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來講兩個重要意識。
第一,防止阻放強化的關鍵是嬰幼兒期。我要特別強調的是,防止阻放強化最關鍵的時期是嬰幼兒期。也就是孩子剛剛開始抓東西、要東西的時候。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對孩子加以強化,后續就容易得多!但是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小,從一開始看不得孩子哭,一哭就滿足他的要求,到后來受不了孩子鬧,一鬧就放任他的欲望。幾年后,到了童年、少年甚至以后,再想糾正孩子的壞習慣,成本就高得多,后果也往往嚴重得多。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就自然懂事了,請大家務必記住,連動物都知道探索環境限制的邊界,孩子在這個問題上,一點都不小。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放任孩子的做法,正是培養出來鬧人不懂事孩子的根源。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要記住,孩子一哭你就抱,就哄,正是培養孩子鬧人行為習慣的開始。不哭才抱,才逗他玩——給予孩子親情需要滿足的獎勵;哭就不抱,不哄,具體需要什么,就給他什么,但是絕對不給予親情需要滿足的獎勵。如果家長在這個嬰幼兒時期,堅持這樣的原則,把它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理性、懂規則的人的大事來對待,那么許多家長現在遇到的被孩子鬧得痛苦不堪的情況就根本不會發生。
其實孩子是弱者,他想要什么,你不給他,他也沒有辦法,家長還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用其它東西吸引他,降低他自身對目標欲望的強度。你會發現,其實如果一開始不慣孩子哭鬧的行為,孩子發現他的努力沒有可能性,他自己就不再堅持了。這是因為,“不做無用功”是動物的本能。鬧是因為他覺得存在著可能性,而鬧的手段,是獲得目標的途徑,如果他覺得沒有可能,他也就自動不會去鬧;如果他覺得鬧的手段與獲得目標沒有關系,他才不會去采取這種手段。所以孩子鬧,一定是因為家長暗示了孩子存在著可能性,孩子采用鬧的方法,一定是在孩子的經驗中。
鬧的方法能夠成功地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如果你給孩子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給孩子留下了成功的經驗,那么孩子一定會把他的手段發展到極致。直到你屈服!這就是弱者暴力!
第二,暴力對建立自覺的規則意識不利。
有許多家長,在堅持自己原則與要求的時候,是用吼、罵甚至打的暴力方式。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以暴力的手段維持原則與要求,不僅僅對孩子會造成傷害,還會使孩子形成這樣的概念:我不是要遵從原則,而是要屈從暴力!暴力的方式,降低與沖淡了規則在決定結果中的支配地位,降低了原則與要求本身的嚴肅性。我想告訴各位家長,用暴力逼迫孩子就范的教育方法,不能有效地培養孩子規則意識。表面上孩子服從了,事實上是孩子更不懂事了!因為在孩子服從的背后,你讓他懂了的事是:誰能決定結果,取決于誰擁有“暴力與強權”,你看那些,在暴力下屈從的孩子,眼神里都透著“等我長大的!……”。孩子不懂事,鬧人,與家長在堅持要求時的態度與方式有很大關系。堅持原則,堅持要求,最好的辦法是家長的親情與愛的力量,其實親情恰恰是堅持原則,維持要求嚴肅性的最好抓手。也是減輕與平息孩子欲望達不到時痛苦的良藥。在孩子的自身欲望的目標達不到時,親和需要的滿足,一方面分散了對目標的期待強度,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產生安全感,降低了規則與權威的壓迫感,還是那個在公園大門口非常想去公園玩的孩子,家長的原則是,既然有約在先,上課沒有上好,這周的練琴沒有達到老師的滿意,就不去公園了。現在,不能去公園就是原則。但是孩子現在非常傷心怎么辦呢?這個家長非常懂得心理學,她抱著孩子,非常理解孩子的說:媽媽知道你為不能去公園很傷心,那你就在媽媽的懷里哭一會兒吧!媽媽很理解你,你下周好好表現,我們一定有機會去公園的。你就在媽媽懷里哭一會兒吧!堅持原則,維持要求,與暴力不是必然伴生的關系。這個家長的做法,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我很理解,家長被孩子鬧得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的感覺,但是我還是要在這里奉勸家長:如果你要做不到堅持原則,你就別期待你們家孩子是一個懂事、守規矩的孩子,我提醒家長,孩子的哭鬧,痛苦,是他控制家長的手段,認清這一點,你就不會有那么多受折磨感。