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摘要】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其中色彩明麗、童趣盎然的插圖是語文教材中最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在語文課堂中,有效地利用插圖往往讓語文教學事半功倍。
【關鍵詞】部編本;課文插圖;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插圖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部編本與人教版教材相比,插圖數量多、畫質美,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強,深受學生的喜愛。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材中色彩明麗、生動有趣的插圖,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盡管在部編本教材中出現的每一幅插圖,都是極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但由于現在多媒體的普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了插圖的作用。教師對插圖的使用效率過低、使用不當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有些教師對教材中的插圖視而不見。
其實在語文課堂中,有效地利用插圖往往讓語文教學事半功倍。無論課堂的哪個環節,都可以運用插圖來優化教學,在不同的環節同一幅插圖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即使在同一個環節中,不同的教師使用同一幅插圖的方法和效果也不盡相同。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插圖所描繪的畫面,讓學生產生興趣,引發疑問之時,再引入新的課文的學習,往往讓課堂更加靈動。
部編本教材第二冊《一個接一個》是一首兒童詩。從課題直接導入,課堂顯得乏味,用教材中的插圖去導入卻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詩歌的興趣。文中的第一幅插圖描繪了:淡淡的月色下,兩個小女孩正快樂地沉浸在“踩影子”的游戲之中。這樣玩耍的情景恰是一年級孩子最喜歡的,學生一看,就來了興趣。“你在什么時候,和誰玩過這個游戲呢?”教師引發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在無盡的喜悅中,自然而然地走進了這首詩所描寫的兒童世界中。
其實用課文中的插圖引發學生的疑問,產生對故事的好奇之時,導入課文的學習,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教師在板書課題后,就引導學生觀賞文中第二幅插圖:“這是怎么了?我要的是葫蘆,可是為什么葫蘆都掉了呢?”這一沖突大大激起了學生讀文探究的興趣,由此學生興致勃勃地走進文本,閱讀故事。
(一)利用插圖,理解課文
課文中的插圖,或再現故事的情境,或詮釋課文的重點,或展現故事的發展過程……翻看部編本教材第二冊,共有課文21篇,而文中插圖卻有近70 幅。幾乎每篇課文的學習都可以結合插圖:可以從色彩豐富的插圖中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可以從活潑生動的插圖中觀察人物所處的環境與心情;也可以從連續的多幅插圖中,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情節起伏。
《狐假虎威》是一篇經典的寓言故事。故事描寫得生動形象,尤其是老虎跟著狐貍去森林的場景。其中“神氣活現”“半信半疑”“搖頭擺尾”等好幾個成語運用得準確生動,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當時的景象就很難讓學生在腦海里上演活靈活現的畫面。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圖中狐貍、老虎的神態、動作栩栩如生,一目了然。看完插圖后,不妨讓學生分別扮演狐貍和老虎,將當時的景象演一演:“神氣活現”的狐貍“搖頭擺尾”,“半信半疑”的老虎“東張西望”,慌慌張張的動物們“撒腿就跑”……學生不僅在故事情境中直觀地理解了這些成語,更是在趣味橫生的表演中,再現了狐貍的狡猾和老虎的愚蠢。
《動物王國開大會》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全文篇幅很長,共有18個自然段,配有五幅插圖。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篇幅這么長的課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課文插圖,將圖文一一對應,把文本故事像連環畫一樣學習,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輕松地讓學生讀通了課文,讀懂了故事的來龍去脈。
(二)運用插圖,感情朗讀
低年級的課文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朗朗上口的詩歌居多,教師利用直觀形象的插圖,就能讓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朗讀、喜歡朗讀。
部編本第二冊《要下雨了》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故事。文中配有三幅插圖,在指導朗讀時,教師先指名學生試讀第一部分再帶上動作范讀,而后讓學生觀察插圖,問:老師和同學誰更像圖中的那只小白兔?學生發現在插圖中觀察了小白兔的表情和動作,讀起來更有趣,更像那只小白兔。于是就會主動地圖文對照著朗讀,當學生觀察到圖中的小白兔表情的變化——對要下雨了從充滿疑問,到半信半疑,再到完全相信、十分著急,就能把握小白兔當時語氣的變化,從而繪聲繪色地朗讀了。當然,還可以讓學生戴上頭飾,看著插圖,將故事表演朗讀。這樣將插圖與朗讀活動結合起來,將學習語言與游戲結合起來,朗讀課文就更加入情入境、生動有趣了。
(三)運用插圖,盡情表達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但語言能力有限,表達往往會過于簡單或雜亂無序,因此在語文課上,教師需要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在觀察中說話,在賞畫中表達。可以說,童趣盎然的插圖,是培養一、二年級學生口頭表達的最佳教材資源。
如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一課中,插圖描繪了夏日的池塘,色彩明麗、趣味十足。學生看圖讀文后,發現課文第一自然段描寫荷葉時,連用了兩個疊詞,用“荷葉圓圓的、綠綠的”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教師就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池塘里的其他事物,也來用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有的 ? 學生說:“荷花粉粉的,香香的。”有的學生說:“水珠圓圓的,亮亮的。”還有的學生說到了蓮蓬、浮萍、池水、青蛙……這既是對文中句式的模仿,對疊詞的拓展應用,同時又延展了故事的畫面情境。瞧,對于一年級的孩子學習完整、準確地說一句話,課文中的插圖往往功不可沒。
不僅在課堂中,在課堂的尾聲,甚至課后的作業中,都可以運用文中的插圖,讓插圖充分發揮作用,幫助學生提升認識、創意表達。
(一)運用插圖,提升認識
《小毛蟲》是一篇充滿了人文氣息的科學童話。課文配有三幅色彩艷麗的插圖,形象地呈現了小毛蟲破繭成蝶的變化過程。在課文讀完之后,教師提議:“文中有三幅圖,你想對圖中的誰,說幾句悄悄話呢?請把它悄悄地寫在那幅圖的旁邊。”學生聯系課文,結合插圖,表達著悄悄話,其實在表達自己的內心。有的在安慰笨拙的“小毛蟲”,有的在鼓勵與世隔絕的“繭”,更多的學生在贊美盡心竭力、耐心等待后,飄然舞動的“蝴蝶”。巧妙地運用插圖,不僅讓學生對文本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升華了認識,也再一次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運用插圖,創意作業
插圖不僅能在課堂上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盡情表達,也可以在課后作業中,發揮它的“余熱”。比如《小猴子下山》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講一講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學生在講新故事的時候,就可以看著插圖,講講它這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滿樹的桃子,滿地的西瓜,以及蹦跳的小兔子后,分別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感興趣的還可以看著課文中的插圖與家長一起表演“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甚至可以照著插圖編寫“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繪本書呢!這樣的作業,富有創意,給了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學生樂此不疲。但無論哪一種方式,插圖是不可或缺的。
可見,課文插圖作為部編本教材的寶貴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視。只要教師恰當地運用插圖,巧妙地發揮插圖的作用,就能讓學生愛上語文,輕松地學習語文,從而大大優化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