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紅霞
文藝作品是一種觀念形態,它是社會生活在文學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它的表現形式有兩種,即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并且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文學作品可以通過詩歌、散文、小說等進入群眾的生活。藝術作品則可以通過繪畫、音樂、舞蹈和雜技等滲透人們的生活,能夠豐富群眾生活,提升樂趣。
群眾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也是一切活動的實施對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需要日益增長,更加會享受生活,尋找生活樂趣。社會活動是各種文藝創作的源頭,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群眾文藝創作也不斷進行創新,文藝作品不斷創新題材、形式以及內容。
一、我國文藝作品創作現狀
(一)創作者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從事群眾文藝創作的工作者大多就職于文化系統相關單位。在日常生活中,創作和發表文藝作品被很多工作人員當成一種謀生手段,工作是為了掙錢,很多人為了評定職稱或完成工作,才會進行文藝創作和排演。這導致很多文藝作品都是為了完成一時的需要而創作的,為了演出或應付比賽。所以,真正是為了群眾創作、貼合他們生活、能被傳唱的文藝作品很少。因此,群眾文藝創作者的思維受到限制。
(二)創作視野狹隘
每個地方都有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思想觀念,一些文藝創作者的思維正是被這種文化困住,主題定位不高,有些文藝作品側重于流露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而不是關注社會的接受度,導致作品主題比較狹隘,忽略了文藝作品的社會效應。一些文藝創作者獲得信息的速度較慢,難以跟上時代潮流。雖然創作者大都能深入群眾生活進行直接的體驗,有著豐富的創作素材,但有些創作者的素材收集方式過于單一,導致閱歷不足,不能準確把握主題和處理素材,難以適應社會需求與貼近群眾生活。因此,這類作品不能與群眾形成共鳴,難以得到更多群眾的肯定和青睞。
二、文藝作品創作的創新方法
(一)創新群眾文藝創作題材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創新群眾文藝創作的過程中,群眾文藝創作者首先要弘揚社會主旋律,增強文藝創作題材的多樣性和創新性,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藝創作題材不僅要具有創新性,還必須貼近生活,使文藝作品能反映人民的生活。因此,文藝創作者要深入群眾生活,細心觀察和發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進而創新出更加貼合日常生活、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文藝作品。
文藝作品創作的服務對象是群眾,因此只有得到群眾認可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人們要展示文藝作品,將其滲透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將國家政策和時代精神傳遞給群眾,以實現文藝作品內容創新,促進社會進步。文藝創作者要拓展文藝創作領域,跟上時代步伐和社會發展趨勢,善于發現、體驗和思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激發和捕捉靈感,創新和拓展群眾文藝創作題材。
(二)創新群眾文藝創作的形式
與專業文藝相比,群眾文藝會略顯遜色。例如,群眾文藝作品相對缺乏表演人才,專業指導人員數量相對不足,活動資金相對缺乏。所以,在創作文藝作品時,群眾文藝創作者一定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和特色,創新群眾文藝形式。群眾文藝創作要積極吸納各種藝術元素。例如,音樂表演往往需要借助樂器來增強藝術表現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與雜技相互結合,既能讓群眾享受優雅的舞蹈,又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雕塑與繪畫有機融合,讓作品粗中有細,平面又立體,緩解觀賞者的審美疲勞。群眾文藝作品的地域特色越突出,作品的感染力就會越強,體現其創新性,最終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和肯定。
(三)創新群眾文藝創作環境
在群眾文藝創作中,創作者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來提供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成為人們重要的社交手段。文藝創作者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獲取社會熱點信息,還可以設置公眾號,發布話題,讓群眾留言,激發新的創作思路,以更好地服務群眾。當前,要不斷擴大群眾文藝創作者隊伍,讓創作者互相交流,提升創作能力,激發創作熱情,優化文藝作品內容。
三、結語
文藝作品能夠充實人民群眾的生活,創造生活樂趣,陶冶情操,獲取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文藝創作者要堅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大力進行文藝創新,促進群眾文藝創作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