學科“德育課程一體化”研究組,發揮青年教師的引領作用
青年教師求知欲強,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快,對自我發展、自我成長有著強烈的愿望,是“德育課程一體化”改革的主要推動者。為此,我校在每個級部挑選出一個年輕、上進的教師共四人組成了道德與法治“德育課程一體化”研究組,成為本學科教學改革的主力軍和帶頭人。研究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帶領本備課組教師學習課程標準,明確每節課要達成的德育目標,作為開展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組織本組教師以德育目標的達成為標準進行精心備課,并負責本備課組的聽評課活動;三是整理本年級組德育課程一體化優秀課例,并把本學校推進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實踐經驗以論文的形式寫成階段性研究成果。
2.開展學科“德育課程一體化”展示賽,在交流對比中提升德育水平
要想讓學校制定的德育一體化方案扎根落地,必須開展一系列常態化、制度化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將理論設想變成現實,才能真正使德育理念深入人心。為此,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結合本校實際開展規范化的、可操作性的“德育課程一體化”展示賽,賽制如下:展示賽每學期舉行兩次,每個年級備課組派一名選手參加,參賽選手兩次不得相同;參賽選手必須突出德育目標,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評委由學校“德育一體化”分管領導、骨干教師、各學科教研組長組成,把每個年級備課組的成績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并把結果納入學校績效考核體系,為德育一體化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整個展示賽做到一講一評,關注教師在活動中的收獲,讓比賽成為一種歷練,一種提升,而不僅僅是表演,更不是折騰。
3.打造“德育課程一體化”新課堂,在“學做展評”中澆灌德育之花
在本地區“活力新課堂”課題研究指導下,我校總結前期課題研究經驗,于2017年9月初步探索總結出適合我校實際的“學做展評”思維型課堂教學模式,要求以學生自學為起點,以小組互學為基礎,以活動展學為重點,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法、學得有效”,從而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打造思維型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領學生全面發展。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按照學校“學做展評”思維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通過多次探討與反復實踐,創造出了以“新聞述評”“課堂反饋”“主題辯論”為特色的道德與法治新課堂,讓課堂充滿情懷、充滿活力、充滿思想,在“學做展評”中澆灌德育之花。
三、“德育課程一體化”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在探索改革中不斷完善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改革,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初步打造成“德育課程一體化”新課堂模式雛形。
1.每周一次課前8分鐘“新聞述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道德與法治課是與時事熱點聯系最緊密的一門課程,具有現實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特點。于是,我們在每周第一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固定設置課前8分鐘“新聞述評”環節,具體操作如下:“新聞述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精心準備,兩名學生從最近發生的國內外新聞中選取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進行新聞播報,其他兩名小組成員要在課堂上從不同的角度對所選定的新聞主題進行點評;為了使“新聞述評”更加客觀公正,能夠為學生帶來滿滿的正能量,教師要在課前對小組準備的內容進行指導,必要時做出修改。通過每周課前“新聞述評”環節的鍛煉,學生變得更加關注國家和社會了,視野更加開闊了,公民責任意識明顯提高,課堂德育效果顯著。
2.每節課末8分鐘“課堂反饋”,在練習中鞏固課堂德育效果
從課程設置的目的以及基本教學內容上看,道德與法治本質上就是一門特殊的德育課程,其德育功能是任何學科都無法替代的。因此,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做出了大膽改革,優化教師常態課,禁止教師在新授課中要求學生反復背誦課本知識,真正把原來的知識化課堂轉變為德育課堂。為了鞏固一堂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效果,我們在每節課的最后8分鐘設計了“課堂反饋”環節來取代重復無效的知識背誦。“課堂反饋”的題目由教師根據本節課的主題從歷年全國各地中考題中精選,或者由備課組自己命題,共包括三個選擇題、一個價值判斷題、一個材料分析題,要求學生8分鐘完成。“課堂反饋”由教師及時批改,以便于了解一堂課的德育效果,把握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取向,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每月初課堂德育“主題辯論”,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內心充滿了各種矛盾,面對學校、家庭、社會中各種現象,往往缺乏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不知該如何看待和處理,影響了其健康成長。我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決定每個月月初在課堂上開展德育“主題辯論”:辯論的主題源于學生生活,如“嚴厲的老師好還是溫和的老師好”“中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后進生值不值得交往”等;辯論環節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對學生的觀點也要做出適時恰當的評價,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德育“主題辯論”活動真正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發揮了德育主陣地的作用,學生對辯論主題感興趣、有話說,在相互探討交流中提高了認識,明辨了是非,明確了自己的價值選擇,其德育效果超過了教師、父母無數次的說教。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不斷地探索改革使我校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由原來單純的知識化的課堂逐漸轉變成充滿家國情懷、人文關懷、情感力量的課堂,我們的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機械記憶知識的消極角色轉變成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大膽創新的積極角色……我校德育課程一體化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蔡少麗.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7(11).
[2]殷大鵬.當前中學德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7(30).
[3]劉濟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趙毅剛.當代中國德育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曾莠瑄.當前我國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4):8-9.
[6]王瑾.我國中學德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5):223-224.
作者簡介:劉新花(1986.12—),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