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持。本文基于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理論淵源,分析了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理論價值,并對創新與發展的實踐路徑作出了探討。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統文化觀
[作者簡介]陳慧文(1981-),江蘇鹽城人,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8-0006-02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探索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關鍵詞,在十九大報告中被多次提及,體現出了黨對傳承、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事業的歷史新方位,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并發出了一系列關于傳統文化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形成了富含時代特色、內涵豐厚、系統而深邃的傳統文化觀。
(一)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根本性指導原則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傳統文化觀的哲學指南。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承襲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對待歷史的批評、傳承性。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文化發展之根在于文化積淀,新的文化精神必定產生于生產關系的變革之中。因此,批判與傳承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顯著特征。習近平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民族文化的血脈,植根于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古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應相互貫通、相互融合,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才能得到世代傳承,并散發出時代的魅力。基于此,馬克思文化觀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性與創新性,成為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所遵循的根本原則。
(二)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理論基石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指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在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創新,都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傳統文化觀形成的理論基石。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是源自于傳統文化中的知行關系。他倡導的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路線,則是源自于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對于黨政干部的任用與選拔,毛澤東崇尚的“尚賢”思想,源自于墨家的學說。作為著名的軍事家,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更是繼承與發展了墨子的“非攻”思想,站在百姓的立場,反對“恃強凌弱”的非正義戰爭,推崇維護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等。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反對一切阻礙進步的非正義戰爭,但是不反對進步的正義的戰爭。對于后一類戰爭,我們共產黨人不但不反對,而且積極地參加。”①毛澤東是改變中國現代歷史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態度是其文化觀形成的前提條件。從傳統文化中吸取治國理政的精髓,成為毛澤東文化觀的鮮明特色。這也對習近平的傳統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鄧小平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思想,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德法兼治”精神以及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所包含的“和諧”思想等,都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新時代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這些豐富的理論基石之上,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明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脈”“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文化基礎”的歷史定位;從治國理政的層面揭示了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治國智慧、發展智慧和修身智慧;肯定了傳統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傳承民族精神、塑造大國形象的重要價值;堅定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永久、科學傳承的決心。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對新時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
(一)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
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是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理論支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新審視了傳統文化在民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時既結合了中國的國情,又借鑒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理念,兩者的相互融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思想內涵。
(二)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
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蘊含的理念和方法,進一步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習近平強調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務必要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以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為教育載體,通過研讀經典史籍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提出了新時期文化發展的創新路徑,以一種更加全面的視角將中華傳統文化推向了新的頂峰。
(三)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思想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新審視了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全面規劃了文化建設的新路徑,提升了黨的文化思想。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人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文藝要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要堅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②這也可以看出,習近平傳統文化觀進一步提升了“為人民服務”的文化思想。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對加強黨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依法治國都產生了重大作用。
(一)加強“走出去”戰略,促進與世界文明的交流
交流與融合,自古以來就是文化生成的主要途徑。人類文明的發展,依賴于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促進。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對文化的融合發展十分注重,正如他在講話中所指出的“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價值。”習近平對傳統優秀文化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提倡大力傳承與創新,積極加強與世界文明的溝通與交流,不斷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從宣傳與研究方面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
習近平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有效形式作出了深刻而明確的闡述,主要包含宣傳路徑與研究方式兩個方面。在宣傳路徑上,習近平傾向于“引經據典”的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反腐倡廉工作中,習近平引用了《范增論》中“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的經典論斷,闡明腐敗的嚴重危害。在民間活動中,強調以民族傳統節日為載體,弘揚傳統美德,讓優秀傳統文化觀念深入人心。從研究形式來看,習近平進一步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在促進民族團結、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的重大作用。號召政府部門成立傳統優秀文化研究、傳播機構,鼓勵民眾開展經典誦讀、詩詞賞析等活動,讓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社會民眾的自覺行為。
(三)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與治國理政有機結合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黨和國家發展的新形勢,提出了治國理政的諸多新觀點與新理論。
1、將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核心價值觀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世界不同種族、民族間思想的交流碰撞日漸頻繁,多元化社會思潮不斷沖擊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形成了以儒家文化“忠、孝、信、誠、禮、義、廉、恥”為代表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習近平提出,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將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
2、將傳統文化的法治思想融入依法治國的偉大戰略。依法治國,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法治,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戰略”的層面。習近平系列講話中對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注重保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法治”思想相互交織融合。儒家文化主張“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這與習近平在法治建設中強調的“法治”與“德治”并舉的策略根本上是一致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努力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極大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熱情。
3、將傳統文化中的清正思想與黨風廉政建設相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伴隨社會整體物質條件的提高以及外來不良思想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些貪污腐敗的現象。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從根源上整治黨內的不正之風,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習近平注重吸取傳統文化中的“清正廉明”思想來加強黨建工作。在中國古代,“廉”是治國理政的四大方針之一,諸子百家對“廉政”的價值觀念都有精妙的論述。習近平多次引用“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傳統文化的經典論據,對黨員廉潔教育提出修身、齊家、治國的新標尺。習近平強調黨員干部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正確使用職權,反對以權謀私,對腐敗分子絕不姑息,營造了國家清正廉潔的政治環境。
4、將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相融合。在改善民生問題上,習近平強調要實現精準扶貧,執政為民必須緊緊依靠群眾,聯系群眾。這些論斷都體現了深刻地以人民為本的思想,與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一脈相承。儒家思想所提出的“民為貴,君為輕”“為政以德”“所惡勿施”等思想都是強調人民的重要性。習近平在黨建工作中也將民本思想融入其中,他指出“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將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相融合成為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重要特色。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92頁。
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10-15(06).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