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通過對衛輝市農村電子商務的實地考察,分析衛輝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發展情況相同或相似的縣級市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鄉村振興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隨著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迅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推動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可以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一、衛輝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一)農村特色產品品類齊全
1、農產品種類繁多。衛輝市地處中原腹地,西依太行,南臨黃河,是中原地區最大的禽蛋生產基地和林果蔬菜基地,是生豬調出大縣,省畜牧強縣和省十大無公害產品地,主要種植林果、蔬菜、油料、中藥村、食用菌等5類37種特色農產品,其中26種特色農產品已注冊商標。“衛紅花”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下園蘿卜”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年產量達45000噸,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達3000公頃。
2、農副產品品牌眾多。依托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和食品工業化勢,衛輝市發展了以主食產品、紅薯制品、肉制品、休閑食品、油脂產品、酒為主的6類30余種農副加工產品和知名產品品牌。世魁牛內、衛紅花保健品、奇村空心面、良信食品、雛牧香豬肉、下街楊記燒雞、麥子健掛面、康迪制粉等8種產品品牌馳名省內外。
3、旅游資源豐富。衛輝市是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城市、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以比干廟、望京樓、香泉寺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和以蒼峪山、跑馬嶺、靈泉峽等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各具特色。比干廟為國家AAAA級景區,跑馬嶺景區、龍臥巖景區為國家AAA級景區,小店河村入選國家首批傳統古村落,獅豹頭鄉成功創建“省鄉村旅游示范鎮”,唐莊“桃文化節”、跑馬嶺“紅葉節”成為享譽豫北地區的特色旅游文化節。
(二)農業特色化、產業化發展明晰
以“新鄉市半小時都市生態農業圈”為導向,衛輝市大力推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安都鄉衛紅花種植基地、唐莊鎮萬畝桃園、大公鎮石榴園等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名傳省內外。發展好運農牧、衛豐糧油、康迪粉業、恒誠面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培育唐莊桃花源、南社露地蔬菜園等國家級、市級園藝標準園14家:創建衛輝市原種場和鑫福林衛紅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省、市級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7個:注冊各類農民合作社617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社3家:注冊各類農業品牌45個,形成衛豐花生及油脂產業化集群、恒誠面制品產業化集群、好運農牧產業化集群3個市級及以上產業化集群:培植仁禮信馬鈴薯、衛紅花2個全國一村一品,成為豫北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三)商貿流通體系建立健全
1、郵政配送體系轉型升級。衛輝市郵政以600平方米的倉儲中心、17個鎮區級郵政支局、320個村級郵政網點為支點,以總長169公里的3條郵路、總長1161公里的36條投遞段道、36人組成的攬收投遞隊伍及投遞車輛為網絡,實現郵政服務全市無縫隙全覆蓋。
2、“平原交通”物流強勢整合。“平原交通”物流以衛輝平原交通物流園區為樞紐,農村客運站、農村物流站、農村公路養護站“三站合一”建設鄉鎮物流站;與農村超市、批發部等農村現有商貿網點合作建設農村物流點:整合天天快運客車、貨運班車等運輸資源,組建物流配送團隊。在全市構建了物流園區一一鄉鎮物流站一一農村物流點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實現貨物吐量60萬噸,周轉量310萬噸公里。
(四)電商平臺健康發展
京東、云書網、郵樂網等全國性電商平臺已進駐衛輝,并設立了運營中心。“云書網”、“郵樂網”、“馱鳥網”、“買多網”、“大旗電商”、“我連網”等一批行業性及本地化涉農電商平臺迅速崛起,設立線上平臺及線下體驗館。電商平臺的不斷涌現,帶動衛輝面制品、紅薯制品、肉制品、休閑食品、油脂產品、酒等農特產品實現了線上銷售和線下體驗,為農特產品開啟了銷售新路徑。
二、衛輝市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問題
1、農產品上行難度大。衛輝市農特產品生產規模還比較小,產品特色不明顯,缺乏市場競爭力,規模效應不夠突顯。
2、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一是市級層面,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基本建設完成,功能逐步完善,倉儲物流中心還處于整合階段:二是鄉級層面,鄉級服務站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三是村級層面,電商服務網點不規范,運營管理方面與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3、電商專業人才缺乏。農村電商市場缺乏專業人才,特別是缺少電商平臺應用技術和電商市場營銷策劃等專業人才。
4、農民從事電商意愿不強。雖然互聯網已普及,但對于部分農民來說,因受教育程度偏低,電子商務的線上咨詢、在線下單、支付等環節操作復雜,個人難以應對處理。
三、進一步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建議
(一)構建農產品上行支撐體系
1、推動農產品流通標準化。鼓勵和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擴大“三品一標”產品種類和生產規模。依據產品大小、品種、色澤、成熟度及農藥殘留量等技術指標,建立主要網銷農產品的外觀標準、品質標準、流通標準等網銷產品標準化體系。
2、促進農產品經營品牌化。支持引導農業企業使用“區城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線上線下營銷模式,全面提升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實現以商標為紐帶的農產品品質提升和品牌化經營,培育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競爭力強的電商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
3、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賦予監管機構、檢測機構、執法機構、生產經營主體及農產品消費者使用權限,逐步實現主體管理、產品流向、監管檢測和公眾評價投訴等相關信息可查詢、農產品管理可追溯。
(二)健全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
1、建設農產品電商物流園。采取PPP等投融資模式,立足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和地區區位優勢,選址建設集農產品展銷、批發零售、檢疫檢測、加工倉儲、生鮮配送等功能于一體的市級農產品集散基地。
2、打造鄉鎮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在重要農產品連片生產基地,建立健全基于特色產品需求的預冷、冷藏等基礎設施,配置3-5個區域性農產品分揀、包裝、倉儲、配送中心,適度建立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立重要農產品產地和銷地跨區銜接機制,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
3、完善村級服務站點體系。依托郵政便民服務站、云書網電子商務進農村服務站等場站資源,建設村級電商服務點,為村民提供代買代賣、生活繳費、代收代發、引導宣傳、創業指導等電子商務基礎服務,打造“標識統一、平合互通、功能集約、服務規范”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體系。
(三)加大農村電商專業人才培養
1、建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一是利用縣級技工學校、職業技術學校、黨校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場地,以“校企會”合作方式,打造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二是在特色產業集聚的鄉鎮,利用閑置廠房等空閑基礎設施資源,以農業專業合作社電商培訓為示范,重點面向農民開展電子商務科普工作,提升電商創業就業氛圍。
2、引進專業化電子商務培訓機構。以政府購買社會化服務的形式,在全社會聘請具有電子商務培訓資質的學校、企業或專業機構開展電子商務培訓。支持培訓機構入駐,通過給予場地,經費等支持措施,積極引導電子商務專業培訓單位設立分支機構,提供電商培訓專業服務。
3、開展多樣化電子商務培訓。對政府、企業、農民、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等不同群體,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富有針對性的電商培訓,營造全員參與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