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光
當下,傳統文化教育仍存在一定問題,如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發揮不夠充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運用和創作不足,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科技的整合不足等。基于此,我將3D打印技術、文物模型制作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文物模型,開展研究性學習,用3D創意守望傳統文化。
3D文物模型制作是指以3D打印技術為背景和支持,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內外文物作為制作對象,制作和打印相應的3D文物模型,并在這一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創意應用。3D文物模型制作是一種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首先,基于3D文物模型制作,學習理解傳統文化。在制作3D文物模型的過程中,學生圍繞青銅文明、生肖文化、建筑藝術、科技文化等傳統文化專題,開展項目式學習,近距離“觸摸”歷史,挖掘、學習和理解文物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古建傳奇”專題小組從“廡殿頂”“歇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等古代屋頂形制角度,通過走進博物館,聆聽專家講解,最終選定對象制作文物模型,學習、理解中國古代建筑文化。
其次,基于3D文物模型制作,實踐再現傳統文化。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青銅文明、生肖文化、建筑藝術、科技文化等傳統文化專題的文物模型的過程,也是對文物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實踐再現。學生不僅制作出形似的3D文物模型,同時也關注文物產生的文化背景和傳統工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去再現傳統文化的內容。例如,“青銅記憶”專題小組制作了后母戊鼎、虢季子白盤、越王勾踐劍、散氏盤和毛公鼎等3D文物模型。在這些作品上,學生們用3D打印技術再現了青銅器的器型、花紋和銘文等傳統文化元素,加深了對青銅文化的理解。
第三,基于3D文物模型制作,創意應用傳統文化。在組織學生研究制作青銅文明、生肖文化、建筑藝術、科技文化等專題的3D文物模型的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創造性地組合與重構傳統文化因素,設計和制作具有紀念意義的3D創意作品,讓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生活。例如,“未來北京”小組的學生把傳統文化元素與美術形體元素結合,設計制作了“未來圖書館”“未來幼兒園”“未來別墅”“未來籃球館”“未來民居”和“行走的城市”等創意作品,把自己對傳統文化的一些思考融入到未來建筑的設計之中。
3D文物模型制作,把前沿科技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的未來選擇奠基。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