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艷華
【摘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從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健康的心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學生逐漸成熟的自我意識在道德發展中起著導向、決策和調整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厭學心理
小學期間是心理發展、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是情商、智商逐漸提高的重要階段,是建立人生觀、世界觀的第一階段,在這人生重要的階段,需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可以說,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跨世紀人才成長的關鍵。
然而,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2010年7月,陜西省杏林鎮的五名六年級小學生來到古廟喝農藥并自殺。幸運的是,他們被村民發現后及時送到了醫院;根據2011年開展的一項大型調查,我國小學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約為80%,心理問題異常的比例為14.2%/16.4%,心理行為問題嚴重的比例為2.5%/4.2%。進一步分析發現,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學習壓力、成績不良導致倦怠和厭學心理
數據表明,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5%~10%。小學生們剛剛由自由散漫的時期過渡到被要求強制學習,因而有的學生對學習并沒有興趣,他們還停留在幼年時期自由游戲,進而導致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二、因從家庭進入集體導致的人際交往問題
當前小學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等等,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但仍以自我為中心與人無法溝通,遇到困難無法克服,缺乏信心,使學生不能也不會與正常人交往。
三、因客觀因素導致的自卑和自棄心理
有的學生由于出身貧寒、吃穿可能覺得比不上人家,從而產生自卑心理,自我封閉,不愿意與同學、老師接觸。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就會產生自棄的心理,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
四、因被批評導致的自責傾向
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為普遍,危及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當事情出錯時,他們常常心里恐懼,害怕挨說。自責的根本原因是失去關懷而引起的不安。當學生感到被父母、老師和朋友忽視時,他們往往會感到自卑;家長、老師對孩子過于苛刻和專橫,孩子的心里就會失落,從而出現自卑心理。造成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道德修養、教育水平、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條件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成長有著直接而顯著的影響。一方面,單親家庭,問題家庭、特殊家庭等不斷增加,導致大量兒童留守在家,接受隔代培養;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非常缺乏,對自己孩子的心理需求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不少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心理成長。
2.學校對心理教育的不重視
目前,許多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強調智力教育,輕道德教育,學校生活的內容和方法都是單一的。許多學生感到無聊,乏味,心理恐慌,缺乏對學習的信心,認為課堂就像監獄,把學習作為一項苦差事。同時,學校也并不重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觀察與解決。
3.教師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很多教師并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培訓,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很少進行積極的關注,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不當的教育措施體罰、精神懲罰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許多學生有孤獨,自卑心理。一些后進生更抗拒老師,自暴自棄。同時,在各方的壓力下,小學教師的心理狀況也不容樂觀,有的教師存在情緒波動、焦慮、抑郁等問題,經常給學生帶來不穩定的情緒,從而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
4.社會的影響
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近年來一直是一個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和一些不健康暴力視頻,大大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別能力,盲目模仿,導致一些學生的變態心理。例如,有一則新聞,報道了兩名小學生,因為看了穿越的電視劇后,認為跳河就可以穿越回古代,于是相攜跳入了家鄉的小河中。
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也引起了社會與國家的廣泛關注,為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具體包括:(1)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2)增強情緒調節能力,抵御挫折,適應環境,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格素質。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社會與國家的廣泛關注與支持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顯得尤為重要。教育要對我們的孩子身心健康負責,對孩子的成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所以,我們要致力培養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要培養出真正對社會有益的人。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
[2]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