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菲菲
[摘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護理”逐漸成為護理行業的發展趨勢。“互聯網+”背景下要求護理人才具備個性化服務定制能力、智慧護理建設與管理能力和跨界能力等。這就需要高校開展新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包括確立“互聯網+”下的人才培養目標、將信息化素養融入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護理教學過程、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等。
[關鍵詞] “互聯網+”;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c)-0172-02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即互聯網+傳統行業,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1]。“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以來,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遠程教育、智慧教育云平臺和物聯網教育等異軍突起。“互聯網+”運用于教育領域,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教育公平[2]。“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為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新機遇。
1? “互聯網+”背景下護理行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 年)》《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的相繼出臺,“互聯網+醫療”已成為未來醫療行業的發展趨勢[3-4]。在醫療服務向互聯網技術“借道”發力的驅使下,“互聯網+護理”的研究與應用也逐漸興起。所謂的“互聯網+護理”,是指將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護理工作如臨床護理、康復指導、出院隨訪、老年照護、護理教學等相互融合,從而打通護理與互聯網的連接通道,用“互聯網+”思維解決傳統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痛點和瓶頸,以實現護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拓展,護理工作流程機制的優化和護理工作邊界范圍的延伸[5]。近年來,“互聯網+護理”已在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延續性護理、護理教育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018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強護理信息化建設,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通訊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力推進護理信息化建設,積極優化護理流程,創新護理服務模式,提高護理效率和管理效能[6]。由此可見,“互聯網+護理”將成為護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 “互聯網+”背景下護理專業人才的新需求
高等院校作為護理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多年來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不同層次的人才,為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互聯網+護理”的理念逐步滲透到護理行業的各個環節,社會對于護理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對個性化定制、智慧護理建設與管理、跨界復合型等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2.1? 個性化護理服務定制人才
近年來,隨著疾病譜轉變、人口結構變化和老齡化加速,人們對于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老年護理、康復護理、慢病管理和社區護理等[7]。個性化定制護理服務就是針對個體的性別、年齡、病種、疾病的不同階段以及個人文化程度、生活習慣、情感特征、家庭社會關系等,借助大數據為人們設計合適的護理服務產品,滿足人們多樣化多層次的護理需求。當前,社會急需大量優秀的個性化護理服務定制人才,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從而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2.2? 智慧護理建設與管理人才
智慧護理是通過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對護理行業大數據進行收集、存儲、分析及應用,以實現資源共享,再通過個人信息基本數據與公共共享數據進行比對,制定出最佳的護理決策、健康管理方案等,以期為患者提供及時、準確、便捷的“端到端”護理服務[8]。開展智慧護理建設,不僅有利于優化護理服務流程,提高護理服務質量,還有利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由此可見,既懂得互聯網信息技術又掌握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將備受青睞。
2.3? 跨界復合型人才
在“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已滲透到護理行業的各個領域,大數據分析、智能終端應用等對護理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護理人才要掌握跨學科知識,成為復合型人才。同時,隨著護理服務領域逐步從醫療機構向社區和家庭拓展,服務內容從疾病臨床治療向慢病管理、老年護理、長期照護、康復促進、安寧療護等方面延伸,都要求護理人才朝著復合型的方向發展。
3? “互聯網+”背景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無論是醫療機構還是衛生管理部門都非常希望那些既懂得互聯網信息技術又掌握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加盟。傳統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模式,未能突出護理專業特色,而且對于信息化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應用、智能移動平臺的創新應用等能力的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高校迫切需要進行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3.1? 確立“互聯網+”下的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在“互聯網+”浪潮下,高校需要積極應對行業變化,通過社會調研、實地走訪等形式,對護理專業人才需求情況、職業素養和崗位職業能力等進行調查分析,聘請校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確定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將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納入培養目標。
3.2? 將信息化素養融入護理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決定著人才能力培養的高低。在確定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后,應結合互聯網發展對護理人才的需求調整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出護理人才信息化素養的要求,加大對學生的護理信息抓取分析能力和護理大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在基礎理論的課程設置上,可增加網絡信息安全、大數據應用技術等相關課程,使學生具備相應的信息技術素養;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可開設護理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護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與決策能力。
3.3? 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護理教學過程
傳統的護理教學方法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教學方法較為落后,難以滿足“互聯網+”背景下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①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用互聯網思維來考慮教學的整個環節。②將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護理教學過程,比如利用慕課、網易云課堂等在線開放教育平臺,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③加強教學的過程性考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獲得感。④利用慕課等在線平臺進行師生互評與交流,實現教學與診改的智能化。
3.4? 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
護理學科是復合型交叉學科,而“互聯網+”背景下的護理學科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因此,護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由于目前許多院校的護理專業教師缺乏信息技術的教育背景,師資隊伍的引進和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而言,高校可以大力引進相關教師。但是由于“互聯網+”本身發展時間不長,掌握相關知識并具備相關能力的人才非常短缺,引進難度較大。因此,高校還應當加強護理專業教師的培訓,比如鼓勵教師申報慕課建設項目;組織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比賽;創造條件讓教師到先進的醫療機構或護理服務機構培訓進修,使其切身體會到互聯網給護理實踐帶來的變化,進而提高其信息化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EB/OL].(2015-07-04)[2019-02-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 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14號[EB/OL].(2015-03-06)[2019-02-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30/content_9560.ht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26號[EB/OL].(2018-04-28)[2019-02-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4/28/content_5286645.htm.
[5]? 李華才.“互聯網+護理”模式下的創新思維與發展舉措[J].中國數字醫學,2016,11(4):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衛醫發〔2018〕20號[EB/OL].(2018-07-06)[2019-02-14].http://www.nhfpc.gov.cn/yzygj/s7659/201807.shtml.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衛醫發〔2016〕64號[EB/OL].(2016-11-24)[2019-02-10].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201611.shtml.
[8]? 楊茜,鞠梅,李雨昕,等.“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護理建設初探[J].護理學雜志,2017,32(11):8-10.
(收稿日期: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