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社會大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社會對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和內容也有了新要求。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重要供給主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本文將從我國博物館建設面臨的一些情況和亟待進一步完善的方面進行分析,以滿足人民群眾追求新時代、新追求、新目標為著眼點,嘗試探索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路徑。
關鍵詞:博物館;軟實力;新時代;新目標
我國博物館建設起步較晚,受經濟建設發展、體制機制不完善、服務觀念轉變慢等因素影響,我國博物館在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專業性的公共文化服務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博物館的建設方面存在“硬傷”,受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場館分布不均衡、行業場館建設單一,尤其是服務性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二是服務方向、服務目標上不夠明確,服務形式單一、缺乏公共服務的理念,難以滿足大眾需求;三是專業性人力資源儲備不足、數字化建設進度緩慢,“互聯網+”整體發展水平不夠高。針對以上不足,結合當前博物館發展趨勢,探索提出一些建議,以期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以人民為中心,增強服務意識
要想做好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各大博物館首先應增強服務觀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游客至上的理念,以群眾滿意為落腳點,突出社會效益,尊重觀眾,“以心換心”,從“心”做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服務,用博物館人的真誠熱情感動和影響觀眾,讓觀眾“賓至如歸”,感受積極的文化服務體驗。
二、以開拓性的視野,加強講解宣傳
博物館的絕大多數展品都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價值或者難以估量的藝術內涵,專業性較強。如果沒有專業的講解,大多數普通人在博物館游覽的時候,只能是走馬觀花,并不能準確理解它包含的歷史價值或者藝術內涵,會有一種晦澀難懂的感覺,不能起到以古觀今、提升自身鑒賞能力的作用。那么解說服務就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個比較好的方式。但我國目前博物館宣教人才嚴重缺乏,講解員招錄、培訓工作不足,解說工作的專業性、趣味性等方面不夠強,講解人員與參觀人員的互動不夠,致使宣教活動空洞、寬泛,不能很好的起到公共文化服務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博物館也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采取了一些探索式的研究,比如大學生志愿者、小小講解員、虛擬參觀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問題,可以作為一個方向進行挖掘。
另一方面,在我國,博物館研究人員和宣傳講解人員分屬不同的部門管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側重于理論研究、文化研究,宣傳講解研究不足,而這些研究成果是否能為大眾所熟知,重任則落在了數質量都有限的講解員身上。縱觀近年來全球博物館建設,以人為本、注重服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這給我國提供了參考。所以,針對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服務,有針對性的開發一些專業化但又相對通俗化的業務,實現“歷史”向“現實”的過渡,由文物向人文靠攏,看能否取得一個突破性的進展,起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增值。
三、關注體驗效果,加強文化創意
公眾服務能力建設是博物館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要想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就必須樹立服務為本的意識,要了解游客的需求。了解他們為什么來這里?游客在旅游中會碰到什么問題?怎么解決?游覽結束會怎么評價?還會不會介紹別人或者再次來?這就涉及到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即關注游客體驗效果,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提高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就有了方向。
(1)游中體驗需要從細節入手。比如,免費不免票、提前預約既可以控制人流,又可以避免出現游客空跑一趟的情況;展陳設計時應考慮到節假日等高峰旅游時段的擁堵問題;展品擺放順序需要精心設計,是否符合審美或者理解邏輯等等。
(2)各類功能區要完善,建設醒目標識。一般旅游都是節假日長途跋涉而來,趕行程,不免旅途勞頓,所以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各類功能區的健全以及景區標識標牌的設立就顯得格外重要,不僅可以在游客勞累的時候方便休息,體現人文關懷,還可以避免隨意亂坐、亂躺,甚至是隨地大小便、亂刻亂畫等不文明行為。
(3)文創產品是文物和人文的紐帶和橋梁,它在游客旅游結束后會有一個正向的反饋,挑選的各類產品其實就是對相關人物、地域或者某種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所代表的精神的一種認可,這會讓游客有一種獲得感,但要注意的是,文創產品的生產企業、銷售人員以及行政管理部門等之間產生的矛盾需要進行協調,避免粗制濫造,虛假產品等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真正促進文創產業茁壯成長。
四、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社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建設想取得轉型發展,必須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優化博物館展陳形式。互聯網時代的特征是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傳播速度極快,博物館傳統的宣傳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觀眾需求,積極擁抱“互聯網+”成為了迫切需要。學習借鑒浙江省的虛擬參觀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的數字化陳列等,探索博物館智慧化建設,運用AR、VR、全息技術等,優化博物館展陳方式,豐富展陳形式,讓大眾更加深入了解藏品和博物館,進而最大程度滿足大眾需求。
(2)推進網上博物館建設。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應該充分運用互聯網,突破空間限制,將博物館“搬到”網上,讓大家能夠通過網上博物館隨時參觀展覽、鑒賞藏品,感受文物蘊藏的歷史價值和魅力。現在還不具備相關條件的博物館也可以通過官微、公眾號等媒體手段搞好宣傳。
結束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牢牢把握公共服務這個核心能力,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博物館豐富的文化底蘊,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新理念,打造新產業、形成新規模。
參考文獻:
[1]葛佳琪,于煒,王婷.故宮文創產品設計解析及借鑒意義研究[J].設計,2018(05).
[2]熊雯.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