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寶 柯朝雄 韓開鋒

[摘 要]筆者針對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行了初步設計,并對初步設計結果進行了優化。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優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課程彼此關聯度過低、交叉過多或固化嚴重等問題。筆者在把握系統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和時變性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四項基本措施,對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形成了具有院校專業特色的,可以滿足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較為合理的課程體系方案。
[關鍵詞]海洋科學學科;課程體系;建設;優化
[中圖分類號] G64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9-0165-03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的一門課程,是地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海洋科學學科屬于理學門類一級學科。作為一門學科來講,海洋科學學科相對起步較晚,發展歷史并不長,但其內在學科發展動力相當強勁,這源于當今社會、經濟、軍事發展對海洋及其空間和環境資源的需求。當前海洋科學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并呈現出大科學、多尺度、高技術、全球化和學科交叉的顯著特點,海洋科學研究重點趨向于資源、環境、氣候及國防等與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包含多種時空尺度的復雜動力系統,研究方式趨向于全球化,在研究手段上不斷采用高科技,研究方法也趨向于多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海洋科學學科所涉及范圍相當廣泛,包括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等傳統方向,還包括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海洋藥學、海洋物理、海洋氣象、軍事海洋,等等方向[1]。
目前我國涉及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單位增長迅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70多個(不含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下同)院所開展海洋科學研究生培養工作[2]。在國際學術界,海洋科學作為一門學科,國外研究生教育涉海學科設置較多,有地球與海洋科學、海洋科學、海洋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在國際上,美國涉海學科實力較強,有海洋生物和生物海洋學、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科學、海運、海洋工程、海洋學等6大類涉海專業學士或更高學位的高等院校共計142所[3]。
院校作為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載體,承擔了系統的課程教學、基本能力培養及科學研究工作,為我國海洋科學學科創新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一個學科中,課程體系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4]。而高校正是通過課程體系的建設,實現了人才培養工程的系統化、專業化和高效化。課程體系在經歷了框架設計與課程設計之后,必將走向優化設計的過程。優化設計是一個去繁就簡,去糟存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最終效果,是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一、課程體系設計及問題分析
課程體系設計必須以本單位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結合自身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符合人才培養規律。根據本單位實際需求,所設計課程體系包含4個層次,級分別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學科專業課和前沿研討課[5],如圖1所示。
4類課程在研究生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方面呈現金字塔形。公共基礎課是全校性質的公共課程,旨在打牢研究生的基本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在設計上應由全校性的專家委員會來規定。學科基礎課是為了滿足本學科研究生繼續學習需要而開設的課程,不區分具體研究方向。這一層次的課程須由本學科的學術委員會在培養方案中做出明確規定。學科專業課根據本學科中不同科研方向和實際需要而開設,可以滿足研究生對本領域進行深入學習和開展科學研究的需要,由各學科方向負責人提出,由相關學術委員會確認。最后,前沿研討課屬于開放性較大的課程,以研討、討論及報告等形式開展,以培養研究生緊跟學術前沿,激發研究熱情為目的。
不同層級課程之間具有相互支撐的作用,而同一層級課程之間則存在既獨立又相互補充的關系。其中學科專業課和前沿研討課往往以課程群的形式存在,是根據相應的學科方向而設立的相互聯系的多門課程的集合。不同課程群之間相對獨立,也可能存在交叉。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當然也會鼓勵其選擇更多交叉學科課程進行學習。
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計首先要把握強化基礎,體現交叉,注重實踐的特點。因此,課程體系中會有較多的設計實驗類課程,在學科基礎課程中會有學科基礎實驗課程,在學科專業課程中,針對不同學科方向的課程群均須安排相應的實驗類課程,以培養研究生實踐探索的動手能力。
到此為止,我校已經完成了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總體框架設計,進一步的詳細的課程設計要根據不同院校的實際特點來選擇,從而實現完整的課程體系設計。在經過初步設計之后,課程體系還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課程之間相互獨立,彼此關聯度低
