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北京市實施中考改革新方案的第二年,試題的變化與創新折射出未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向。對此,本刊特邀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各區教研部門教研員和特級教師,共同解析今年的中考試題都有哪些新變化和新趨勢。
點評專家?連中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堅持立德樹人導向,體現育人功能。試卷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重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發揮試卷的育人功能。
體現學科特點,注重語言實踐,核心考查學生的語文功底。試卷的綜合性體現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寫作等不同領域的相互綜合上,也體現在不同能力的相互綜合上。特別重視設置情境,提出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注重考查語文基礎,關注學生閱讀能力。試卷注重考查學生應知應會的、生活中用得上的和未來自身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關注語文素養,重視思維品質。試卷加大了對語文素養中閱讀和表達,以及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力度。
基礎·運用:立足新時代,凸顯優秀文化導向;注重情境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真實體驗;充分體現學科核心素養,注重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考查。
古詩文閱讀:分為默寫、古詩詞閱讀和文言文閱讀三部分。試題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把知識和方法放到閱讀理解中去考查,而不是點對點的記知識、背翻譯,有利于古詩文教學從學生的“所思所想”向學生的“應思應想”邁進。
現代文閱讀:試題注重考查學生提取概括信息、分析文章基本層次、欣賞文學作品語言等基本的閱讀能力。注重開放性和過程性,引導課堂教學,落實核心素養,體現學科能力。
點評專家?郭鋒(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特級教師)
兩道作文試題:一個是寫實的“北京,這里有我的___”,另一個是虛擬的“我終于回來了”。一個關照現實生活,一個激活想象空間,看似取向不一,實則異曲同工。總體來看,兩道試題的同質之處突出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是立德樹人家園情,突出育人價值。題目一以北京作為寫作素材的來源、故事敘寫的背景與情感抒發的對象,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所學所悟出發形成文章,在思維過程中內化和升華“熱愛北京”“難舍北京”的情感,在寫作歷程中沉淀和熔鑄“因北京而自豪”“為北京而奮發”的精神。題目二雖然只有6個字,但重歸家園的欣喜之情躍然其間。在提示語引導下,珍愛地球家園,情系生養林野,難舍綠水青山,眷戀文化故國……這些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幾經陶冶的情感都會在寫作時得到喚醒和加深。
二是多重空間任馳騁,突出服務理念。作文命題的最佳境界是為每一顆不同的心靈提供自由呼吸和跳躍的空間。題目一采用開放形式命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自己最深刻的情感體驗、最熟悉的情境領域、最擅長的表達方式展開寫作。題目二設計4個敘述主體,一是漂泊外星的地球人,二是外出遇險的動物,三是消逝的森林,四是流失的文物,為學生展開想象提供豐富的角度。
三是關注生活重積累,突出語文正道。題目一看似寬泛,但北京的現代科技、深厚文化、海量信息、火熱生活都應該是學生時刻關注的。題目二要求展開想象,看似有難度,但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類似的“信息源”。
兩道作文題通過豐富的閱讀積累素材,通過勤奮的思考打通讀寫,這是寫作成功的正道。
點評專家?康杰? ? 丁明怡? ? ?黃煒(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數學試卷積極引導在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關注核心價值,突出學科本質,強調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與應用。
落實“四基”要求,注重數學基礎。注重對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四個知識領域的基礎知識考查。在考查過程中,突出對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考查。
關注教學過程,體現數學本質。在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礎上,進行試題的情境創設,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與思維品質。
關注應用價值,突出操作試驗。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生活問題,體現數學應用價值。選材范圍貼近學生生活,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注重考查知識的運用與實踐。
注重數學思維,體現幾何直觀。引導數學學習從直觀地操作活動到多層次地思維活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關注數學本質,引導課堂教學。關注數學學習的完整過程,將學生日常學習活動經驗融入試題,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學科本質。
試卷在突出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同時,突出考查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聯系實際的試題背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易于理解并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對今后的復習教學產生積極影響。
點評專家?蔣京麗(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特級教師)
英語試題通過內容和語言浸潤學生的心靈,在做題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責任意識。
立德樹人,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試題設計把握時代對教育的要求,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向引導,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
關注基礎,突出重點,體現時代要求,促進學以致用。強調“雙基”:整張試卷面向全體,注重基礎,旨在引導教學回歸和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堅持“三貼近”:試題素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保持開放性:試題力求兼顧學生差異,適應不同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給各個層次的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