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蕓
摘 要: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無論是對于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是一種推動和促進,尤其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落實有著關鍵的助推作用。眾所周知,小學數學知識內容相對抽象枯燥,老師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優化教學效果,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
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課堂也不例外地運用了信息技術,試圖用它豐富的資源,多樣性、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呈現特點,改變傳統小學數學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體現學生主體性。它獨特的功能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更好地參與教學過程,更有效地獲得應有知識。實踐證明,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育活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無形中促進與影響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和深入,并為數學教學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提升教學價值。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應當在教學中根據內容需要積極、科學地應用信息技術,努力尋求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喚醒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本人借此就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談一些自己的粗淺看法,與大家共勉!
一、運用信息技術,做好上課前的準備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相應地減緩了課堂教學壓力,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如果老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過于隨性,在課前不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做相應的準備工作,那不但起不到教學的輔助作用,可能還會畫蛇添足,給課堂教學增添不必要的環節,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不說,也達不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想讓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它的作用,就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一,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重要的知識設計運用環節,設計問題;第二,要根據內容制作合理的、科學的PPT課件,以便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第三,除了PPT課件外,老師還應該記錄下一些課堂上需要用的例題,做到線上、線下教學的結合;第四,課前精心安排教學內容,保證老師在教學中有講有練,不能全靠PPT呈現內容,要給老師補充的余地,避免在課堂上照本宣科。
二、通過信息技術的超強功能,激發學生興趣
信息技術畢竟是一堆數字和機器,因此它在教學中也不全都是優點,它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比如,它冰冷、生硬的呈現方式,讓學生無法直接感受老師的教學思想,和老師交流。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因為難點較多,知識點復雜,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使教學過程缺少人性化,越來越少的交流,會讓學生覺得只不過是從傳統的老師灌輸轉變為機器灌輸,毫無生氣和趣味性,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互動激勵氛圍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知識內容和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可借助網絡信息環境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數學知識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自覺主動參與到互動和探究中且實現激勵式學習。小學數學教師可科學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互動激勵氛圍,針對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認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利用情感交流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其踴躍參與到新知識認知活動中。以“圓”的相關知識教學為例,教師可率先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一系列現實生活中的圓,諸如:汽車、自行車、電動車和摩托車的輪胎,再利用信息技術把這些輪胎轉變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正五邊形等其他形狀,并設計問題:為什么這些交通工具的輪胎是圓形而不是其他形狀呢?在問題導向下調動學生的主觀學習和探究意識,使其對新知識的學習充滿期待和渴望,讓他們快速學習和理解圓的相關知識。如此,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生活模型創設互動激勵的問題情境,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不僅可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使其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總之,實踐證明,只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立足于課本教材,圍繞教學內容,借助信息技術的手段,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就能擺脫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集音、形、色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江波.淺析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祖國(建設版),2013(8).
[2]張小敏.信息技術支持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8):115-119.
[3]袁智強.關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調查與分析[J].數學教學學報,2002,1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