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英
近年來,隨著科幻電影的熱映,中國的科幻型小說也越發受到重視。科幻小說作為舶來品,在中國始終是小眾,“出圈者”甚少。反之,國外卻截然不同。與此同時,有關科幻體裁小說的相關研究甚少。鑒于此,本文以認知為視角,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從結構性隱喻、方位性隱喻以及本體性隱喻對《饑餓游戲》進行分析,研究了文本背后的概念隱喻現象,使讀者在閱讀科幻題材小說時正確理解原作的寓意。
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在經典著作《我們生活中的隱喻》中指出,隱喻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僅體現在語言方面,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也是如此。恰巧《饑餓游戲》本身含有大量的隱喻現象,在此背景下,能與概念隱喻理論產生共鳴。對于這部小說的相關研究,大多數是字幕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鮮少與概念隱喻理論完全相結合。若在閱覽小說時,沒有基本的概念隱喻知識,其實人們就無法理解整部小說的背后意義。因此,本文通過概念隱喻理論,結合小說文本,探討《饑餓游戲》中的概念隱喻現象,從而讓讀者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
一、理論概述
概念隱喻理論最早可追溯到康德和雪萊等人,他們在作品中都涉及從認知視角來論述隱喻。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正式提出這一理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標志著隱喻從修辭的層面上升到一種認知方式的層面。通俗來講,概念隱喻是用熟悉的事物來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是體驗的相互轉換,這就決定了它在人們認識活動中的重要影響。
從相鄰概念域來看,概念隱喻和隱喻之間有略微的差別。學者孫鳳蘭認為,概念隱喻是用熟悉的事物來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是一種體驗的相互轉換。萊考夫和約翰遜給概念隱喻下的定義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一類事物。這里所說的“另一類事物”是指源域,“一類事物”指的是目標域,“理解”和“經歷”是指映射。因此,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由于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隱喻可分為三個類型:結構性隱喻、方位性隱喻和本體性隱喻。
二、結構隱喻
學者王寅認為,結構性隱喻就是“指隱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結構可系統地轉移到目標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結構來系統地加以理解”。簡言之,概念隱喻就是以理解一種概念的方式去理解另一種概念,將用于修飾和限定一種概念的詞語用來描述另一種概念的行為。
眾所周知,野狗都是成群結隊地尋找食物。當找到獵物時,它們會緊緊追趕并咬獵物。小說中提及共有12名地區人民參與了大屠殺游戲。他們的任務是殺死除自己以外的人,成為贏家。因為得到“贊助商”的青睞,其他參賽者如同一群野狗似的尋找女主。這就類似于野生動物追逐獵物的場景。“動物”象征著鮮活的人類因為權勢顯露出原始本性。其次,小說中人們的住所周邊被鐵絲網包圍,被其他人監視和控制著,就像被圈養的牲畜,人們不再擁有自由,而且每天溫飽都成問題。在這種生活環境中,與牲畜沒有區別。
三、方位隱喻
方位性隱喻又稱為空間隱喻,學者溫秀穎認為,它“是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完整的隱喻概念,將人們自身體驗到的‘上下高低內外等具體概念用于情緒、時間、狀態、數量、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將原本沒有方向或方位的概念賦予方位內涵”。所以,用表達空間的概念結構來構造另一個概念結構的做法最為直接。
《饑餓游戲》作為一部社會階級分明的小說,文中難免會涉及很多方位詞,如社會地位。“上”在漢語中常常對應著身份優越、情緒高漲等正面意義,然而“下”相反。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UP”和“DOWN”這一組詞蘊含著相似的涵義。《饑餓游戲》小說的基調是在未來的背景下,這個世界人們生活在12個區域,每個地區都有明確的分界線。例如,1區地理環境優越,生活富裕,能夠自給自足。然而,在凱特所在的第12區,人們靠挖掘煤礦為生,工作環境極其惡劣。從這些角度來看,生活的界限非常清楚。數字越往上,所代表的社會地位也就越高,否則相反。
在整部小說的框架內,有一個中心城市和12個區。生活在中心城市的最富有的人不需要工作和生活,因為12個區會按時支付食物和所有的費用,他們擁有著第12區人民沒有的一切。確切地說,他們通過奴役12區的人民來過著美好的生活。同時,他們擁有決定12個地區所有人生死的最高權力。
四、本體隱喻
學者王寅認為,本體性隱喻就是“用關于物體的概念或者概念結構來認識和理解我們的經驗”。通常來說,就是指用現實中的、有形的物體來代替抽象的概念。
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的“愛是戰爭”概念隱喻中,戰爭是源域,愛是目標域。“原始領域”“戰爭”的結構特征是:戰爭中有各方參與;戰爭期間必須采取某種戰略;戰爭的結束是一方獲勝,另一方失敗,或雙方和解。在理解這個概念隱喻的過程中,“戰爭”的這些顯著概念特征被系統地映射到目標域中的“愛”的概念域。在凱特被選擇為貢品之前,蓋爾把愛藏在心里,凱特也處于無知狀態。但當凱特和皮塔成為第12區的參與者后,凱特內心深處總是記得皮塔曾用面包救過她。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他們本身也是對立雙方。在小說的結尾,凱特選擇了愛情,盡管路程艱辛。其實,情感才是最中心、最具說服力的人類經歷之一。
其次,“MOCKINGJAY”這一符號貫穿全文。從本質上來看,《饑餓游戲》小說就是一場權力的游戲,統治者利用其肆無忌憚的權力迫使人民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并且是為國家機器的運行提供的一種游戲。在統治者眼中,這14區貢品的生命如同螞蟻一樣渺小。它們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取悅國會議員,警告威嚇人們,以此讓他們無法反抗。
此外,政府將人民的不滿轉移到殺害其子女的另一個地區,使每個區域相互隔離。因為只有人民不團結,統治階級就有手段和力量來鎮壓一個地區的抵抗。凱特的出現成為反抗權力的象征和希望,成為“嘲笑鳥”的代言人,盡管她只是一個平民女性英雄,一個在暴政的悲慘生活中掙扎的瘦弱女孩。在人生的起伏中,她看清了事實,但從未放棄對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盡管歷經艱辛和屈辱,但是她最后完成了“嘲笑鳥”的使命。
五、結語
通過分析《饑餓游戲》中的概念,人們可以發現,有大量隱喻表達蘊藏其中,即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三種類型。通過研究與分析可知,小說的主題是戰爭的黑暗時期,述說了人類戰爭的迫害是無止境的,利用戰爭和壓力迫使人們屈服于統治是可恥的,同時巧妙地隱喻了作者反對戰爭與和平的戰爭理念。本文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內涵,使人對作品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總的來說,人們可以通過概念隱喻的相似性或相關性來認識事物,就如同小說背后的隱含意義。這樣可以為讀者和學者提供閱讀的新體驗和研究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