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寧 由馨媛
[摘 要]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特別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根據針對0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開展的問卷調研結果,提出以文化育人為手段,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學生個體需求為出發點,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以課程思政為平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應對00后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00后;大學生;特質;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9-0098-03
2018年,首批00后大學生已經邁入了大學校園。在自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對這批青年人的行為、習慣帶來了全新變革。00后大學生的關注點、接受習慣與以60后、70后為主的大學教師群體有著巨大的代溝,同時也與身處互聯網時代的90后大學生有明顯不同。未來幾年,00后大學生將逐漸成為高校學生主體,而針對00后大學生特點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各高校需要破解的課題。
一、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質調查研究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抽樣方法,在松江大學城七所高校(包括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2018級新生群體中開展調研。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96份,有效問卷492份,有效回收率達98.4%。本次調研問卷內容廣泛,包括人生觀與人生追求、價值觀與價值選擇、政治觀與政治行為、道德觀與道德行為、文化觀與文化素養五個方面。
(一)有正確的理想信念,但個人理想與之脫節
調查結果顯示,00后大學生對“實現民族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的認同感較強(96%);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意愿較為強烈(82%);但個人理想(包括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與社會理想存在脫節情況,當被問及入黨動機時,選擇“增強就業競爭力”(26%)和“尋求個人榮譽感”(42%)的比例較高,當各種媒體對同一社會事件的報道有出入時,00后大學生更愿意相信“網友爆料”(86%),而非“國內主流媒體報道”(61%)和“政府的官方回應”(42%)。在與00后大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普遍認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但他們需要向外界獲取存在感、獨立性,急于向外部世界證明自己的長大和成熟,努力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理想信念和個人理想兩者之間辯證存在且并不矛盾。
(二)有明確的價值觀,但自我中心傾向明顯
在調查中,00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認同(95%),且踐行意愿較為強烈(92%);當被問及“是否認同雷鋒精神”時,絕大多數都選擇了“非常認同”(82%)和“比較認同”(12%);同時,00后大學生對參加“抗震救災、山區支教、環境保護等相關活動的志愿者”意愿不高,選擇“一般”“不太愿意”“很不愿意”的學生居多(71%),大多數學生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88%)。00后成長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特別是所處的網絡社會,跟70后的父母以及90后的學生截然不同,00后大學生所處的自媒體時代,讓他們長期生活在一個看似開放卻又封閉的環境里,這使他們不會站在自我之外去感受理解外部世界,更注重對自身價值感的追求。
(三)有較強的道德意識,但存在利己傾向
調查結果顯示,00后大學生的社會道德意識較強,選擇“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勤奮樂學”等各個選項(多選)都達到了90%以上。但同時,在被問及“當遇到老人跌倒時,您是否會伸出援手”時,選擇“不會”的比例達到了74%,這表現出他們有很強的自我保護心理。在與00后大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表現出很強的維權意識,在事不關己的情況下,他們愿意接受外部條件;但當自己的權益可能會受到侵犯時,他們會立即變得敏感,并形成防御、不信任、不認可甚至對立的心理。當受到侵犯時,他們的情緒會變得激動。
(四)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感,但文化取向更加多元
在調查中,00后大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非常必要(86%),對“琴棋書畫、音樂舞蹈”等傳統文化學習很感興趣(92%)。在與他們交流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的思維并非“二元設定”,即在他們認可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沉浸在“B站”“二次元”“抖音”等新奇事物的世界里。當別人認為玩游戲是玩物喪志時,他們卻認為從虛擬世界里能吸取到更多成長的養分,并把虛擬世界同一種所謂的“互聯網文化”聯系在一起,認為兩者并不矛盾。
二、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和行為規律的成因分析
1.西方價值文化的沖擊。00后青年人求新、求異甚至求怪的心理特點,使得他們對現代西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充滿好奇,這會影響到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傾向。這種影響積極的作用在于引導青年大學生具備國際視野、不斷追求改革創新;但消極方面在于現實中有的大學生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放棄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2.自媒體時代的興起。從2000年至2018年,我國網民的數量和構成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17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其中移動互聯網占比達到97.5%。與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95后不同,成長在自媒體時代的00后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互聯網的基因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這讓他們更加充滿夢想和追求創新,更加追求個性的表達。
3.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首先是社會環境,近年來社會上爭相對90后、95后、00后持質疑的態度,認為他們是“垮掉的一代”“墮落的一代”“自我的一代”。社會不斷地為青年人貼標簽,對這批新生代充滿懷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00后大學生對自身的定位。其次是家庭環境。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00后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他們的家庭條件相對90后更好,受到來自祖輩和父輩的關愛更多,相比而言,他們受到的挫折更少。
三、應對00后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
00后大學生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有先入為主的思想認識,有充滿個性的多樣需求。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過多地依靠理論灌輸,忽略了學生的個體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漸脫離大學生實際,對學生群體的變化反應相對遲鈍,沒有積極主動地進行系統應對,導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這些問題將更為突出地體現在00后大學生群體中,因此高校要努力構建符合00后大學生個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