作為一個學科中的各門課程之間應該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彼此相互支撐,成為一個整體。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要避免課程與課程之間完全獨立,互不相關;不同層次課程之間出現層次混亂,甚至無法支撐的現象。這樣的情況會導致課程間撕裂情況嚴重,對于研究生來說,會無法系統地掌握一個學科或者一個方向的知識技能。
(二)課程之間相互重疊,同質性強
相對于課程之間相互獨立,課程間彼此重疊較多的現象是比較常見的。由于多門課程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基礎,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經常會出現A課程與B課程均對相同部分的基礎知識進行介紹的現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C課程以D課程為基礎,那么在C課程講授過程中可能會過多的重復提及D課程的相關內容。其實這樣做是大可不必的,只要研究生學習過了相關的課程,就不應該再花費太多時間來進行重復。相反的,應該留出充足的時間,使研究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本門課程的內容,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
(三)課程內容過分固定,適用性差
在課程體系設計完成之后,一段時間之內會作為培養方案的一部分進行固化,導致多年來學生所學課程完全相同。在知識發展相當迅速的如今,很容易造成知識體系的落后,時效性差。這將導致研究生能力培養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對激發研究生創新思維十分不利。
上述問題都會直接導致研究生在學習了相關課程之后,要么收效甚微,要么難以成為系統,知識結構不夠牢固,難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因此,在完成了課程體系的初步設計之后,對其進行優化設計是十分必要的。
二、課程體系優化的基本原則
對課程體系的優化應始終以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律為根本,不可舍本求末,甚至本末倒置。總體上來說,應該把握以下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就是要求將課程體系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6]。課程系統作為完成特定學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的總和,不能是多門課程的簡單集合,而必須強調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不同層次的課程之間需有支撐關系,同一層次或同一課程群內部各門課程要在知識體系中承擔不同的作用,共同達到一個閉環整體。
掌握好系統性原則還要求課程優化過程不能是單點的,而應該是整體聯動的。一門課程變化了則其他相關課程從結構到功能都要產生變化;一個層次的課程發生了變動,就必須考查一下其是否還能起到應有的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反復迭代的系統性的調整,最終達到整體的最優化。
(二)主體性原則
在優化過程中,應將研究生和老師作為課程體系的主體來對待,尊重研究生學習成長的規律和培養目標,重視一線教學老師對課程設置提出的意見建議。課程體系的優化,根本上還是為了保證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而老師則是必不可少的實現這一目標的實施者。說到底,老師最知道這一課程體系在傳授的過程中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問題。而學生也懂得自身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感到困惑和吃力,是否能夠幫助其達到開展科學研究的目的。將老師和研究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作為關鍵參數引入課程體系優化過程,能夠保證課程結果更加合理,運行效果達到最佳狀態,系統實現最高效運行。
(三)時變性原則
知識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海洋科學學科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為了保證課程體系緊跟時代的發展,在課程體系優化過程中必須把握好時變性原則。所謂時變性,就是指所設計課程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緩慢變化的,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周期內,隨時對系統組成進行調整,使其始終保持在最優的狀態。目前來說,雖然各高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規劃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但是如何始終保持課程體系與學術前沿的聯動性,保持最新教育教學成果應用到課程體系當中也是一個需要突破的關鍵。
系統性原則提出了海洋科學學科課程體系優化的總體方法,主體性原則約束了優化過程的影響因素,而時變性原則則對應優化系統的優化目標。根據上述要求,筆者對所設計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行了初步優化。
三、課程體系優化過程及結果
海洋科學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將首先以研究生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為出發點和突破點,實施“海洋學科一流課程建設計劃”,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專業、突出能力、重視實踐、強調素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課程設置。我們著眼于培養具備堅實海洋科學理論基礎,掌握具有學科方向特色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術的科技創新人才,從海洋科學學科內涵出發,根據現有的學科布局結構和特色優勢方向,從學科基礎課程、學科核心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學科前沿講座研討課程以及軍事特色實踐課程等五個層次規劃海洋科學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
海洋科學研究生個體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學習、掌握、應用不同方向的知識來完成,而系統的知識結構承載于課程體系中。不同學生個體的能力培養類型具有差異性,因此需要教授和學習不同的知識和課程體系。通過設計海洋科學“能力—知識”矩陣,以便將教學知識點與具體能力目標對應,而且知識點等級按照從基礎到核心、高級和前沿的順序排列,從而使能力培養過程循序漸進,避免知識點學習重復和教育資源浪費。這對于教師來說,便于他們根據學生的能力等級,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導和幫助;對學生而言,可讓他們在“能力—知識”矩陣的指引下,知道自己所處的能力階段,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學習任務,最后還可以對自己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價。
