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芳
自然環境是人類存在和延續的物質基礎,人的思想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影響,先民最早的生態萌芽思想源于對宇宙的探索,對自然的崇拜,進而衍生中國古代的生態文明思想——“順天說”。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將“仁愛”惠及整個人類,道家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生態價值觀。現今,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聚焦傳統文化,以史為鑒,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關乎世界發展。
一、古代傳統生態思想產生背景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型氣質、和諧型風格和倫理型內核,這些特征與中國地理環境關系密切,封閉性是中國地理環境的一個特點。中國西北部是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東南部則是浩瀚的大海。而孕育出中國文明的黃河流域,與中國的總體環境相似,上古時代的黃河中下游北方是無法耕種的草原;往南是難于開墾的森林;往東是無法跨越的大海;往西則是不利于農耕的高原,依據現有的封閉的環境,中國人創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文明。順天說是一種自然觀,發端于古人對自然四時的認識,是古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順應自然的思想,古人生活與天地自然之中直觀地覺察到自然變化的周期性規律,并順應這種規律形成的思想,進而形成了典型的內向型文化氣質。和諧的文化風格使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講究和諧統一、仁愛親善、和睦禮讓。中國人的哲學觀念中也滲透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思想。
先民歷來把自然生態環境看作是自己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當時的人無法用自己的認識水平去揭示各種地理現象背后的規律性的東西,他們只能將之一切歸于那個至高無上力量的擁有者,這個擁有者不僅創造了世界,同時也控制著世界上萬物的運行。在對宇宙探索中,引發古人對自然的崇拜,而且形成了許多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為意識、觀念和行為規范。
二、闡釋儒家和道家生態文化思想
中國儒家和道家的內核中都有符合自己生態文明的觀念,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強調人對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張無為,不是說無所事事,而是要求節制欲念,不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從“仁者愛人”擴展到“仁者愛物”,體現了對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待母歸”。這種人類對生物的關愛不能僅僅看作是一種科學的認知,而是性善的人類情感歸屬的需要,儒家把這看作是“孝”和“義”的體現。這些思想應該成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的重要支撐。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準則,要求對大自然索取有度、對資源節約使用;儒家歷來反對濫用資源,主張慎用資源,強調“取之有度”,并要求人們珍惜資源,“用之有節”,崇尚勤儉節約,反對暴殄天物,歷來是中國重要的傳統道德規范,在儒家傳統生態文明思想上則體現為一種對物質享受的節制和對自然資源的珍惜與愛護。《禮記·王制》記載,古代天子狩獵時“不合圍”,諸侯狩獵時“不掩群”,即不把一群動物都殺死;商湯就曾“網開三面”,即便在捕獵時,也不能“一網打盡”,不能斬盡殺絕,要給野獸留下一條生路;孔子反對竭澤而漁、覆巢毀卵的行為,認為對生物的獲取要有度,“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只有愛護、珍惜大自然,使各種生物各得其所,自然界才會出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曾子則說:“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強調要按動植物的生長規律行事,以維持生態平衡;孟子認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呂氏春秋·功名》中也講:“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這都是要求人類對自然資源在愛護和珍惜的前提下有度的使用,才能保持其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正如朱熹所說:“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了遵循自然規律,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萬物,德育萬物”,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載物。這種順應自然規律的思想,對人自身的完善,從而影響社會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對現今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啟示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文明不斷進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使得資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掠奪,生態遭到了空前破壞,誘發了一系列的自然報復,比如:空氣污染嚴重、飲用水被污染、綠色植被遭到破壞、土壤沙化日益加劇、霧霾天氣更加嚴重等等,這些問題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面對這些生態問題,我們可以以傳統文化為養料,吸收并借鑒傳統文化的生態哲學思想,并從中尋找解決方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就會失去自然載體和生存環境,人類社會就會陷入生存和發展的危機。為此,我們要摒棄傳統社會以物質生產為中心,而轉向以人、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為中心。以“物無貴賤,萬物一齊”的思想,看到自然統一的整體性,又能充分尊重其差異性,讓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所,并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莊子·知北游》)。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告訴人們,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和人一樣,有其存在、發展和演化的過程。在處理和自然界的關系中,人類應該尊重和保護自然,維護種際平衡,不能為了自身的利益去損害其他物種的利益,從而導致生態失衡。
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動的關系。如果拋開環境,單純發展經濟,可以說經濟和環境就是矛盾的。如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真正按照生態文明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環境承載的范圍內發展經濟,經濟和環境之間就是良性的、統一的、互動的。因此在開發利用生態環境資源過程中,必須時刻注意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某種程度上說,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就是變生態環境資源為人類社會財富的過程。當前的重點就是解決好人類社會需求與生態環境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著力強化人們的生態環境觀,并通過制定和完善各種配套政策措施與法律法規來保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轉變發展方式,盡快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發展模式誘發的生態環境危機。
中國古代傳統生態文明思想要求人們把從自然中獲得的平常心、安全感應用到人際關系中去,以關愛、誠懇、謙虛、信任的態度來對待其他社會成員,從而實現人類社會自身的協調。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這一思想對我國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轉變社會風氣,轉變人們價值觀也會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