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紹
(作者單位: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一方面大學生出現越來越多的心理思想問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迫切,而另一方面高校長期以來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還是沿用傳統的教育方式,政治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一對深刻的矛盾不解決,必將影響和阻礙高校的創新改革,也不利于高校的長期穩定發展。
微時代的興起,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深深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動態。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微媒體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因此高校必須主動融入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充分認識到微媒體的產生正好契合了人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關切自身需求的心理規律,研究和掌握微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性操作,根據學生差異化特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分類化處理機制和應對辦法,把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充分發揮其正面引導作用,防范和抵制不良思想意識對大學生造成不利的影響。
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其中在職業分布中,學生網民數量已經占到了25%。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網民已經超過了4000萬,網絡購物與互聯網支付已成為網民使用比例較高的應用。每天大學生的上網時間平均超過8個小時。所以現今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領地。因此,網絡上各種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日益廣泛深入,表現在:新媒體自由開放、兼容并包的特點,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新媒體的普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新課題和新要求,要積極研究,妥善應對。
新媒體運用極大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娛樂,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改變著他們的思維模式。大學生們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查詢他們所需要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網絡新媒體,可以獲知新的做人做事的方法,健全自己的人格;通過網絡新媒體,也可以豐富自己的業余文化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由于新媒體信息內容錯綜復雜,良莠不齊,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還不夠,勢必會給他們的思想帶來不良影響,以至于做出錯誤的選擇,最終必然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這些問題對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大學生的“三觀”極易受到網絡新媒體的不良影響。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思想的高度直接絕對著未來中國發展的高度,他們思想的深度直接決定著未來中國發展的深度,他們思想的廣度直接決定著未來中國發展的廣度,因此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對祖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新媒體網絡雖然帶給大學生有諸多好處。然而,微媒體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里面充斥著太多低俗不健康的信息,勢必會給學生帶來不好的影響。
新媒體對傳統思政教育方式產生沖擊。長期以來,大學思政教育一直以講授為主,而這種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比不上新媒體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這也是大學思政改革難度再大也必須要改革的原因。通過新媒體網絡,學生只需簡單操作,就可以獲取到他們想要的任何信息,特別是一些追求進度和進步的學生,他們對于某些思政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可能還超過了老師的認知,得以老師在這些學生面前的權威有所削弱,也讓思政教育遇到尷尬處境。
新媒體時代下,教師已不是思政教育的主導者,而轉變為教育信息分享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新媒體下思政教育改革。
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性太大,挑戰著校園的文化建設。眾所周知,新媒體的強大讓它可以無所不能,它自身具有十分豐富的信息資源,很多大學生學習做功課不會進行自主思考,就會從上面抄襲答案,這樣的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一些大學生更是通過這個進行學術造價,學術科研抄襲現象嚴重,形成了不良的學習風氣等等這些現象都不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在這樣的環境下校園育人效果更不能有效發揮。
21世紀社會交往日趨頻繁,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有效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他們在生活中能夠友好相處,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大學生自身應加強對新媒體的全面認識。新媒體的出現給大學生帶來了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而新媒體環境下的人際交往較現實社會也有著鮮明的特點,內容簡單、形式單一、關系模糊,因為是以互聯網為中介,使用者的身份虛擬又多樣,對里面的真真假假又難以辨別,同時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社會輿論和法律法規都將不起作用。在新媒體的世界里,由于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溝通雙方都會強調自我意識。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么一個事實,新媒體只是一個工具,我們運用它的目的絕不是簡單的人際交往,而是利用它的優勢為我們服務,所以我們不能浪費很多時間在聊天過程中,更不能沉溺其中。大學生必須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嚴格要求自己,要有對媒體信息是非與否的鑒別能力,避免受到不良新媒體信息的影響。
高校利用新媒體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新媒體尤其是網絡上的海量信息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有益的知識,高校要教育學生上網多多獲取這些有益的知識,引導大學生借助新媒體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將書中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嚴密關注行業發展最新動態,對照自己的實際情況,查漏補齊,不斷完善自己。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傳統的教育方式顯然已經遠遠不夠了,所以必須借用這些微媒體,充分利用微媒體的優勢,創新工作方法和教育形式,搭建全新的教育載體,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分類化處理機制,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廣泛性,通過網絡論壇、博客、手機短信等方式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使大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觀念會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引導大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提高其道德素質,增強人際交往技巧和水平。
政府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監管力度。政府部門要通過立法規范,不斷完善網絡監管體系,想方設法消除不良信息流通。引導公眾遵守網絡道德。政府要把對新媒體網絡的監管納入到地方政績考核的目標中去,建立一套高效、完整的管理責任體系,切實提高公務人員的執行力。政府要在主流媒體發布權威信息,如人民網、新華網等上發布權威的信息,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通俗化,避免民眾受不良信息的誤導。加強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觀的傳播,弱化、減少新媒體上出現的負面道德,凈化媒體運行環境,提升大學生的正能量。
進入新媒體時代,我們必須要掌握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避免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讓學生在新媒體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緊跟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深入分析新媒體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掌握學生不斷變化的思想動態,用最符合學生心理,最能讓學生喜歡和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