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瑜 姚遠
歌曲創作在中國自有其傳統,但多是以單線條的獨唱或齊唱歌曲為主,樊祖蔭等在少數民族地區發現有少量的多聲民歌。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逐漸引入了西方的合唱藝術,這一誕生在教堂之中并支撐西方音樂發展的音樂體裁,一直以來都是創作者眷顧的對象。自學堂樂歌引入合唱形式以來,它在中國的各個時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黃河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祖國頌》等。而它在近年來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或與“彩虹”、“八秒”等新型合唱團的作品及其表演有關,新穎的形式,尤其打破正襟危坐的舞臺表演手法,使合唱突然之間成為最為與大眾親近的音樂體裁之一。其實,合唱形式的再次受寵與近年來群眾日益增長的音樂文化需求有很大關系,各類人群在集體協作的合唱訓練中溝通了彼此因現代工作方式產生的隔離,所以,近年來合唱隊及其對合唱新曲的需求成為音樂“新景觀”,也成為舞臺藝術常見的、熱衷的形式之一。
但新的熱潮掩蓋不了合唱源自于西方教堂中的藝術本原所存在的欠缺,不再注重縱橫向的聲部關系,在注重旋律線條和新穎音響之時,也有意無意間撇開了合唱藝術本原的形態。但注重聲部均衡之美、和聲之變,乃至聲部線條間的呼應與對比等手法,仍然是合唱藝術最為吸引人的魅力之處。所以,那些追求音樂本原藝術魅力的創作者仍在為傳統合唱作品的譜寫而盡心。6月18日在西安舉行的《鄉愁——暨王安潮聲樂作品音樂會》或是為這一學術背景給出了他的回應,以傳統合唱手法中注重聲部的縱橫向的和聲、復調關系而努力。筆者參與其中,對音樂會中注重聲部衍變之美的探索深有印象,10部作品風格各異,內容有別,形式多變,題材與體裁豐富,以追本溯源的觀念對傳統合唱藝術手法中的各種關系進行了個性的由內而外地探索。
一、形式:以傳統而求本原形態
除了加演的《我愛你,中國》外,10部作品從體裁形式上看可分為四類:兩聲部小型合唱、四聲部混聲合唱、加領唱的大型合唱、領唱為主的合唱等;從音樂形式上看,有兩聲部的同聲小合唱,有四到六聲部的混聲大合唱,還有對唱、輪唱、重唱、領唱與合唱等形式。但整體上的風格多是以傳統合唱的形式而處理,從而展現其回歸合唱本原音樂形態的創作觀念的特點。
《六尺巷謠》(汪世學詞)、《廊橋夜色美》(陳守國詞)、(相信明天)(蘇昉詞)等3部作品,多是以2個聲部的對位形式為主。如《六尺巷謠》,兩個聲部時分時合,前后呼應、上下并置,以民族和聲中的四度疊置為其主法,而兩聲部間在線條的構建上也自成旋律,在音調的細膩、流轉之間,展現合唱藝術本來注重的聲部協調發展的關系,在音樂呼應、衍變之間展現作品特有的妙趣,曲間的音響變化也給觀眾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
《沂蒙山水綠映紅》(陳興玲詞)、《可愛的家鄉》(毛愛民詞)、《我的銅陵我的愛》(蘇昉詞)等3部作品,都采用了領唱與合唱的形式,也都注意了聲部逐漸疊加的層次關系,所不同的是,前二者相對長大些,尤其是《沂蒙山水綠映紅》聲部更迭較多,既將領唱與合唱的呼應關系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展現,也將和聲中注重聲部的非三度疊置進行了性格化展現。3部作品都以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較大發展空間而賦予合唱藝術以多變的藝術世界。
《文都頌》(蘇昉詞)、《征程》(程學儉詞)是兩部相對長大一些的合唱,都在四聲部或以上聲部數上進行了多種和聲關系嘗試,曲中除了加強四聲部和聲縱向關系的表達,還運用了領唱與伴唱、混聲與同聲合唱、齊唱與輪唱等多種形式以求外在形式的變化而將作品的內容逐步展開的特點,尤其是作品加強的聲部縱向和聲關系上,展現了西方古典時期的傳統合唱手法所產生的音色音響的變化。
《再唱大別山》(王和泉詞)、《鄉愁》(余光中詞)是領唱與合唱的形式,前者是以領唱為主的作品,合唱部分只是作為曲中的點綴、呼應,從而在烘托領唱旋律線條的基礎上而展現線性貫穿的手法。《鄉愁》以合唱為主的作品,尤其是合唱在襯托、渲染基礎上進而加深作品意境的描繪,在有些段落還有增加了音樂的戲劇性張力作用。
作品音樂會從整體風格上統籌規劃,以傳統合唱形式作為創作的主要手法,從而使音樂在聲部構建上極為注意均衡關系,在和聲上也展現出飽滿厚重的音響,從內在的和聲、織體入手,在展現合唱本原之美的同時,也挖掘了合唱由內而外的多聲音樂特點。
二、題材:以地域民俗而求特色
中國合唱作品在音樂表現內容特別注意選材的地方民俗視角,在此基礎上而求得作品個性特色。作品音樂會中的作品多以各地的民俗、歷史、風景為創作的選材內容,同時,與之對應的還在詞意內容表現中挖掘了地方民間音樂素材,將其旋律烘托中的多聲部以和聲的變化而展現其特色。借助外在形式上的傳統手法,在民俗而產生的音色音響的多變中求得地方音樂的多樣變化,進而使音樂的曲調產生豐富多彩,以不斷新穎的音樂而吸引觀眾觀賞的興致,展現學術性合唱音樂會的藝術魅力。
