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娜 張烜皓
緣物寄情,人們可以通過被符號化的舞蹈道具來進行舞蹈作品背景、人物特征、性格特點等狀態的訴說,因為舞蹈道具具有象征性。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出現可通過自身所處環境與特定意境的變化,營造出豐富且多元的象征性意象。傣族女子群舞《水鄉》便充分體現了基于道具屬性的舞蹈語匯多意性,人們從中能夠感受到舞蹈道具與生俱來的情感符號,本文立足作品《水鄉》,試談道具這一媒介在其中的具體運用。
一、舞蹈作品《水鄉》簡介
(一)作品的文化背景
舞蹈作品《水鄉》是蘇自紅編創的傣族女子群舞。傣族是一個依水而居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愛水、惜水、戀水、護水,其生活和文化都與水息息相關。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水是珍貴的,是生命的源泉,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水,水也是傣族人民幸福、吉祥的象征。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在描述開天辟地時說:“是水形成了地,是水創造了世,水是萬物之源。沒有水就沒有地,沒有地就沒有世間萬物?!?/p>
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瀾滄江、瑞麗江流域的傣族,與水共生、蒙水所賜,不僅孕育出源遠流長的稻作文明,還創造出燦爛絢麗的民族文化。在傣族中,與水有關的節日是浴佛節,也叫潑水節。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左右,在這一天要用清水給佛洗塵,然后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潑水,也就是互相祝愿的意思,后來也會邊潑水邊唱歌,慢慢地,潑水節成為傣族的一種傳統習俗。
(二)作品內容
舞蹈《水鄉》描繪了一幅俏麗的傣家姑娘與傣家水鄉相融相映的動人畫卷。作品既塑造了如水般純潔美麗的姑娘,也表現了似少女般靈動潔凈的水。舞蹈演員時而是潺潺流動的溪水,時而是嬉戲河邊的姑娘,讓人陶醉在亦人亦景、人景相融的水鄉美景之中。該作品運用了傣族舞蹈的動作語匯,結合舞蹈形象的需要,既表現了傣家少女婀娜動人的身姿,也有輕巧靈動的性格刻畫,具有濃郁的傣族舞蹈風格。根據作品主題融入了生活動作進行藝術的提煉和夸張,河邊挑水、打水、沐浴、潑水嬉戲等,這些都是與水鄉生活息息相關的。在畫面構圖方面,編導通過隊形畫面營造出幽靜的水鄉竹林、潺潺流水的小溪、行走中的小船等,把水鄉的美人美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作品形式
該作品為三段式結構,A-B-A屬性。A段通過白描的手法構建出“幽靜的水鄉”的意境在空間轉換中還原了“滴水成音”的傣族文化,此時穿梭于水鄉竹林間的傣族姑娘似流水清音綿長不絕。B段所構建出來的是“跳動的水鄉”,舞者動作靈活跳躍,情感內在含蓄,節奏快速變化,反映了熱鬧的水鄉和傣家姑娘河邊戲水的有趣畫面。在遞進式的結構方式,情緒隨著音樂逐漸上揚并被推向了巔峰。尾聲部分一切都歸于平靜,波光粼粼,一切如同沒有發生過那般安詳,“夕陽下的水鄉”,似乎為人們鋪展開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而在這幅畫中更加美麗的是倒影在波光中的姑娘倩影。
二、道具在《水鄉》中的使用
(一)道具的多意性
道具在《水鄉》中的運用是該作品的一大亮點,因為紗巾這一道具的物理屬性,它兼具纏、繞、撐、撘、拋等功能。在此物理屬性的具象化呈現中,這便反映了道具的多意性。在具體的作品中,音樂緩緩切入,舞蹈演員將一半紗巾纏在身上,一只手拉開紗巾,此時的紗巾借助自身墜感便形成了竹林這一意象。另一半的舞蹈演員把紗巾搭在肩膀上,“撘”在傣族日常生活形態之中為“挑水”,通過畫面呈現,紗巾便成為舞臺構建中的“扁擔”。
隨著舞者的調度變化,紗巾被掛在脖子上,一只手抓在上面,一只手抓在下面蕩紗巾,此時紗巾被比作裝水的水罐。然后,把紗巾提到頭發的位置做撩水的動作,此時的紗巾被比作姑娘的長發,還原著溪邊梳洗時的生活模樣。豎排時的向上拋巾最大程度地彰顯了傣族的“水文化”,技法上使用卡農,此時紗巾被比作靈動的溪水。在最后結束時,舞蹈演員邊進行旋轉邊把紗巾裹在頭上,此時紗巾又變成了裹頭發的頭巾。
作品《水鄉》中道具轉變基于該道具自身的物理屬性,而多意性的體現貫穿其中,使得整個作品靈動活潑、端莊典雅,極具舞臺張力。
(二)道具的敘事性
康納頓曾經說過,“衣服和道具不僅能傳遞解碼的信息,它實際上也有助于通過影響身體的運動最終塑造性格”。在作品《水鄉》中,編導構建的是傣族少女們單純活潑、無憂無慮地在河邊嬉戲打鬧的日常生活場面。從這個維度來進行作品審視不難發現,道具在作品《水鄉》的應用中充滿了敘事性話語,它作為一種非語言的傳播者,與每一位舞者的肢體語匯聯系得最為緊密,甚至超過了被稱為舞蹈靈魂的姊妹藝術——音樂。
這個舞蹈的作品慢板部分,首先描寫了傣族姑娘清晨起床,挑著扁擔,穿過竹林去河邊挑水場景,體現了傣族姑娘勤勞、悠悠的生活狀態。她們在河邊嬉戲打鬧,奔跑,梳洗,在河邊無憂無慮地玩耍著。這個舞蹈里也有著深刻的傣族文化色彩和民族風情,在整個舞蹈的風格中都傳達出傣族姑娘的單純善良、熱愛生活、勤勞樸素、優雅大方的性格特點。
總之,道具作為該作品敘事話語的一部分,其中充斥著其十分獨特的敘事能力,相比較于其他舞美形式而言,道具在作品中的使用使其更加貼近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情況下還原了該民族的根性文化,與此同時也使得該作品更容易獲得族群認同。
三、結語
在舞蹈的編創中,道具的使用十分重要,編導蘇自紅所編創的《水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道具選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白色長紗巾,與傣族少女的生活也息息相關,符合傣族的風格特點,傣族人民傍水而居,水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白色的紗巾也能展現出水的特征。在該舞蹈中,編導利用紗巾,通過各種變換方式體現出傣族少女的一天,清晨提著竹筐到河邊打水,在河邊嬉戲打鬧,梳洗,劃船,夕陽西下,河水倒映出姑娘們美麗的身影,如畫一般。在這個舞蹈中,編導充分發揮了對道具的想象,它可以變成挑水的扁擔,可以變成挑水的水桶,可以變成姑娘的頭發、靈動的溪水、纏頭的紗巾等,白紗巾在這個作品中的使用方法豐富多樣,在每一個場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每一個場景生動形象,推動了每一個情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