(一)以文化育人為手段,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知”的基礎上,解決“信”與“不信”和“行”與“不行”的問題,綜合運用社會主義核心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的相互交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使學生在知行互動中實現道德內化和升華,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切實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文化的絕對引領,在育人過程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高校要以主流文化價值引領校園文化,當前主流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引領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參與大眾文化的同時,接受、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文化,達到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升華。具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00后大學生的成長特點,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用和諧的心理和態度看待社會,培育當代大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是構建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相契合的教育體系,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前主流文化、大眾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共存。大眾文化從本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其目的在于豐富和改善人民大眾的生活質量。大眾文化往往缺少一種高尚的精神內涵和思想深度,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為廣大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大眾文化以其多樣性得到大學生的普遍接受,要進一步加強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只能以大學生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并深深扎根于大眾文化之中,寓教于樂、潤物無聲,受教育對象通過親身體驗、內心感受,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認同主流文化。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創建的“知行大課堂”開放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組織大學生深入居民社區參加街道組織的各類垃圾分類活動,并通過大學生創新課題發明了“自動分類垃圾桶”,得到了社區居民的廣泛好評;組織黨員志愿者們在企業黨員的帶領下,放棄休息穿梭于輕軌二號線、九號線中山公園、靜安寺等各主要繁忙站點疏導客流。這種模式使大學生們在掌握學科知識、服務城市建設的同時,感受了中國改革開放和上海城市發展的變遷,無形中激發了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三是注重學校文化和企業行業文化的融合,在深度校企合作中延伸育人空間。不僅要把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延伸到企業,分課程、分年級設定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帶著思政課教師精心設計的理論問題走向生產第一線,自己尋求答案;在實踐中引發新的思考,然后帶著問題回到課堂,教師針對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理論困惑,組織課堂討論,進行有針對性的釋疑解惑,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好上活。如把主題班會、主題黨日、主題組織生活等“搬到”企業生產現場,邀請一線工人、企業管理人員講述企業歷史、企業文化,組織大學生和青年職工聯合開展辯論賽等文體活動,在校園文化中導入企業文化元素;開展學生和企業支部結對活動,聘請校外優秀黨員擔任黨員導師,不僅帶領學生黨員學黨章、學黨史,更帶領他們深入基層、服務社會,使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校和企業聯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校企兩種文化相互激蕩、無縫對接,達到了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以學生個體需求為出發點,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
新時期大學生作為具有高度自覺意識的群體,對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具有很高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從滿足他們的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比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能力培養、素質養成的教育安排,把思想教育與教育教學和個人成長成才相結合起來,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以“課程思政”為手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00后大學生往往需要更多樣的教育方式,他們對實踐體驗、交流辯論、自主活動等形式有更大的興趣,通過“反轉課堂”“課堂討論”等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參與性,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推出優秀的“實踐鍛煉項目”、設計豐富的“主題活動”等方式可以增強教育的實踐性,讓學生投入實踐,親身體驗,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通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大融合,更多地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通過“深度輔導”“心理服務”“學業幫扶”等形式提供專業的、個性化的服務和指導,解決學生的具體問題;通過深入研究互聯網、社交媒體等信息化工具的教育作用,創建形式新穎的網絡教育載體,開展積極有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線下教育相結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以課程思政為平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一方面,著力通過“課程思政”改革,強化“隱形”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要明確校內教學管理部門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責任,緊緊圍繞“課程思政”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在教學方案、教學大綱中重點突出“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專項教學改革推進項目,逐步在專業教師群體中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思維。
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支隊伍的工作能力,調動校內外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實效。要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力度,取得各方的支持。高校作為大學生社會組織的組織者,需要學生工作部、教務處、社科部等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需要黨政領導,學院專業教師、學生工作干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認識和支持。校內外優質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推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建設。
[ 參 考 文 獻 ]
[1] 趙會利.“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2):37-38.
[2] 謝師平.網絡上“00后”培育和踐行友善價值觀的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9):162.
[3] 殷鑫,竇立軍.00后大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17):81.
[4] 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17.
[5] 韓晶.0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心理障礙及其消除[J].科教導刊,2018(14):174-175.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