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芬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自媒體時代的來臨,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該文以此為研究背景,將高職學生網絡素養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總結分析了高職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自媒體 ?網絡素養 ?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b)-0131-02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網絡迅速成為人們交流思想情感的一個新板塊,社會意識形態不斷變化使得在網絡背景下人人擁有自由話語權,形成了“人人都是通訊社”的自媒體時代、“碎片化時代”。而據資料顯示,自媒體已經成為高職學生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也成為了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各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微信、微博等)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習慣和人生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部分學生更善于在虛擬世界里與人交流,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無法融入社會,長此以往,學生自身發展和學習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高職學生網絡素養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提高高職學生網絡素養,是職業教育工作者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1 ?核心概念
1.1 自媒體
自媒體(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個人媒體”),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首次提出其概念,他認為自媒體代表著新聞媒體3.0時代(1.0指就媒體,2.0指新媒體)[1]。之后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2]提出自媒體是一種提供與分享普通大眾自身事實與新聞的途徑,其主體是人,人人都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其特點包括草根性、兼容性、公平性。自媒體平臺包括微信、微博、百度貼吧等網絡社區。
1.2 網絡素養
網絡素養的概念衍生于“媒介素養”,是在1994年由美國學者麥克庫勞[3]首次提出,他認為網絡素養是了解網絡資源的價值,并通過檢索工具在網絡上獲取特定信息后,進行加工處理或有效利用,協助個人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自媒體興起以來,對網絡素養的研究逐漸增多,我國學者燕榮暉、黃永宜等均在其著作中提到網絡素養的定義和涵義,綜合分析,網絡素養是指網絡社會中的大眾利用網絡計算機,客觀地判斷分析信息的能力。其內容主要包括正確利用網絡道德倫理、識別網絡的敏銳洞察力和觀察力等。
2 ?自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實證分析
2.1 研究對象
為了解自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課題組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在菏澤家政職業學院抽取在校學生500名(2017級專科護理400人,2017級專科助產100人)進行調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1)訪談法。通過微信、郵件、現場座談、電話等通訊方式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其對自媒體時代的認知、對提高學生網絡素養的建議等情況。
(2)問卷調查法。為了解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課題組設計了《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學生自媒體及網絡認知度調查表》,對高職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平時網絡愛好興趣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共發放500份,有效回收487份,有效回收率97%。
3 ?研究結論
通過對該校高職學生問卷調查和訪談情況來看,高職學生多為90后、00后,出生年齡以1998—2000年居多,他們的成長軌跡同于互聯網的發展,學習生活高度契合網絡的發展,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價值觀的形成均受到重大影響。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網絡素養普遍偏低。從調查問卷中可看出,高職學生是非辨別能力尚未成熟,對于網絡信息泛濫難以甄別其準確性和真實性。
3.1 人際關系淡漠
在接受訪談和調查的學生中,被問到平時學校生活的興趣愛好時,選擇上網聊天、追劇的學生占比68.8%,而選擇戶外文體活動的學生僅占比15.7%。高職學生利用網絡媒介更多的是進行人際交流和休閑娛樂,而在利用網絡媒介進行學習和發展自我方面明顯不夠。以微信為代表的各種自媒體在校園里盛行,不論是在食堂、教室還是寢室,隨處可見“低頭族”,大家天天刷微信、微博,發朋友圈,學生花費在社交媒體的時間占據相當多的比例,而與現實生活中同伴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少之又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傾向于在網絡中尋求慰藉,造成心理空間的實際封閉。長此以往,這種虛擬的交往方式可弱化人際情感、誘發心理焦慮和心理壓抑等問題[4]。
3.2 脫離現實生活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學生智能手機使用率達100%,均在使用微信,網購生活用品率87%,學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均被各種形式的自媒體無縫滲入。網絡給學生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通過訪談得知,大部分學生認為已經“離不開手機了”“哪一天沒帶手機感覺心慌,要即刻去取”。更有甚者沉迷于網絡游戲,曠課于寢室沉浸在游戲世界,尤其是遇到困難時,把互聯網當成逃避現實的避難所,在網絡虛擬世界里興致昂揚,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沉默寡言,排斥與同伴之間的正常交流。
3.3 學習研究能力下降
通過調查,64.7%的學生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獲取各種信息。但大多數學生對獲取信息的判斷和甄別能力較差,造成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成熟。學習遇到問題時,直接通過搜索引擎獲取答案,影響了他們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的提高,滋長了學生的惰性,不主動思考問題,造成學習研究能力下降。
4 ?提高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網絡素養的教育途徑
4.1 政府層面
4.1.1 加強網絡管理制度
政府應出臺和完善相關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確保網絡行為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為學生用戶群體營造安全綠色的網絡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高職學生受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
4.1.2 科學引導媒體導向
科學把握輿論導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政府應重視發揮各種網絡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媒體發揮政治導向作用,提高政府公信力,聚焦公眾關注。要建立和完善新聞發布制度,重視新聞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制度;社會公眾要自覺提高理性意識,防止片面理解的現象存在,努力營造一個“理性為榮,盲目跟從為恥”的良好氛圍。
4.2 學校層面
4.2.1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
(1)弘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影響甚至決定著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學校應重視加強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認真組織廣大師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學生頭腦。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應及時關注網絡熱搜事件,與教材緊密結合,在課堂上運用專業知識讓學生參與熱搜事件的話題討論,一方面可激發課堂趣味性,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自媒體時代要充分利用網絡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國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4.2.2 重視網絡素養教育。
(1)開設網絡素養教育課程。
各高職院校應加強高素質網絡課程的師資隊伍,定期開展網絡素養的拓展訓練。從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加強理論學習和提高實踐能力3個方面進行網絡素養教育。
(2)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弘揚主流文化價值觀,對學生的思想覺悟、個人成長具有指導性意義。學校可以通過定期召開校園網絡文化講座、組織開展校園文化特色社團活動等方式,豐富學生精神生活,鑄造知行合一的校園文化氛圍。
(3)建立網絡素養評價體系。
各職業院校可以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將網絡素養的評價體系納入學生考核范圍。通過對學生的網絡法律素養、網絡道德素養、網絡安全素養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以培養學生文明自律的上網習慣,提高學生的網絡綜合素質。
4.3 學生層面
4.3.1 正確進行角色定位
引導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通過“3S”自主教育,學會自主學習、自助服務和自我管理。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合理解決缺乏學習目標、脫離現實生活、過度依賴網絡等問題。
4.3.2 提高科學研判網絡信息的能力
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流行文化背后的意識形態,在信息發布、獲取信息、分辨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能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對垃圾信息、不正規網站具有一定的安全防御意識,培養健康用網的良好習慣,做到合理分配上網時間和比例。
總之,提升學生網絡素養是一項需要政府、學校、學生個人多方聯動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首先,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其次,學校也要通過開設網絡素養教育課程和網絡文化建設等方式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最后,學生要加強網絡自我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保持正常的人際溝通。
參考文獻
[1] 談玉婷.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探析——基于對微信5.0的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3(18):147,151.
[2] Dan Gillmor.We the Media[M].Boston:O'Reilly Media,2006:12.
[3] Charles R.Mc Clure.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1994(7):115.
[4] 高原.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缺失及其對策研究[D].燕山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