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章偉
摘 要 本文為了有效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水平,將針對“6+1”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展開研究,希望能夠對實際的高中數學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 高中數學;6+1教學模式;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075-01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的產物,既是教學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又是教學經驗的系統化、理性化的概括,它和教與學的關系最為密切?!?+1”教學模式是以“導學提綱”、“限時訓練”為基礎,按照“導–思–議–展–評–檢+練”等6個課堂教學環節加上1個課后練習的程序開展教學的校本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積極應用“6+1”教學模式,不但滿足了素質教育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提出的最新要求,更能夠不斷推進我國教學實踐的改革進程。
一、“6+1”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
“導”環節要求: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導學提綱、板書、教學語言等載體簡練、精準、規范地呈現;
“思”環節要求:在課堂絕對安靜的環境下,學生完全自主學習,自主完成“導學提綱”規定的學習任務,教師巡視課堂情況,及時了解和掌控學生的學情;
“議”環節要求:建立合適的學習小組,一般4-6人一組,每組確定一名組長,小組成員包含不同層次的同學,小組要求相對穩定。小組組長負責組織、確定發言的順序,在交流、討論、分享、解惑的過程中,要求人人都要發言。“議”的過程要求所有學生全部站立,集中精力做好筆記等;
“展”環節要求:展示的形式有多種,口頭表述、黑板板書、多媒體展示、上臺講解等都可以,要求展示者飽含激情、聲音洪亮、用語規范,其他同學積極踴躍發言(舉手時用語:我展示、我質疑、我糾錯、我補充、我挑戰;展示時用語:×問題我認為是××,理由是××,解題思路是××)。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此過程中是重要的引導者與組織者。
“評”環節要求:教師需要做到“兩精講四不講”,具體來說指的是——精講重難點、易混點,精講思路、方法和規律;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能學會的不講,與本堂課教學內容無關的不講,教師講了學生還是不能會的不講。精講語言要簡潔、明確;精講要利用好屏幕、板書、教學語言等。
“檢、練”環節要求:提前編寫印制“導學提綱”和“限時練習”。在“導學提綱”中需要包括“當堂檢測”的內容,“限時訓練”要求學生利用一節自習課時間限時完成,教師及時批閱、及時評價、及時向學生反饋,以此展現學生的學習結果。
二、“6+1”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應用研究
(一)導環節
基于學生的數學現實,努力為學生創造合適的學習條件,數學課堂應以探究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進行“數學化”、“再創造”,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最終達到自主發現。以“導數的概念”教學為例,教師精心編制由簡到難的問題引導學生由“平均膨脹率”和“平均速度”得到函數的“平均變化率”概念,進一步由“瞬時膨脹率”和“瞬時速度”得到“瞬時變化率”的概念,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割線”到“切線”的變化,讓學生思考“平均變化率”和“瞬時變化率”的幾何意義,最后指出“瞬時變化率”就是“導數”。
(二)思環節
“思”的過程主要是學生通過閱讀數學課本、閱讀導學提綱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全體學生保持安靜。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適當的給予提醒和幫助。有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提示內容或動態圖像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學習。
(三)議環節
數學課堂上的“議”與“思”是密切不可分的,議是在思的基礎上自然引發的,不能是形式上的議,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獨立思考后,自然而然的有想要討論交流的欲望,于是“議”是自然發生的。課堂由絕對安靜漸漸變得有細微的聲音,隨著問題的進一步討論,課堂氣氛有可能變得非常熱烈,也有可能因為還要進一步思考而一直保持安靜。因此在數學課上,不需要學生起立討論,坐著可以討論,站著也可以思考,是思還是議,站還是坐都應該由學生自己決定。
(四)重視學生自主學習
1.自主閱讀:學生根據教師的導入、導學,通過閱讀數學課本、導學提綱等認真自學本節課的內容。
2.質疑:通過自學把能理解的知識進行整理小結,發現自己無法獨立解決或無法理解的內容,用筆勾畫,為下一步的討論做好準備。
3.討論:把自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同小組成員交流,組內可以解決的問題再次整理小結,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長記錄。討論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跨組討論。
4.展示:對于小組討論形成的共性問題,或者是重難點問題,由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展示提問,由其他組的同學解決或者在教師點撥下解決。
參考文獻:
[1]陳元江.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使用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