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勸家長權衡一下,你是讓孩子痛苦一陣,使其成為一個懂規則、守規矩的孩子,還是讓你眼前輕松一陣,然后一直被他的暴力手段所控制,最終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只相信暴力不懂得規則的小混球?很多家長都不明白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懂事有規矩,而自己的孩子如此刁蠻,不講理,如此混帳。現在請那些被孩子鬧得痛苦不堪的家長反省一下,在你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由于你沒有堅持原則,形成了阻放強化的效應,自己親手強化了孩子惡劣的行為。以嚴厲的要求開始,以惡劣的結果告終,這就是放任強化的效應。
好的習慣對未來一生的影響意味著什么,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這里要強調的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是幼年、童年。在孩子幼年、童年的教育中,習慣的養成遠比具體知識內容更重要。現在大家都在談素質教育,但是很少有人從心理建構的角度,明確“素質”這個概念下所包含的心理實質是什么,現在我告訴大家我的分析結果,素質是由動機、能力與習慣三個核心要素構成的。遺憾的是,動機與習慣都是被教育大大忽略了,沒有納入系統化、體系化的教育結構中去,甚至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還破壞了動機與習慣的養成!這是需要我們反省的地方。在金庸的小說《雪山飛狐》中有一段故事:“關東大俠“胡一刀,與“打遍天下無敵手”苗人鳳在萬丈懸崖的峭壁上決戰,打了幾天幾夜不分勝負,最后一天,胡一刀了解到了每當苗人鳳要使出一個絕招之前,總會有一個聳肩的習慣性動作,這動作,是由于他當年練功時,由于老做不好這個動作,師傅總拿藤條抽他的肩膀,他挨抽的時候,下意識地有一個聳肩動作,結果絕招練成了,聳肩的動作也成了習慣,當胡一刀掌握了他的這個習慣性動作之后,在他聳肩的時候,就預先知道了他下面會使出什么招數,于是勝負自成定局。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在人生的很多關鍵時刻,決定最終結果的往往不是理性、不是能力,而是動機與習慣。
所以我希望家長要把養成好習慣,防止與戒除壞習慣當做教育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此外,教育中“獎懲”也要有基本原則和原理,就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獎懲!
我在前面的講座中,曾經講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4歲開始學琴,一直到14歲,沒有一天不是在父親的監督下練琴,可有一次爸爸不得不出差了,他趁爸爸出差這3天時間,自己練下了一首非常難的曲子,爸爸一回來,他說:“爸爸,我給你聽一首我剛剛練的曲子!”他彈給爸爸聽,爸爸聽完后,給他指出了五個錯音,轉身就走了。孩子大哭一場!家長很不理解,這孩子怎么這么脆弱!指出幾個錯音就哭了,家長這個時候一點都沒有意識到,我想可能許多家長可能都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哭,不是因為家長指出了他有五個錯音,而是因為爸爸嚴重地懲罰了孩子,懲罰了孩子三天刻苦自覺練琴的行為!大家可能也還記得,我前面講過的一個無緣無故見到生人張嘴就罵臟話的孩子。可能從家長到周邊的人,都沒有意識到,當聽到孩子罵人以后,成人驚訝的說:“咿,這個小孩,這么小就會罵人了!”你就是在大大的獎勵這個孩子,獎勵了這個孩子無故罵人的行為。為什么說父親指出了幾個錯音,就是懲罰了孩子自覺練琴的行為大人對孩子罵人表示驚奇就是獎勵了孩子無故理人的行為呢?這可能是很多家長與教師想都想不到的!可以說,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通過獎勵而養成,通過懲罰被防止或戒除的。獎懲是教育最重要的手段,是實現教育目標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是遺憾的是,許多人把這個問題大大的簡單化了。由于人們不了解獎懲的本質,以致于獎懲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以致于獎懲在不適當的被濫用。可以說許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都包含著濫用獎懲的原因。現在,我們就來談談獎懲的原理與應用中的策略問題。