《征程》是第一人稱的口吻,反映西北地區古代戰爭中青年人勇敢參與保家衛國的經歷,在旋律中運用了西北民間音樂中的信天游、秦腔等音調素材,其中,特色之處在于運用四五度跳進后的級進下行音程,六七度下行跳進后再下行二度音程等特色手法,使得音樂旋律深沉、厚重,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戰士的抗爭情境,程學儉歌詞中運用了古典七言律詩的句式,為作品的古韻又增加了戲份。
《可愛的家鄉》是毛愛民展現巢湖地區無為等地的民俗題材而創作的,悠揚舒展的江淮“田歌”音調素材,使音樂一開始就將觀眾帶入清新自然的田野風光之中,毛愛民的歌詞有生活感悟,有家鄉情懷,聽來使人暢達、欣然。
《六尺巷謠》《文都頌》為的是表現安慶地區鄉俗,曲中運用了桐城歌、黃梅戲等民間音樂素材,形象鮮明地將人們引入龍眠山間。其它像《沂蒙山水綠映紅》、《我的銅陵我的愛》、《再唱大別山》、《相信明天》等,都以地方音調而物化得標識出民俗風情,《沂蒙》中以《沂蒙山小調》的素材而展現合唱后的衍變,從其音調的內蘊來看,使觀眾有游覽各地沂蒙山水的感受。當然,也有像《鄉愁》這樣采用非具象地方音調的做法,但曲中依從詩作段落變化而設計的四種場景,也讓人感受到合唱的個性特色。
三、演繹:注重細節的完美態度
合唱藝術的舞臺魅力要通過演繹才能實現,觀眾之所以喜愛這一藝術形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它豐富的和聲魅力。它的演繹,既要注意演唱技巧上的圓融通透,也要注意音樂上的風格韻味。本次音樂會的演繹,暢想合唱團展示了院校學術優勢所在,尤其是追求音樂演繹的完美態度,使音樂會在追新獵奇基礎上,達到了展現合唱藝術特色的目的。
首先,除了作曲者王安潮教授在創作上的主體作用外,如上述所言;其次是藝術指導的作用亦是功不可沒,聲樂指導白萌教授、陳立怡教授,在合唱演唱整體風格上的宏觀調控,在謀篇布局上的恰當建議;再次是排演者,姚遠、郭瑜、楊欣雨、李莊等老師,他們在排演中對合唱團進行了微觀演唱的多樣細節處理的引導,這些都是音樂會成功表現這些新作品的細節所在。
在演繹之中,暢想合唱團的特別貢獻是最為主要之處,他們在音色的控制中注意在聲音共同融合上下了功夫,在那些需要色彩強調的作品或某些段落處,暢想合唱團的演繹有其光彩之處。如:他們在演唱《鄉愁》開始的部分時,非常注重演唱的聲腔狀態,從m母音哼鳴開始就注意歌唱腔體的打開,進而展現謠唱曲、搖籃曲的音色;在此基礎,從旋律線條起伏上注意營造鄉愁的意境,在這些細節基礎上,在每一段(全曲主要有4段)中,又注意藝術形象之間音色的反差,進而展現作品的整體藝術,力求完美地展現作品的起伏與張力,呈現出“鄉愁”中離別、分別、盼望,直到訣別的場境和心境發展,從而以飽滿的音響、起伏的線條、對比的段落而展現情感的細膩。
在《征程》的演繹上,其首段的領唱與合唱,在意境(西北戰場)和語意(戰士出征)呈現的兩種關系上,以領唱的凸顯但不突兀、合唱的深沉但不凝重而實現;《鄉愁》的巨大情感變化及其轉換,在領唱與合唱團員間的默契配合、細致揣摩間達成;《可愛的家鄉》中的民間風情的領唱表現與共融襯托型的合唱融會,在排演中以細膩處理而實現。音樂會中的演員們精神抖擻,齊心協力,力圖呈現出他們技藝最好的一面,給觀眾以完美的藝術效果。
以筆者觀察,注重合唱理念的純美建構是當前很多像暢想合唱團之類團隊在藝術上成熟的基礎所在,他們對合唱藝術執著追求的態度,在其演繹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高校內的合唱團,他們由聲樂專業為主的師生組成,其聲音基礎好,再加上演繹態度的端正,從而使其在學術性、大眾性合唱活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演繹狀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從本場音樂會看,西安美院音樂專業的師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并力圖群策群力,在作品的音色把握,風格詮釋,尤其是明暗、濃淡的豐富音色變化處理上,展現其較為學術的一面。據悉,本次音樂會題為“鄉愁”,實際上是藝術基金的資助下的展演,這種外在的資助使得合唱作品有了更好的展演空間,能以純美之境而挖掘創作新品的內在美韻。
結語
本場音樂會的曲作者王安潮教授深諳合唱藝術本原形態之法,他廣博地研習并將其運用于具體的作品新探之中,以其扎實的探求而為我們展現了合唱藝術中那些傳統手法的魅力,這些創作手法及觀念對高校的教研是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的,也即是追本溯源的學術之旅。王教授創作中的扎實、務實的創作態度,也使其作品透露出樸實無華的特點,其作品沒有華麗的外表,結構均衡,和聲飽滿,少有奇異之聲,多有醇美之韻。在這些作品之中,也展現了創作者真誠情感的表達,這是他以“鄉愁”為題,意在各地鄉音鄉情的民間音調表達,而這些真情的表達,既是打動現場觀眾的藝術效果所在 ,也是推動中國合唱作品民族化、現代化的真實情感所在。
項目基金:本文是陜西省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小型作品”《鄉愁》的成果之一
郭瑜 ? ?姚遠 ? ? 西安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