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容
摘 要 對貴州“三變”改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相關研究,要從多學科、多層次和多角度出發,注重政策、經濟和地方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注重改革的理論邏輯和經濟邏輯的探討。對貴州“三變”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亮點,必將帶來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改變和農村人口的變遷?;诖耍接憽叭儭毖芯康姆椒ㄅc理論,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與人的同步發展。
關鍵詞 “三變”改革;鄉村振興;研究方法;理論架構;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5.055
為深入貫徹中央“深化農村結構性改革”政策,貴州省六盤水市政府在地方實踐中提出并推行農村“三變”。“三變”改革盤活了村集體中閑置的和農戶現有的資源,充分發掘農村現有潛力,是一種資源組織和利用的新嘗試。2017年以來,在中央明確的指示下,各地黨委辦公室相繼發布“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方案,“三變”正式進入各地重要工作日程。與之相呼應,學界的相關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何實現農村“三變”既是中央和各級政府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學術探討的焦點議題之一。
1 關于“三變”問題的研究狀況
所謂“窮則思變”,而變什么?怎么變?卻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問題。從哈文麗2015年6月在《當代貴州》發表《“三變”變出新天地——水城縣農村資源改革探索》[1]一文開始,國內學者針對“三變”探討的熱點和著重點在前后兩個不同時間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傾向。
2015至2016年間,基本處于宣揚“三變”的實踐樣本特征,重點圍繞六盤水市農村“三變”的情況,結合農村精準扶貧實踐,將其納入扶貧開發的新模式范圍加以探討。強調“三變”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保障耕地屬性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農村土地改革的探索和實踐,屬于思考階段,并對此進行了大量調研和報導。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12月31日《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以來,學者們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等多方面得以大幅度拓展。
從研究深度來看,從農村產權制度的視角認識“三變”改革,探討其內在機理和運行機制。將“三變”與整個農村的市場化、農民的組織化相聯系,強調“三變”改革的綜合性,重視與整個貴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和精準扶貧的關系。
從研究問題的廣度來看,探討欠發達地區發展模式以及相關經驗的學習、實踐和交流等等。特別注重“三變”所涉及的股權架構、土地確權以及相關法律問題的專門研究。有學者關注農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組織,而有學者則試圖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三變”加以闡釋。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對農村“三變”實踐的得失、工作經驗和成果進行概況總結,努力拓展理論新視野。
從研究涉及的地域范圍來看,貴州省六盤水市“三變”問題探討的起點也是重點。此外,關于貴州市各地的拓展模式,以及安徽省和甘肅省等全國各地的財政資金折股量化實踐經驗的文章亦不少,還有學者甚至把泰國經濟發展模式與“三變”聯系起來進行闡述。
2 農村“三變”實踐研究的基本理論架構
2.1 “三變”研究理論模型現狀
針對農村“三變”,現有研究不僅已經超越一般的經驗總結或者政策執行等就事論事的描述性階段,而是將其作為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一部分,制定了各類監測指標體系。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學者們探討土地利用模式,改革所涉地區、家庭和個人,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中的風險與防范,績效評估的標準體系,以及農村市場化、農民組織化等農村改革等更深層次的深入研究,并進行了相應的實證分析。
具體而言,研究的重點有以下3個。1)政策研究。不僅融入現代法治意識,而且針對股權構架和集體產權有集中的闡述,更注重整個農村供給側改革中諸多政策因素的協調共進。2)經濟研究。遵循客觀經濟發展規律,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基礎,用定量的方法分析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3)社會文化研究。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因素,強調經濟社會政策變更過程中人的調適。總之,將理論性的學術研究與實踐的需要緊密結合,探討貴州“三變”改革助推鄉村振興的諸多具體現實問題,這是關于農村“三變”實踐研究的基本模式。
2.2 “三變”研究理論的特色
2.2.1 注重理論邏輯的分析
關于“三變”理論,有學者注重其邏輯起點:為了解決市場化條件下農村經濟的弱勢地位問題。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營體制以家庭聯產責任承包為基礎,“‘分得充分、‘統得不夠,出現了資源分散、資金分散、農民分散,難以適應農村經濟規?;?、組織化、市場化發展需要。”[2]因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農村經濟資源的分散加上集體土地資源的浪費等問題必然帶來農民收入的下降。
而有的學者卻重在闡釋其產生實效的經濟邏輯:改善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產權狀況,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因為從理論上來說,明晰產權歸屬、制定激勵機制、維護地方特色、拓寬銷售市場、延伸產業鏈條是農村集體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所以需要通過“三變”來“改變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通過資源資產登記制度、股權量化和收益分配、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和引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和產品中地域特色的引入等措施,實現集體經濟的增長?!盵3]