具體來說,針對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行的幾點優化措施如下:
1.研究分析近年來選課情況,取消受益面小的課程和事實上未能正常開設課程;梳理教學內容,合并相近課程,取消重復章節;取消內容陳舊的前沿性、研討性課程。
2.整合優化課程,使不同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相互銜接,形成體系, 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 并不斷強化人才培養各教學環節的目標意識, 每門課程都要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3.對標世界一流課程,聚焦學科發展前沿,結合教學科研實際,更新教學內容, 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特征,加強案例教學,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按照基礎扎實、內容更新、整體優化、加強能力、提高素質的思路, 以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 大力實施優秀課程建設工作。在課程建設工作中, 明確課程責任人, 按照精品課的標準, 制訂切實可行的課程建設規劃,通過定期評估、檢查等措施,大力加強課程建設工作。
4.加強實驗實踐教學環節, 構建實踐能力培養平臺。針對海洋科學專業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在安排教學工作過程中, 堅持和完善“課堂教學—實驗實習教學—軍隊實踐”相結合的三元教學模式,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等課堂教學[7], 不斷完善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過程, 同時特別注重抓好海上實習教學基地建設,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支撐條件。
通過優化設計,海洋科學學科課程體系主要以打好知識基礎、加強能力培養、有利長遠發展為目標,充分體現海洋學科內涵和學科前沿,突出專業特色。
公共課程原則上包括海洋科學“能力—知識”矩陣圖中支撐每個培養能力類型的基礎科學知識課程和學科核心知識課程,但基礎科學知識課程都屬于本科階段課程,因此在研究生課程目錄中不再列出。對于 “能力—知識”矩陣圖中的基礎科學知識課程,如果已經在本科階段修過(如從海洋專業畢業后考入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則不需要再修;如果本科階段沒有修過相關課程(如來自數學、物理、計算機等非海洋專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則必須補修“能力—知識”矩陣圖中對應的基礎科學知識課程。
對于學科專業課程,主要包括海洋學科研究生層次各研究方向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以及少量難度較大、較專門深入或涉及前沿的課程,或為特定學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設置的專門文獻閱讀、講座或實驗技術課程等。學科前沿研討課程除了可以采用研討講座形式授課以外,還可以采用暑期班(Summer School)形式,邀請本領域專家教授集中時間講授和研討,主要是拓寬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視野,通過學習二到三門前沿課程,使其快速進入課題研究創新實質性工作階段。
軍事特色知識課程屬于本校專業特色課程[4]。該類課程主要強調實踐環節,使研究生親身體驗和真實感知研究對象和工作環境,培養研究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從而快速適應未來海上艦船工作環境和崗位,具有較強的履職能力。非跨學科的海洋科學博士研究生可以免修基礎科學知識、學科核心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但需要在導師指導下選修一定量的軍事特色知識課程。
四、結論
海洋科學學科目前受到國內外高校的普遍重視。設立海洋科學學科、建設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是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優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課程彼此關聯度過低,或交叉過多,或者固化嚴重等問題。我們要把握好系統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和時變性原則,對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以形成具有院校專業特色的,可以滿足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較為合理的課程體系方案。
[ 參 考 文 獻 ]
[1] 王續琨, 龐玉珍. 海洋科學的學科結構和發展對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29-33.
[2] 王輝贊, 張韌, 馮芒, 劉科峰, 曾文華, 張文靜. 我國海洋學科研究生培養專業開設現狀分析與展望[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6(4):90-93.
[3] 胡松, 劉慧, 李勇攀. 美國海洋科學教育概況分析[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2(1):71-74.
[4] 劉祖愛, 肖學祥.課程體系:大學教育創新的關鍵——以軍事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內容創新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5(5):125-128.
[5] 高東寶, 韓開鋒, 趙云, 田章福, 周鶴峰. 新設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初步設計[J]. 大學教育, 2018(4): 187-189.
[6] 孫根年. 課程體系優化的系統觀及系統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6):139-144.
[7] 趙云, 曾新吾, 張文, 等. 聲學基礎教學中增強互動性和實踐性的探索[J]. 大學教育, 2016(2): 48-149+171.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