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萍
【摘要】國學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和寶藏,國學的存在,使得語文學科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讓語文學科閃耀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文明之光。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教材的內容也將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而擁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其中國學的內容比重將會逐漸增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的經典內容,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本文將結合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性,探討關于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策略。
【關鍵詞】國學經典;初中語文;教學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國學之風逐漸盛行,央視一檔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更是讓許多人了解到了國學的魅力。國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每一名中華兒女都應珍視和保護的文化遺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大國學的內容比重和滲透力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擔負起傳承國學文化的重要職責,讓國學之花在語文教學中越開越盛。
(一)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語言知識積累
國學中蘊含了大量的語言知識,如文言文字詞的含義和句型的構筑、古代詩詞中詞句的工整對仗和音韻和諧等,也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態度、觀念、原則和方法等,如《論語》中孔子對于修身養性的哲理般的觀點內容等。初中語文教學中包含大量的國學內容,增加學生對于國學經典誦讀的數量、提高學生對于國學經典誦讀的質量,有助于讓學生在國學世界中了解和吸收更加豐富的知識內涵,使得學生的知識邊界得到不斷拓展、知識視野變得更加遼闊 。在對國學經典的誦讀中, 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古語和文言文的相關知識,理解文言文字詞的表達含義,還能通過國學經典材料的描繪,感知千百年前的生活圖景,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面貌、不同地域的生活習俗。因此,誦讀國學經典幫助學生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歷史長河另一端的橋梁,讓古代文化與當代文明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
(二)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學會詩意生活
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僅僅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標,語文教學的深層次含義是精神教學,意味著語文教學需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情感意識、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先哲們對于道德和修養等往往具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觀點,但總體來說,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始終是我國奉行的基本品質特色。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對話。”因此,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與先哲們的優秀思想內涵進行深度交流的過程。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相結合,學生將在語文學習中進一步感受國學經典誦讀的魅力,在對國學經典的反復誦讀中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道德修養得以提升。同時,一些國學經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恣意曠達、樂觀灑脫的精神也影響著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樹立,讓學生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不斷提升,學會享受一種美好的詩意生活。
(一)將國學經典誦讀與語文教材相結合
語文教材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缺乏教材,教師的教學活動就沒有了可靠依據,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沒有實質材料作為依托,教學活動將難以為繼。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重視教材并對其進行充分、合理的運用,讓語文教材變成學生的另一個“語文教師”。初中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唐詩、宋詞和文言文等內容,具有豐富的國學內涵,因此,要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整合,還需要語文教師從教材入手,通過帶領學生一起研讀教材中的國學經典,不斷提高學生對于國學文化的認可度和喜愛度。
如教師在講解《陳涉世家》這一課文內容時,可以采取重點內容分析法,讓學生勾畫出課文中能夠表現作者思想情感或精神意志的重點詞句,然后以其中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為例,讓學生變換不同的情感和語音語調對該句進行反復誦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把握詞句應該體現的真正情感,讓學生明確該句并不是作者的自艾自憐之嘆,不應用無奈或悲痛的情緒進行朗讀,而應該以飽滿的激情、洪亮的聲音進行大聲朗讀,讀出作者擁有偉大理想抱負、不屑與燕雀為伍的豪情壯志和滿腔熱血。又如教師在講解《天凈沙·秋思》一詩時,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音頻跟讀、小聲默讀、大聲朗讀等不同的誦讀方式,體會詩歌的音韻和諧之美,并通過對景物意境的品讀,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漂泊異鄉、孤苦無依的悲涼情感,特別是對于詩歌末句“斷腸人在天涯”一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該詞句進行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作者愁苦情緒的程度之深。
(二)將國學經典與語文教學方法相結合
初中語文教學具有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對字詞成語等可以采用反復教讀與聽寫訓練的方式,對詩詞歌賦可以采用由詞句解釋到情感解析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對文章寫作可以采取范文解讀與作品評析等方式,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將國學經典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教師也需要根據國學經典的內容獨特性,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國學之美。
如教師在講解《泊秦淮》一詩時,可以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先對該詩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生平進行詳細了解;接著再讓學生初步閱讀該詩,明確該詩中生僻字的讀音和詞句含義;接著讓學生仔細品讀該詩,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 感。通過此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于詩歌的誦讀和感悟能力將獲得進一步提升。又如教師在講解《錢塘湖春行》一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程學習之初為學生播放幾段如河水漲落、鶯燕鳴叫、馬蹄行進等的音頻,激發學生的聽覺神經,讓學生通過聆聽的方式感悟初春來臨時大自然的喜悅之聲。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該詩進行賞析,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歡愉與喜悅心情。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如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想象描繪一幅關于早春圖景的圖畫等課外作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建立國學經典誦讀的有利語文環境
環境是影響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蘭室而不聞其香,久居鮑室而不聞其臭”,無不體現了環境對人教化的重要性。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產生顯著成效的,而是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因此,將國學經典誦讀與語文教學相結合,需要語文教師積極營造適合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有利環境,讓學生在濃厚的國學經典誦讀氛圍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國學經典誦讀晨會,利用語文早自習的時間讓學生走出教室,帶領學生在操場上大聲朗讀國學經典。教師還可以采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方式生動地再現如《唐雎不辱使命》等文言文課文的情景內容。此外,各班語文教師還可以聯合起來,組織一場國學經典誦讀大賽,鼓勵學生將自己最喜愛的國學經典以朗誦、演講或歌唱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國學經典的文化魅力灑滿整個校園。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國學經典依舊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以其獨有的文化特色和高度的思想精神內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國學經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每一名語文教師都應高度尊重和重視國學經典的教化作用,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努力促進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激發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熱愛之情,讓學生誦讀和品析國學經典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澤法.初中語文教學與國學經典誦讀的整合探析[J].華夏教師,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