2.2.2 著力于制度創新的探討
2002年8月29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審議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在第三條和第十條中對農村土地的承包方式和流轉性有明確規定。在這個基礎上,為適應當今農村生產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的變遷,現在工作的重點是農村土地確權。
土地確權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更為清晰的界定,為產權的有序、有效流轉奠定基礎。對農村的土地進行登記申請、地籍調查、登記注冊等一系列程序,最后頒發土地證書等,這是依據法律、政策規定對一定范圍內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其他權利內容的確認、確定。
2.2.3 重點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多方關聯,對“三變”改革所涉及的政策、社會和個人的發展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強調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并推動理論研究。所以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上應注重深度,與此同時拓展考慮問題的視角和維度變化,即在談論一個話題時要統籌兼顧相關問題。
2.3 “三變”改革與現行政策關系密切
2.3.1 “三變”改革的政策支撐
2016年初,貴州省出臺《關于在全省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以文件形式正式肯定了六盤水市工作經驗,成為貴州省推廣六盤水市“三變”改革經驗的政策依據?!叭儭钡年P鍵在于折股量化財政資金,希望可以借此“有效整合各種資源要素,探索一條通過股權化實現規?;⒓s化、產業化的精準扶貧路子?!盵4]即通過“三變”改革,盤活分散的資源要素,將分散的資金匯聚起來,集中使用,便于統一規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與規模化產業相結合,資金運作市場化,管理規范化,效益共享,風險共擔。
2.3.2 “三變”改革與政策的聯動關系
理論來自于實踐,同時理論又將指導實踐??v觀“三變”改革提出以來,各地的實踐經驗被不斷總結,方法得以大范圍推廣,對“三變”改革所涉及的政策、人和社會發展問題也得以深入全面的研究。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上注重視角和維度的變化,統籌兼顧相關問題。
針對現實問題的學術研究,來源于實踐并將為實踐服務,研究成果常常被作為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政策制定和實踐操作時的借鑒?,F有研究重點在于深度探討人的發展與精準扶貧和社會的進步在鄉村振興中的核心作用,而難點在于探討“三變”改革牽涉的政策、金融和市場等要素評估鑒定的量化標準體系,主要目標是厘清農村“三變”中的制度性、地域性和個人性障礙,找到解決方法和探尋前進的道路。同時,這些研究也對新政策的出臺具有相應的促進作用。
3 “三變”改革助推鄉村振興研究新途徑
3.1 農村經濟體制的“變”與鄉村人口的“動”
在中國,農村人口多,土地資源屬于稀缺資源,農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農業生產是國家的命脈。歷史上,改變土地制度常常是中國農村各類變革的核心。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經濟體制先后經歷了從分權到集權再到分權的幾度變遷?!斑@個變遷的過程體現了農業生產的成本與收益的制度需求。制度安排和制度結構影響人們預期收益,從而對農民生產積極性產生直接和重要的影響”[5],也是鄉村人口“聚”與“散”變遷的根本動因。
有學者更強調新中國建國初期,農業勞動效率的低下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困境源于國家的戰略決策,即為了發展工業而施行“傾斜戰略”:“通過計劃價格體制形成‘剪刀差,保證了工業體系的形成。但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卻幾近崩潰的邊緣?!盵6]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廣大農村,從1978年開始,以1985、1989、1992年為時間節點,經濟體制變遷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這是時代的大背景,與之相適應,鄉村人口的遷徙速度和變化狀態也呈現出相應的總體特征。
脫貧攻堅戰略實施以來,以“三變”為標志之一的貴州農村深度改革路徑探索備受關注。相關研究中,不僅綜合運用貴州各地區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而且考察“三變”的推進過程,探尋擺脫困境的方法。貴州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受限多,民族人群分布廣,貧困成因多種多樣。在這種復雜的前提條件下,六盤水“三變”的改革經驗不僅在整個貴州得以迅速推廣,在全國范圍內被多個省市地區作為有益經驗加以學習,而且為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產生了諸多類似的變體,相關成果也見諸于報端和學術研究著述之中。
“三變”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程中的一個新嘗試,要更為全面深入分析其動因、過程與結果,不僅僅需要具體的實例,更需要站在歷史與全局的高度,才能更為深刻認識到其價值與意義。貴州“三變”改革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更是一個探索鄉村振興理論和實踐路徑的一個新的突破口。在研究的過程中,把人文社會科學的定性描述與自然科學的定量分析方法充分結合起來,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果用量的標準公正客觀地進行評價。當然,“數字的準確”不能否定人的“情感體驗的真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為人民服務。在客觀分析其運作程序和預期成果,估量經濟發展成效的時候,更應注重當地人們的文化調適問題。
“三變”改革實踐不僅僅為貧困農戶找到了一條資產收益之路,更是農村人口徹底解放的一條探索之路。從改變農村人口傳統家庭經濟結構開始,逐步深入到農業資源、產業、運作模式的重組。厘清“人”的身份和“財”的所有權關系,以政策為導向,以法律為準繩,整個變革的核心仍然是人。在研究過程中,針對各地具體情況,探索具體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路徑。
