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澤天
【摘要】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的笙,隨著國家、政府對音樂事業的重視與發展,其發展現狀與推廣引起了眾多業內人士的關注。關于笙的作品、專著,不管是在數量方面還是在質量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熱衷于演奏中國作品與民族樂器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加,這些現象的出現為笙在當代的發展增添了新的生機。但對于公眾而言,他們對笙的認識還比較淡薄,同時笙在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還存在很多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于笙在當代的發展現狀,從笙的文化蘊意入手,對其推廣之路進行研究與分析,希望能對笙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一些促進作用,也希望能夠為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從而幫助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古老樂器。
【關鍵詞】笙;發展;傳承;文化;民族
【中圖分類號】J62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相比二胡、古箏、竹笛這些我國的傳統樂器而言,笙在普及程度、社會影響力以及推廣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差距。縱觀笙的發展歷史,可謂是“命運坎坷”。作為周代禮儀用樂的主要樂器,史書中對于笙的運用有著明確的記載,但隨著唐朝外來樂器的入侵,笙在我國民族樂器中的地位不斷衰弱,漸漸失去了宮廷地位而走向民間,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獲得絕處逢生的機會。在我國近代音樂家胡天泉先生的帶領下,一批批優秀的音樂家開始關注到笙的藝術發展,使這一被埋沒多年的古老的民族樂器得以在新時代重放光彩。
一、笙的文化蘊意
笙是我國最為古老也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樂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由銅制的簧片與竹管共同組成,音色甜美、醇正,單音悅耳、柔美,和聲又很有力量,具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不但能用于獨奏,還能夠很好地融入樂隊之中,極具“和諧性”,與樂隊其他成員和諧共處,而不凸顯自己,在樂隊當中能夠起到校準音高的實際功用,并且能夠連接弦樂器與管樂器,是我國民族樂團中不容忽視的組成要素。“夜夜笙歌”就向我們說明了樂器笙在我國古代娛樂生活中的地位。從外形上看,笙就像是一只展開翅膀的鳳凰,恰恰對應了傳說中的上古女神女媧。所謂笙,即生,象征著欣欣向榮、生長、生機,是遠古人們對于生命的崇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笙,古人賦予其的文化內涵便是“和”,在廣闊的精神世界中尋找一片祥和與平靜。而作為我國最為古老的簧管樂器,“自由簧”是其最大的特點,這也是我國民族樂器上最富有獨創性的代表。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笙也隨之傳向遙遠的歐洲,并對歐洲簧管樂器的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啟發作用。由此可見,樂器笙對于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隨著近幾年“一帶一路”的火熱開展,笙藝術應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再創輝煌。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手工業逐漸被工業所替代,幾乎所有的產品都能夠實現工業生產,因此由匠人手工制作的產品顯得異常珍貴。笙的制作并不是依靠現代工業就能夠完成的,它屬于傳統手工,首先在材料的選擇方面便顯示出與眾不同,重視運用五行材料。笙腳呈椎狀體,用黃柏木或紅木制作,簧片則由鑲響銅制成,由五音石加水磨制后抹在簧片上,將縫隙進行密封,再火化黃蠟將簧片進行密封,最后調整音高。整個制作工藝極為細致、繁瑣,因此工藝的傳承顯得彌足珍貴。
新中國成立后,傳統的笙大多運用于我國民間儀禮、婚喪儀式之中,也因此給大眾留下了古板、傳統的印象。但隨著近代對其進行全面改良,人們能夠更加全面地發揮笙的音樂表現力,使演奏變得更加自由。同時,隨著學者與音樂家的深入研究,笙藝術不僅在形制上得到了更加完善的改良,并且出現了更多的形制,其演奏技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音樂表演形式中,實現了其發展的多元化價值。但其傳承、發展的根本還在于人民,這其中包括理論傳承、演奏傳承以及制作工藝的傳承等。雖然當然人們對于笙的認識還遠遠不夠,但不可否認的是,笙藝術文化已然遍布全國各地、生根發芽。例如,笙的演奏專業以及在國內的專業音樂院校中普遍開設,而隨著近現代創作的笙的音樂作品被廣泛傳播,人們對于笙這一古典樂器的認識也獲得了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向了這一古老卻又年輕的藝術上;再加上以吳彤為代表的中國笙演奏家榮獲格萊美音樂大獎,將笙藝術推向了更為廣闊的世界舞臺。我們相信,笙這門古典藝術終將開出絢爛的花朵。
二、推廣與發展
在國家提倡保護歷史文化的當今社會,笙藝術開始逐漸被大眾所關注。在笙藝術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塔尖跌落谷底又慢慢回歸的歷程,至今其發展與普及道路仍顯緩慢。筆者認為它受到了許多社會因素的制約,例如目前關于宣傳、推廣笙的方式與途徑較為貧乏,我們很難在影視作品中找到有關笙的形象,更遑論演奏笙的場景,在各類音樂會場合中也很少出現笙;而笙一直以來也未能真正走進人民群眾之中,僅限于在特定的音樂團體與專業學校之中。而笙樂器的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對其傳播與流通造成一定的阻礙。
首先,笙的指法與音列排位統一,這是由于我國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導致的演奏方面的風格差異。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些演奏方面的差異性反而成為笙樂器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在我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有力證明。雖然目前保留下來的持笙方式各有不同,但就目前國內的演奏趨勢來看,河北指法應用更為廣泛。首先,這種演奏方法相比其他方式減輕了手指的負擔;其次,音位的排列方面雖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相對而言更為合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當代人應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國內外優秀的經驗與長處,對于樂器制作方式以及演奏方法上進行實踐與思考,通過不斷的研究、交流、實驗,逐漸完善了笙本體的演奏與傳播問題。
其次,如何創作更多能夠適應當代人音樂審美品位的笙的音樂作品是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后,笙作品的創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新中國成立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主要以胡天泉先生為代表的笙藝術家們創作了眾多極具個人風格的優秀作品,將笙音樂以新的方式呈現給世人;第二階段也是笙曲創作的黃金時期,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以蘇安國、馮海云等藝術家最具代表性,他們善于合作創作,并且首首經典,具有極強的社會影響力,這一時期的眾多作品時至今日仍是每一位笙學子的必修課,極大地推動了笙藝術的發展;第三階段則是二十一世紀后的職業作曲家們的創作,以劉文金、趙曉生等音樂家最具代表性。新時代的音樂家們以新的創作技法與理念創作了大量屬于當代的笙曲。
最后,笙的推廣與發展需要教育的支持,傳承人乃藝術傳承的核心所在,在義務教育中加入笙的教育,能夠使更多的人參與到笙的傳承與傳播過程中。
三、結語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笙從宮廷樂隊的主要樂器逐漸被淘汰,又在時代發展過程中慢慢回歸,雖然相比古箏、二胡這類民族樂器,笙的發展與普及程度仍較為緩慢,但在眾多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他們的研究成果也成為發展、推廣我國民族器樂笙領域的重要理論基礎。在發展與推廣笙藝術的道路上,只要我們笙藝術工作者們能夠努力、堅定地走下去,能夠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認識、了解、喜愛甚至是演奏笙,必將能夠實現笙藝術的繁榮發展。雖然目前人們對于笙的認識還比較單薄,但筆者相信,隨著笙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傳承、普及以及在基層群眾中的深入推廣,隨著笙藝術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和積極實踐,“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將不是夢想。
參考文獻
[1]鮑成龍.中國傳統笙的改良之路[J].黃河之聲,2019(1).
[2]伍瞳.試論笙組合的發展狀況與藝術特色[J].北方音樂,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