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王飛 韓福英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琳瑯滿目的物質產品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對于新異奇巧的產品充滿了很強的購買欲。由于對物質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又處在經濟不獨立階段,有些學生就會使用校園網絡貸款。校園網絡貸款“盛行”,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例如平臺宣傳策略的誘導性、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互聯網+”概念下的去紙幣化消費方式的普及等,都是促成校園貸“盛行”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平臺宣傳;消費主義思潮;“互聯網+”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1-0146-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4;F724.6;F126.1 ? ? ? ?文獻標志碼:A
校園網絡貸款簡稱為校園貸,最早出現的校園貸并不是依托網絡渠道形成的平臺模式,而是銀行發現大學生巨大的消費潛力之后,推出為大學生辦理信用卡的業務。各銀行之間爭相盲目開拓市場,但隨著壞賬、注銷的增加,迫使這些銀行又不得不相繼退出高校金融借貸市場。銀行退出后,新的金融借貸模式填補了市場空缺,以私人信貸、P2P平臺、分期購消費平臺和提供貸款服務的各電商平臺陸續出現。平臺數量和使用網絡貸款的大學生在近3年內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這些平臺的規范程度不一,解學生燃眉之急的同時還會有一些潛在風險,給大學生、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都帶來一定影響。
1 ?平臺宣傳策略的誘導性
我國的在校大學生有幾千萬人,學生的消費能力和需求十分旺盛,雖然他們在年齡上已經是成年人,可在心智上卻仍然不是很成熟,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但又對一些遠在他們經濟能力范圍之外的高端用品或者電子產品非常青睞。網貸平臺捕捉到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興趣點,制定的宣傳策略很容易讓學生接受網絡平臺分期付款購買或者是通過平臺貸款消費的模式。為了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有的平臺甚至打著“零利息、免擔保”和“無需抵押,只需提供學生證即可辦理,1小時到賬,還款無壓力”等極具誘惑力的宣傳廣告,切合了急需貸款的大學生心理。他們苦于沒有擔保而無法通過正規途徑貸款,現在卻輕而易舉就可以被網貸平臺解決,這種“簡單粗暴”的用戶體驗,一方面縱容了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學生對物質、消費的追求,助長了學生之間在物質上的攀比風氣,同時也刺激、誘導了學生非正常消費或使用資金[1]。
2 ?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
消費主義思潮,就是把個人的自我滿足和快樂放到第一位的消費思潮或風氣。該思潮促使人們不斷追求新的消費品,以滿足自己的精神快樂。消費不再被看作是一種手段,而是為了消費而消費。消費主義思潮就是通過刺激消費欲望來對當代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校園網絡貸款就是在這種思潮影響下最顯著的表現,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2]。
2.1 ?為消費而消費,摒棄節儉美德
發達的大眾媒介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的平臺,大學生作為網絡和大眾媒介的主體,很容易受到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追求商品所具備的符號意義,而物質商品本身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則被放到次要地位上。鮑德里亞《消費社會》中寫到:“當消費幻化為符號,消費品也就成為地位、身份的象征,由此導致物品失去了為人服務的屬性,人反而被物支配[3]”。目前,有部分大學生通過這種被符號化的消費品,來獲得所謂的自我存在感和自我“身份”的確定。這種消費觀使大學生將節儉美德拋到腦后,為了達到自己的物質需求開始借助校園網絡貸款,甚至不惜觸碰法律底線,通過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以獲得網絡貸款。
2.2 ?僅注重物質欲求,忽視理想追求
受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正常的物質需求結構被徹底打破,而被建構成一種畸形的物質欲求。人對物質的主體控制能力被削弱到最小程度,開始被消費支配異化到自身的對立面,單純追求物質的符號化意義而忽略了理想精神層面的追求,成為物質欲望的“奴隸”。經濟繁榮和生產力發展,使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這一大背景下,大學生很容易被消費主義思潮“俘獲”,當他們將物質欲求作為終極追求和目標的時候,就會喪失斗志和奮斗的目標。
2.3 ?熱衷攀比導致正常的人格塑造受阻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及休閑娛樂中,總是喜歡有意無意地與他人作比較,以求心理平衡,獲得自我認同。還有的大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往往會通過購買一些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商品來顯示自己的特殊性。這種有意無意的比較,很容易造成學生不理性的攀比性消費。人格的形成會受到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的影響,良好的人格對于個人的發展和成長具有巨大的意義,可以使大學生冷靜地看待問題,作出客觀的判斷,制定長遠的人生規劃。但是如果大學生受到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就可能會推崇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使其偏離正常人格塑造的軌道。
3 ?“互聯網+”概念下去紙幣化消費方式的普及
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各年齡層次的民眾,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是最高的,網絡購物已經成為大學生購物的主要渠道,消費模式的變化,會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產生影響。雖然大部分大學生都比較贊同理性消費和有計劃性的消費理念,但在實際消費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的會存在無節制消費。調查顯示,46.03%的大學生認為“還是要趁年輕對自己好一點”“物質需求的滿足是有必要的”。
隨著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等業務的推出,大學生非常熱衷于這類提前透支且非紙幣化的信用消費。與傳統的“儲蓄消費”不同,信用消費可以先消費后還款,而且在消費過程中沒有紙幣參與,僅僅是數字的“交易”,容易造成大學生過度消費和無節制消費,最終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慣和觀念。物質欲望的閘門一旦被打開,現有的經濟能力不能滿足高額的消費需求,于是學生就會“求助”于校園網絡貸款。這時,正確的價值觀、健全的人格、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較強的自我控制力就變得至關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大學生抵制符號化消費和校園網絡貸款的“吸引力”,避免其陷入泥淖。
4 ?結束語
校園網絡貸款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作為主要的教育管理機構,要正視學生與網貸平臺之間的關系。“喜歡嘗試”和“引領潮流”是大學生的天性,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管理文件,例如建立校園范圍內渠道暢通、手續便利、利率合理的金融借貸體系,不要給不規范網絡貸款平臺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龔成,于潔婧,凌怡.校園網貸,是“蜜糖”還是“砒霜”?[N].杭州日報,2016-4-8(A05).
[2]張卓.從“校園貸”亂象反思新時代大學生消費教育[J].走向社會科學,2018(3):212.
[3]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