3.2 以人為本的鄉村振興實踐的探索之路
談到鄉村振興,人們普遍關注的是“人才”。例如,有學者明確指出,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叭瞬艦猷l村發展注入新動能,融入新理念和新方式。”[7]但是,隨著鄉村經濟轉型,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方向的定位,在實現中國農村的根本性變革過程中,人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不僅是鄉村的能人,而是涵蓋了所有人。因為“有人鄉村才會興旺,才會有人氣,才會有振興的基礎?!盵8]探索鄉村振興之路,“以人為本”是關鍵,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
經濟發展是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鄉村振興不僅是增加了農民收入的渠道,而且使“土地細碎化的農村實現農業繁榮和產業興旺”[9],帶來整個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梢哉f,“‘三變的內涵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統一,是繼家庭聯產承包制之后我國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創舉”[10]。因為此舉“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也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破解了鄉村治理難題?!盵11]農村“三變”是全面深化農村經濟社會變革路徑的一種探索,是振興鄉村戰略中的一項具體措施,是脫貧攻堅戰役中堅實的一步。
作為當代中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結構改革的偉大實踐之一,“三變”改革通過多渠道整合資源,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激活農戶內生動力。從此,“死資源”變成了“活資產”,農村“三資”被盤活,農民“三權”被激活,鄉村振興理論與制度創新找到了新途徑、新方法。
4 結語
貴州“三變”改革,針對農村人力和土地的矛盾、農村經濟中的集體和個人的矛盾、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矛盾,“破解了長期以來農村資源配置瓶頸,使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從‘分有效轉為‘統,真正解決了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小和農民財產收入窄等問題?!盵12]貴州“三變”改革所體現出的創造力和時代精神,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益的樣板,是可資借鑒的貴州經驗,是一種珍貴的貴州方案,是脫貧攻堅實踐中的貴州模式。
從研究方法來看,依據“理論+實踐”模式,貴州“三變”的研究,注重政策導向,運用政治學、經濟學和民族學等學科的專業理論進行理論研究。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結合時代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是探索當今的“中國道路”的一種具體嘗試。對其加以研究不僅具有時代特色,而且意義深遠。雖然在具體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構架上具有鮮明的特色,極具時代的溫度,但是還應該注重歷史的深度、站在全局的高度、關乎世界的廣度加以研究,以此助力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
從學術思想上,把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理論與中國現實相結合,既具有國際視野又不脫離中國實際;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統計,堅持多學科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歷史文化因素與現實社會需求相結合。學術觀點上,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并注重對現實經驗的歸納總結,進而通過實踐驗證、發展和修正理論。
此外,注重點面結合,注重實證分析,用真實的數據說話,并輔之以深刻的人文關懷。為地方各級政府在鄉村振興計劃實施過程中,做出具體規定和舉措時的參考,也為實踐操作程序的科學化和可度量化提供一系列可資借鑒的樣本。
參考文獻:
[1] 哈文麗.“三變”變出新天地——水城縣農村資源改革探索[J].當代貴州,2015(23):22-23.
[2] 陳全.“三變”改革助推精準扶貧的理論邏輯和制度創新[J].改革,2017(11):43-46.
[3] 張應良,徐亞東.農村“三變”改革與集體經濟增長:理論邏輯與實踐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9(5):8-18.
[4] 于昕.折股量化財政補助資金 提升扶貧精準度和效果——以貴州省部分地區為例[J].財政監督,2016(19):69-73.
[5] 高明鳴.中國農村經濟體制變革理路及其邏輯——基于制度變遷理論的視角[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1):70-72,156.
[6] 孔祥智,程漱蘭.中國農村經濟體制變遷及其績效的經濟分析[J].教學與研究,1997(10):23-28,62-63.
[7] 陳健敏,陳航.淳安縣:以人為本,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J].杭州(周刊),2018(12):13-14.
[8] 肖欣.以人為本,振興鄉村[J].農村工作通訊,2017(21):51.
[9] 黃臻.鄉村振興戰略下貴陽城鄉“三變”改革實現形式與運行機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7-106.
[10] 李有群.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對安徽肥西農村“三變”改革的調查與思考[J].農家參謀,2018(19):1.
[11] 竇祥銘.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農村“三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省宿州市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3):24-30,43.
[12] 周啟國.“三變”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價值定位[J].理論與當代,2018(1):11-12.
(責任編輯:趙中正)