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琴
摘 要:農業是我國最基礎的支柱型產業,農業經濟發展不斷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圍繞“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提出了促進農產品營銷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農產品營銷;農業經濟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075-01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1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我國經濟呈現出高速發展的趨勢,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消費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場對于農產品的要求逐漸增高,這為農產品的營銷和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1]。
1.1 ?網絡基礎設施較差
相較于城市,農村地區經濟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建設差,互聯網普及率不高。網絡基礎設施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對于農產品營銷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1.2 ?缺少專業人員
我國大部分青壯年農民外出尋求發展,導致農村剩余的勞動力以婦女和老人為主,但是婦女和老人因為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利用互聯網平臺銷售農產品,加大了農產品營銷的難度,導致農業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1.3 ?物流體系建設不完善
農村地區物流體系建設不完善,傳統物流未完全覆蓋偏遠地區,互聯網物流在農村地區沒有得到普及。農產品具備保質期短和儲存難度較大等特點,對物流運輸的要求非常高。在長時間的物流運輸中,極易出現農產品變質的現象,造成農產品浪費,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和農業經濟發展。
2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2.1 ?完善基礎設施
“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和農業經濟發展必須依靠互聯網的支持。擴大農村地區互聯網覆蓋的范圍,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農產品營銷提供更為快捷方便的電子銷售渠道。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積極引導農民進入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引進淘寶、京東和天貓等電子商務平臺,尋求新的農產品品牌營銷和營銷模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2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樹立網絡營銷觀念
我國農業結構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想提高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樹立網絡營銷觀念,促使農民革新農產品營銷模式,用互聯網營銷的方法進行農產品銷售。在農民具備了網絡營銷觀念的基礎上,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給予政策支持,扶持建立互聯網銷售渠道,組織宣傳講座,提高農民的網絡銷售意識。增強農民對網絡營銷優勢的認識,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更新農產品的營銷模式和途徑,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2.3 ?利用互聯網有效整合農業發展資源
在“互聯網+”時代,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對農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面向市場對農產品的市場價值進行分析,研究農產品未來發展趨勢,避免出現盲目生產的現象,確保農業生產符合消費者的需求[2]。
2.4 ?完善物流體系
在我國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由于缺乏農產品儲存點,也沒有設置相關的物流點,加大了農產品運輸和儲存的難度,進而嚴重限制了農產品營銷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國家要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的物流體系,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建立不同的農產品儲存點和相應的物流配送點,保障農產品的運輸和儲存,進而保障農產品的質量,為農產品的營銷清除障礙,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3 ?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到來,對人們的生活和企業的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國的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最大程度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連榮.“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31(2):59-60,73.
[2]艾尼瓦爾·吾加木尼牙孜.“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7(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