原理: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獎懲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是獎勵?有的人會簡單的以為,禮物、夸獎, 就是獎勵。大家有沒有見過,你給孩子禮物,孩子根本就不在乎,一點獎勵的效果都沒有?你見沒有見過,你表揚孩子,孩子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一點激勵的效果都沒有?禮物、夸獎都是獎勵的形式,而不是獎勵本身!什么是獎勵呢?獎勵作為一個動詞:其實質是,當一個行為完成時,給予快樂反饋。作為一個名詞:獎勵是引起受教育者快樂的東西。從心理學原理來講:快樂是人的需要獲得滿足時的感受。因此,對教育者而言,獎勵就是要滿足對方的需要。獎的本質是:需要的滿足!從人類的行為原理來講:凡是一個行為的結束,后面跟著某種需要獲得滿足的快樂,這個給行為者帶來快樂的東西,就是對行為的獎勵。這個獎勵就會強化這個行為。與此對應,什么是懲罰?懲的本質是需要的剝奪,需要的剝奪產生痛苦的體驗,痛苦就抑制行為的動機。打是懲罰,剝奪了孩子的安全需要;不讓吃飯是懲罰,剝奪了生存需要 ;不讓出去玩是懲罰,剝奪了自由需要;不理孩子,對孩子惡言惡語,是懲罰,剝奪了親和需要;寫錯字,罰寫一百遍,典型的懲罰,背后包含許多需要的的剝奪。概括地說,當一個行為完成時,后面跟著一個使人產生痛苦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懲罰!這個懲罰,就會抑制、消弱這個行為的動機。那個三天練下來一首超難的大型樂曲子的孩子是想向爸爸證明,自己是一個自覺的、刻苦用功的好孩子,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獨立學習了,是想通過這個自覺練琴的行為,贏得父親對自己的贊賞與信任,希望父親認為自己是一個任人放心的好孩子!他對父親有親和需要,但是父親沒有表現出來對他行為的認可,父親就剝奪了孩子的親和需要,讓孩子傷心、痛苦,孩子就由于自己三天刻苦練琴,練下一首大曲子而遭受了懲罰!這個懲罰,就使孩子想自覺努力練琴的動機就下降了。孩子有成就感需要,想看到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的效果。因此他口出臟話,罵人,他不知道這句話的內容意味著什么,但是成人的驚訝的表現與反應,讓他看到了自己對世界的影響力。人的驚訝與反應,就滿足了孩子的成就感需要成人的表現就構成了對孩子說這句臟話的獎勵。于是孩子說臟話的動機就被強化,我希望每一位家長與教師都能夠從這兩個例子中舉一反三,認識到,孩子不愿意練琴,不愿意去上課,不愿意學習、不愿意勞動,不愿意做任何教育者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背后都一定有這樣的行為遭受過懲罰的原因。孩子愛罵人、愛打架,愛撒謊,愛逃學、愛偷東西、沉迷于電腦、電視,愛做任何教育者最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背后都一定有這樣的行為受過獎勵的原因。大家明白了嗎?從獎懲的原理上看。孩子練琴的時候,你在旁邊責備孩子,就是對孩子練琴行為的懲罰;你的這種行為,就與你說:“又在那練琴,光知道練琴,看我不打你,再練琴我就狠狠地教訓你”!性質是一樣的!孩子去老師那里上課,教師訓斥孩子,就是對孩子上課行為懲罰!孩子練完琴去寫作業,就是對練琴與寫作業兩個行為的同時懲罰。孩子,去考級拿到了5級通過證書,你告訴孩子,成績屬于過去,鄰居的孩子都考了7級了,你不要驕傲!你就是對孩子考5級通過的懲罰。反之,孩子有親和需要、審美需要、成就感需要、優勝需要,等等需要,做完一件事,讓孩子在這些需要的滿足中獲得快樂,這就是對孩子進行了獎勵。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獎懲。當了解到獎勵是需要的滿足,懲罰是需要的剝奪,這樣一個基本的原理時,我們馬上能夠想到:哪里有需要的滿足,哪些就有獎勵;哪里有需要的剝奪,哪里就有懲罰。孩子往往在成人不知不覺的獎懲中被塑造成為現在的樣子,不管這個樣子是你希望的,還是你不希望的,你都可以從獎懲的原理上去分析,孩子現在身上有的特征是不是曾經有你獎勵他的影響,孩子現在身缺的東西,是不是曾經有你懲罰的結果。也正是由于獎懲是需要的滿足與剝奪的本質,決定了獎懲幾乎是不處不在、防不勝防的。這就是教育者要特別加以注意的。
下期我們將給大家講一下獎懲最基本的原則。只有掌握好這些獎懲原則,家長與教師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好獎懲的手段,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是至關重要的。(未完待續)
周海宏 ? ?博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